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细节判断,总结段落大意或主旨大意。在完成课文理解之后,教师将文本中的生词列出,进行一一讲解,辅以习题巩固。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定在文章的文字里,局限在选项的表述里,限定在习题的框框里。
一、概念解释
“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法是指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阅读方法,其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字面意思,抓住段落大意等层面,更包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
思维是大脑的神经活动,是人类创作的源泉。布鲁姆将思维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来,安德森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将其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几个层次。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来设计课堂活动和流程,突出层次,从文本事实性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等低阶思维,再上升到分析文章语言,内化知识,加以应用的中阶思维。最后,围绕文本中挖掘的隐含情感等内容,创新点评,读写结合。
本文结合一节高考阅读精读课例,来探讨基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中英语“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文本为2016年江苏高考的第四篇文章,主题是一位自小被母亲抛弃,在外国领养家庭长大的中国妈妈写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的一封信。信中不仅回忆了妈妈自己儿时的遭遇,同时更表达了她对女儿的爱。
二、“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字面——策略指导,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字面阅读是对文本进行信息提取,了解故事情节等,旨在获取事实性知识的阅读。字面阅读是读者进行深入阅读的基础,是深层阅读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文本大意,明晰文章结构,锻炼学生快速略读、查读,预测和猜词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在本节课中,任课教师利用文章段落大意填空的方式,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分别找到一个概括该部分的关键词——Part 1 the meaning ofthebaby’s birth;Part2the author’slife experience;Part 3explanation of the two Chinese names;Part 4 the author’sexpectationforthebaby。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关注每个部分的具体信息。在对字面信息的处理方面,教师遵循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为接下来的字间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字间—剖析语句,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字间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写作意图,情感挖掘等旨在理解故事背后意义的阅读。字间阅读不是天马行空的猜测,而是围绕文本信息,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和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层面背后暗藏的内容,分析语言,内化知识,指导学生在事实性明线后细致推敲,理清一条暗流涌动的情感暗线。提问内容需注意前后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显层次差异,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深入。
在本节课中,在对第二部分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的理解中,教师围绕Why did her mother give awayher daughter?这一事实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两句话。学生了解到,妈妈的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一方面她出生卑微,实在没有抚养妈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她未婚先育的情况会给家族蒙羞。在对这两句完成语言剖析之后,教师随即抛出How does mommy feel about her being givenaway?这个问题。教师如此精心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自然水到渠成,成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得出un-derstandable(可理解的)这个关键词。
另外,在处理妈妈中国情结的情感变化方面,教师层层递进,不留痕迹。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两句关于作者与收养家庭关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两个关键的动词tease(嘲笑)和conflict(冲突),随后教师提问Why did they have a bad relationship。在明线的指引下,学生激烈讨论,顺藤摸瓜,不仅得出收养家庭对其出身的介意,更分析出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从母亲处得到对自我的认知,妈妈萌生了寻求自己身份的欲望。因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这一部分不仅使故事跌宕起伏,更表明作者心里状态的变化,为下文妈妈对自己姓名的认知改变做好铺垫。
3.字外——深入探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字外阅读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剖析,读者可以以创新、批判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内容。字外阅读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并且反作用于文本,鼓励读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拘一格的評判标准来评价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个有价值的亮点,或探讨文本主旨或关注文章细节,结合图式理论,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背景创新解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相得益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的方法。写作是输出,是大脑积极思考、再现和运用阅读所学内容的过程。
本节课中,在对第三部分explanation ofthe two Chi—nesenames和the author’s expectationforthebaby的理解中,教师列出妈妈小时候的名字Siu Wai(clever little girl)和女儿的名字Shao-ming(1ittle bright),通过比较,教师提问Why did the mother name her daughter“Shao-ming”。根据原文,学生找到Shao-ming蕴含着妈妈对女儿的热切期望,希望她的未来沐浴着阳光或月光,一片光明。再深入探究,可以得知妈妈给孩子中国姓名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分析文章后,学生发现妈妈小时候虽有中文名,但却无人在意,而如今作者不仅看重自己的中文名,而且一定要给女儿取中文名。围绕这样的变化,教师提问Why does the mother’s attitudechange towards her Chinese name?
学生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从不同方面分析,给出众多答案。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妈妈接受了自己的中国出身,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妈妈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得出妈妈之所以努力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分歧,最终还是为了女儿的成长。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分析成果,并总结出追求“文化包容性”的重要性。最后,围绕“文化包容性”,结合本篇文章,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来总结所学。
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培养思维能力这个中轴线,对文本进行层层递进的品读,挖掘文本的内涵,实现字面、字间和字外的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一、概念解释
“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法是指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阅读方法,其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字面意思,抓住段落大意等层面,更包括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
思维是大脑的神经活动,是人类创作的源泉。布鲁姆将思维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来,安德森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将其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几个层次。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来设计课堂活动和流程,突出层次,从文本事实性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等低阶思维,再上升到分析文章语言,内化知识,加以应用的中阶思维。最后,围绕文本中挖掘的隐含情感等内容,创新点评,读写结合。
本文结合一节高考阅读精读课例,来探讨基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中英语“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文本为2016年江苏高考的第四篇文章,主题是一位自小被母亲抛弃,在外国领养家庭长大的中国妈妈写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的一封信。信中不仅回忆了妈妈自己儿时的遭遇,同时更表达了她对女儿的爱。
二、“字面,字间,字外”阅读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字面——策略指导,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字面阅读是对文本进行信息提取,了解故事情节等,旨在获取事实性知识的阅读。字面阅读是读者进行深入阅读的基础,是深层阅读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文本大意,明晰文章结构,锻炼学生快速略读、查读,预测和猜词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在本节课中,任课教师利用文章段落大意填空的方式,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分别找到一个概括该部分的关键词——Part 1 the meaning ofthebaby’s birth;Part2the author’slife experience;Part 3explanation of the two Chinese names;Part 4 the author’sexpectationforthebaby。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关注每个部分的具体信息。在对字面信息的处理方面,教师遵循由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为接下来的字间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字间—剖析语句,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字间阅读是对文本进行写作意图,情感挖掘等旨在理解故事背后意义的阅读。字间阅读不是天马行空的猜测,而是围绕文本信息,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和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信息层面背后暗藏的内容,分析语言,内化知识,指导学生在事实性明线后细致推敲,理清一条暗流涌动的情感暗线。提问内容需注意前后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显层次差异,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深入。
在本节课中,在对第二部分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的理解中,教师围绕Why did her mother give awayher daughter?这一事实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两句话。学生了解到,妈妈的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一方面她出生卑微,实在没有抚养妈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她未婚先育的情况会给家族蒙羞。在对这两句完成语言剖析之后,教师随即抛出How does mommy feel about her being givenaway?这个问题。教师如此精心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自然水到渠成,成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得出un-derstandable(可理解的)这个关键词。
另外,在处理妈妈中国情结的情感变化方面,教师层层递进,不留痕迹。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两句关于作者与收养家庭关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两个关键的动词tease(嘲笑)和conflict(冲突),随后教师提问Why did they have a bad relationship。在明线的指引下,学生激烈讨论,顺藤摸瓜,不仅得出收养家庭对其出身的介意,更分析出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从母亲处得到对自我的认知,妈妈萌生了寻求自己身份的欲望。因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这一部分不仅使故事跌宕起伏,更表明作者心里状态的变化,为下文妈妈对自己姓名的认知改变做好铺垫。
3.字外——深入探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字外阅读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剖析,读者可以以创新、批判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内容。字外阅读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并且反作用于文本,鼓励读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拘一格的評判标准来评价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个有价值的亮点,或探讨文本主旨或关注文章细节,结合图式理论,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背景创新解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相得益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的方法。写作是输出,是大脑积极思考、再现和运用阅读所学内容的过程。
本节课中,在对第三部分explanation ofthe two Chi—nesenames和the author’s expectationforthebaby的理解中,教师列出妈妈小时候的名字Siu Wai(clever little girl)和女儿的名字Shao-ming(1ittle bright),通过比较,教师提问Why did the mother name her daughter“Shao-ming”。根据原文,学生找到Shao-ming蕴含着妈妈对女儿的热切期望,希望她的未来沐浴着阳光或月光,一片光明。再深入探究,可以得知妈妈给孩子中国姓名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分析文章后,学生发现妈妈小时候虽有中文名,但却无人在意,而如今作者不仅看重自己的中文名,而且一定要给女儿取中文名。围绕这样的变化,教师提问Why does the mother’s attitudechange towards her Chinese name?
学生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从不同方面分析,给出众多答案。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妈妈接受了自己的中国出身,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妈妈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得出妈妈之所以努力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分歧,最终还是为了女儿的成长。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分析成果,并总结出追求“文化包容性”的重要性。最后,围绕“文化包容性”,结合本篇文章,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来总结所学。
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应该紧紧围绕培养思维能力这个中轴线,对文本进行层层递进的品读,挖掘文本的内涵,实现字面、字间和字外的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