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有头有尾”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族有“忙年”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煮猪头,为三十的年饭做准备——我们过“赶年”,年饭是在腊月三十凌晨吃的。
  火坑里的柴火烧得正旺,红色的火苗升腾着年的温度。父亲从火坑屋的梁上,取下熏腊的猪头猪尾,“啪”地一声扔在火坑边。火炕里,几把烧红的火钳静候多时。滚烫的火钳烙在猪头上,“滋滋”作响,腾起一阵阵油烟,猪头上的毛被烙得一干二净。
  母亲把猪头猪尾洗净,摆上桌,放鞭炮敬天地敬祖先,感恩于这一年的收获,也祈求来年的好运。各家各户的鞭炮声陆续响起,远远近近一片热闹。猪头被放进一大锅烧得滚烫的水中,和猪头猪尾一起煮下的,还有腊猪蹄、腊豆腐、香肠……母亲给灶堂里添柴加火,油星点点在水面翻动,腊肉浓重又帶着丝丝香腻的味道飘在空气中。年味,就这样浓郁火热起来。
  孩子们在灶边等待多时,猪头熟了,母亲将猪头捞起放在盆中,开始分拆。拆下的猪脸、猪耳、口条等分类切好装盘。拆猪头时,母亲将“核桃肉(猪脸内的精肉)”分给家里人吃,“核桃肉”是猪头中最好吃的,色泽鲜,口感绵,味道香。我们吃得眉开眼笑,嘴角沾油。吃完了,眼巴巴等着吃猪尾巴。按照习俗,猪尾巴是要给小孩的。小时候,我和妹妹争着要吃猪尾巴,母亲将猪尾分成几段,一人一半。吃猪尾巴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是印象最深刻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毕竟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条猪尾巴。“小孩盼过年”,盼的就有猪尾巴的味道!正月拜年时,亲戚们逗我们:“吃了猪尾巴了,成绩可不要耍尾(落后)啊!”
  今年,我和家人一起“忙年”,腊月二十九“煮猪头”依然是我们这里最隆重的年俗。以前,物质匮乏,一年到头省吃俭用,煮了猪头过大年,既是改善生活,也寄托了美好的心愿——愿好日子有头有尾,越过越圆满。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煮猪头是老习俗的传承,母亲常说,前传后教,前人怎么做,后人也那样做,年的味道,就在这样的传承里,幸福也在这样的传承里。
其他文献
本报讯(通讯员 李观飞)2月19日,嘉禾县教育局召开2021年教育工作务虚会。会上,与会人员聚焦质量核心、规范管理、高效履职,围绕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设想,讲对策、谈思路。   该县副县长李莉强调,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该县大力实施“践行新理念,建设新铸都”战略,奋力开启嘉禾“十四五”高
期刊
夜幕即将降临,黑黝黝的山间总有红红的灯光从屋角弥漫开来,星星点点,温暖着薄雪覆盖的枝丫。突然“咚”地一声,大锣打破了山村的寂静,敲开了新年的鐘声。  舞狮队来拜年了。小时候几乎年年都可以看到,不管多晚,不管什么天气,我们还跟着队伍看他们各处表演。队伍越来越壮大,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所持的马灯,照亮着蜿蜒的小路,宛如黑夜中一条欢快的龙。  舞狮的人通常会先送帖子,如果愿意接,这一行浩大的队伍才会来到主
期刊
“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謂之守岁”,围炉夜话言往事,家家户户喜团圆,是不少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春节记忆。这个春节,本报联合新湖南·湘学频道共同推出《围炉夜话》栏目,湖湘教育人纷纷撰稿,讲述记忆中的年味,共享新时代下的团圆“新样子”。现辑录部分文稿,以飨读者。
期刊
也许在这个寒假,有一些孩子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所以,班主任在学生报到当天,除了发书、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外,还要做好学生手机的管理事宜,这对让学生从假期模式快速进入开学模式的作用不可小觑。   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各位家长能积极配合,协助学校建立起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长效机制,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对于家长怎么处理好手机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些建议:  感谢仪式,做好心理“斷奶”  建议每
期刊
为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2月21日,江永县第三小学利用寒假通过家校微信群,采取“小手拉大手”方式,组织全校2000多名学生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家风家教》视频动画片。用生动的生活小事深入浅出的阐明家风家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培养孩子们勤奋好学,自立自强,孝亲敬老,乐群合作的优良品德。图为一家長与孩子一同看《家风家教》动画片。
期刊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   “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诉你!”这里的“牛脖子”也指固执。   “牛”表示执著时常见的说法
期刊
有人说,想要留住一个人的心,要先留住他的胃。大山深处的农村老家,留住我的,除了白发的父母、孩时的回忆,更有味蕾上那抹之不去原生态的各种美味。家乡的酸、家乡的辣、家乡的软糯棉甜……  其中,最记挂的莫过于母亲做的那一碗喷香的红薯粉粑粑。我坐在火坛边,父母各拾一条小凳坐在我身旁,笑眯眯看着我大快朵颐。  老家的自留山上,父母年年都会种好几块地的红薯,每到年关,勤劳的母亲会自制一些红薯淀粉,自家食用或招
期刊
“我跟你商量个事。”文哥说。  “什么事?”我从书里抬起头来。  “这不,快过年了,我打算带你一起去近毛家。”  我家和近毛的渊源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那时,文哥还在教育局上班,经常下乡的原因,他结识了一班子乡下老哥们。近毛,是挂牌的贫困村里最贫困的一家。他出生時患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父亲去世得早,他还有个残疾的大哥,全家住在村里一个废弃的破烂平房里。那年,文哥从汨罗进了批肉兔种,免费分发给
期刊
“我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  “胡大姐,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伴随着耳熟能详的唱段,爸爸眯缝着眼睛,跟着电视机边哼边在腿上打着拍子,一脸的陶醉。这再熟悉不过的曲调也勾起了我的兴趣,坐下来认真观看。  记忆中,每到春节,一听到锣鼓梆子响,大人们就吆喝:“哦,来了打花鼓的!”小朋友们就呼朋引伴、欢呼雀跃:“来了花鼓呢,看花鼓去!”“好呢,看花鼓去。快点走!”大伙就循着鼓声而去,几十个戏
期刊
近几年,每临近新年,父亲都会去参加送春联活动。受疫情影响,今年很特殊,父亲很“安分”。但他还是写了不少春联放在车里,遇见相熟的人,便会送上一副。  “何不拿去卖呢?”我问父亲。  “怎么能靠这个赚钱呢?我们的祖辈们做好事也从没收过钱呀。”父亲略有所思,跟我谈起了祖辈们的事:  “你上祖父我也没见过,但村里的清风亭就是他们筹建的,他们的姓名和事迹还能在亭里的石牌上看到的。”  “你曾祖父是一名小有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