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对82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根据Cohen评分下降程度和脑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综合分析手术有效性并寻找与手术疗效相关因素. 结果 82例患者中,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大于或等于2分的77例,总体有效率93.9%.脑神经症状总
【机 构】
:
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对82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疗效.根据Cohen评分下降程度和脑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综合分析手术有效性并寻找与手术疗效相关因素. 结果 82例患者中,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大于或等于2分的77例,总体有效率93.9%.脑神经症状总数改善大于或等于2分的71例,有效率86.6%.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好。
其他文献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
第二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于2012年9月23-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主办,宁波市第六医院与温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共同承办.大会邀请了20余名国内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知名专家,与会代表和专家150余人,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裴国献教授和徐永清、徐达传、唐茂林、汪华侨、章伟文、
目的 探讨应用带桡神经浅支的示指背侧邻指皮瓣治疗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带桡神经浅支示指背侧邻指皮瓣治疗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2~60岁,平均29.4岁.拇指指腹创面面积最大为3.0cm×2.1 cm,最小为2.3cm×1.8cm. 结果 所有病例均采用上述手术方法进行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1年,术后拇指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目的 探讨应用足母趾背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设计以躅趾背动脉为蒂的躅趾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1例。年龄21~48岁,其中男15例,女6例;拇指6例,示、中指15例;指背皮肤缺损7例,指腹皮肤缺损14例;急诊手术修复9例,亚急诊修复12例。切取皮瓣面积2.2cm×1.6cm~4.0em×3.2cm。通过随访观察手指外形、功能恢
目的 总结端侧吻合血管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自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施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 20 cm×15 cm,应用端侧吻合法吻合血管.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浅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1年,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术后无肢体供血不足发生.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同时采用一种新的供区血管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早期的临床结果.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14例(18髋),采用Steinberg分期:Ⅱ期8髋,Ⅲ期6髋,Ⅳ期4髋.手术在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完成.术中在股骨大转子下方选取最佳入点
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好发于由于疾病(如瘫痪或昏迷)而长期卧床患者,该类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骶尾部形成褥疮经换药等对症治疗长期不愈,且部位特殊,容易感染.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7月,采用双蒂对称旋转筋膜皮瓣对7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2~ 65岁.褥疮产生原因:因外伤导致长期卧床4例,1例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2例由
目的 目的 研究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的显微解剖暴露,探讨其对岩斜区的显露及在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中的优势. 方法 2012年4月至10月,对15具尸头标本进行手术人路的改良研究,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的基础上切除部分半规管和岩尖,详细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 结果 该入路能够提供至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在乙状窦前显露范围(水平方向)为(19.41±1.58) mm,在颞叶下方的
目的 回顾516例足部组织缺损病例的特点及治疗方式的应用选择.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516例足部损伤病例资料,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式等资料进行分组,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对治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足部组织缺损以足跟踝、足背部位为主,占总样本59.5%.皮肤缺损合并骨折多见,占总样本29.5%,多数需要皮瓣手术修复.术后非负重区修复优好率优于负重区(x2=
患者 女性,38岁,因右侧肢体间断性抽搐3年,加重伴右侧肢体瘫2周人院.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年,现口服醋酸泼尼松10 mg,每日1次维持治疗,曾口服抗癫痫药物系统治疗效果欠佳.查体:面部蝶形红斑,神清语明,右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略高,右侧肢体共济失调,霍夫曼征阳性,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实验室检查:ANA(+)、抗SSA(+)、Sm(++)、NP/sm(++)、抗dsDNA(+),脑脊液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