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就这么灿烂 之数字与俗语的碰撞

来源 :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语言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语言宝库,俗语就是其中一件瑰宝。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发现,在不计其数的俗语当中,有许多和数字有关的,比如,为什么“一问只能三不知”?怎么才算“八竿子打不着”……本期,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些与数字有关的俗语吧!
  一、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个词,最早出自 《左传》。公元前 468 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临近的小国郑国。齐国怕晋国胜利后国力太过强大, 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大军赶往战场的路上,有个名叫荀寅的将士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国的军队全部消灭!”没想到,陈成子听罢不仅没有慌张地撤兵,反倒对他大发雷霆:“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现在竟然讲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道: “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止,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 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 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什么都没搞清楚就上报了,反而把事情弄糟了。后来,人们就用“三不知”表示对事情一无所知,而所谓“三不知”, 即不知道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
  二、“八竿子打不着”
   就是指关系疏远,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它出自母国政《飘飞的大雪》:“现在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在国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想方设法要出去。”
   但也有说来自于台球运动,是说打八杆子也击不到的距离,比喻很远;还有说“八”在这里是一个虚数,并非实指;第三种说法是为“扒杆子”打不着之误。就是扒着杆子也够不着,“扒”是动词而不是数词八九十的意思。八竿子还有一种解释是放风干肉用的竿子,因为竿子很长所以用来形容关系疏远。
  三、“八字还没一撇”
   人们在说事情还没有眉目时,常常会说“八字还没一撇”,追根溯源,这句俗语是来自一个历史典故。
   南宋理学家朱熹 《与刘子澄书》一文云:“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就是说,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
  因“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门,很是形象,俗语“八字没有一撇”即源于此。所谓“八字没有一撇”本意是指没门,和我们常说的“没门儿”一样,后来便演变为用来指事情还没眉目,早着呢。
  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最早出处在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而后又有典故如此,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汉书》载,路温舒的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娇运告终”的话。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赞颂某人有谋略,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优良工作作风。宝应地区对“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应用非常广泛普遍,使用频率比较高。
   相信小朋友们了解完这些有趣的俗语,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么光辉灿烂的语言文明。小朋友们学习完本期小知识后可以向爸爸妈妈讲解一下这些有意思的小俗语呦。
其他文献
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曾有几個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宋朝并存: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这段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巅峰。   在民族大融合、各种文化剧烈碰撞的宋辽金元时代,北方各族一方面对汉族文化积极利用,另一方面又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一时代的文学、科学、艺术、军事等方面都熠熠生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期就让我们来欣赏下那个时代璀
期刊
“午休時间到,快去睡觉!”随着老妈的一声令下,我翻身上床,盖好被子,开始了我的“午休”之旅。   我静静地躺在床上,不一会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终于挨到老妈那屋没了声音,我暗道一声:“噢耶!”,然后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我小心翼翼地抓起上衣,慢慢地将它套在了身上,接着轻轻地穿上了裤子,然后将双脚缓缓伸进拖鞋里,站了起来。我的双手紧紧地抓住床沿,以便稳住自己不左摇右晃。“嗒…嗒…”不知哪里传来
期刊
我的爸爸长得非常帅,眼睛大大的,鼻梁高高的,虽然个子不是很高,但他却是个十足的篮球迷,每次电视上有篮球比赛,都少不了他这个观众,当然我们家的电视也基本都是停留在体育频道的,而我和妈妈通常是靠边站的,只能委屈地陪在爸爸旁边做他的小拉拉队,哈哈!  每次周末爸爸休班的时候会带着我去体育馆打篮球,爸爸往篮筐里投球,而我负责数爸爸投中几个。每次爸爸的投中率都很高,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非常高兴的为爸爸鼓掌。因
期刊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足,餐饮浪费等各种违背勤俭节约美德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身边……   近日,习近平爷爷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习爷爷要求我们“厉行节
期刊
德州市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小学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自主选修课程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电子琴  
期刊
我爱一片碧绿,生机勃勃的春天;爱万物旺盛的夏天;也爱一片雪白的冬天。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遍地金黄的秋天。   秋天,到处一片金黄,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这就是秋天的味道。   秋天,秋高气爽,天空显得特别高远,特别蓝。太阳四射光芒,照耀着大地。照得树叶都要枯萎了,飘飘洒洒,落在树妈妈的脚下,照得家里的院子都暖洋洋的了。   秋天,果实都成熟了,水果的香甜飘到了小朋友们的家中,让小
期刊
《草房子》是曹文轩写的一本动人的故事书,书中塑造了桑桑、细马、杜小康、秃鹤、温幼菊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   书中一开始出场的桑桑是一个顽皮的男孩,他曾经做过异想天开的事情:把蚊帐当成渔网,把妈妈的碗柜改成鸽笼,他还当场捉弄过秃鹤,让秃鹤出了丑。他曾帮过蒋一伦和白雀秘密传过信,但在一次传信中因好奇,偷看了他们的信,结果,信被风吹走了。总之,刚开始的桑桑活力四射,拥
期刊
我常常想,假如我有一双翅膀,那该有多好啊!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环游祖国的大江南北,飞遍天涯海角,欣赏各地的美景,品尝各地特色的美食,体验各地的风俗人情。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向天空,为正在工地上工作的叔叔和田野里干活的农民伯伯,挡住烈日骄阳,送去阴凉和凉爽的风。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到祖国的每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里,帮助每一个走很远的路才能上学的小朋友,让他们爬上我的翅
期刊
我的弟弟长得虎头虎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精致灵巧的小鼻子,一张贪吃的嘴巴里长着两颗可爱的虎牙,可爱极了! 弟弟是一个爱哭鬼,不管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会哭。   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弟弟买了一个新玩具,和我弟弟一起玩,玩了一会儿后,他回家了。人家走后,我弟弟哭闹起来,“我要新玩具,我要新玩具!”直到妈妈给他买了新玩具才罢休。   弟弟很调皮。每天我放学,他都在家门口等我。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了,但没
期刊
近日,《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记者杜娜娜、孙广琳来到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为这里的小记者们开展了一场以“多彩中国话”为主题的小记者活动。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报社记者的带领下就“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对话王明军校长和智夫勤主任,并对民族文化、家乡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丰富了小记者课外知识,锻炼了小记者们的实践采访技能。  通訊员 张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