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教师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代表作之一,文字朴实无华,情感却至真至切。人教版教材将其编入四年级上册,统编教材则把它放在了三年级上册。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主旨也很清晰明了,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其实不然。
  虽然《去年的树》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心句点明了全文主要围绕树和鸟儿伟大的友谊展开,但双方关于春天的约定却很容易把读者引向歧途,把第二年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原因给搞混。笔者最初解读文本时,曾铁定地认为鸟儿锲而不舍地找寻大树是为了完成对大树的承诺,而文章最后小鸟为灯火唱起去年的歌似乎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以一诺千金来见证鸟儿对大树的友谊。不只是笔者这么想的,网上的绝大部分教材分析都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文章的主旨。然而笔者没有停止分析的脚步,在不断地默读、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加“联系实际”,对于这一主旨的后半句“珍惜友谊”没有异议,而对于前半句“信守諾言”却越来越感觉疑点重重。
  现实生活中,对于久别多日、再度重逢的好朋友来说,相见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拥抱和寒暄,而不会想到要先完成一个以前答应过对方的诺言——这是人之常情。同理,文中的鸟儿在飞跃千山万水,与大树相见的归途中,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下事情:“大树是不是长高了,发芽了?我想大树一定会穿着绿绿的新装迎接我呢!我又学了一首新歌(注意,是新歌,而不是去年的歌),一定要第一个唱给大树听,相信大树一定喜欢!哈哈!我一定要把从空中看到的风景和大树分享!……”怀着憧憬、抱着期待的鸟儿在回来的旅途中考虑的第一件事不大可能也不应该是“我要尽快回去给树唱歌,完成我对他的承诺”,这是其一。
  其二,同样联系生活实际,当好朋友处在生死未卜的境况中,大家不会这样想:“哎呀,朋友,你在哪儿?我先前答应过你的承诺还没完成呢!你等着我,我要尽快去找你以便完成对你的承诺!”于是便去找寻。这可能吗?鸟儿看到朋友大树只剩光秃秃的树桩时,正常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犹如晴天霹雳!等稍稍缓过神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若不是大树的安危——“大树你在哪里?你现在怎么样了?你还好吗?”而是承诺——“大树你在哪里,我答应过你的,要给你唱歌!”那这样的朋友还是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好朋友”吗?因此,笔者觉得,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完成承诺,而是由衷地担心大树的安危——“我一定要找到大树,看看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当鸟儿听到山谷里的工厂发出刺耳的、毛骨悚然的沙沙声时,整个心都掉进了冰窟窿,因为她知道,大树一定是凶多吉少。但此时此刻,鸟儿已经抱着最坏的打算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为他送行,愿他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所以,这时候想到的也不可能是要完成对大树的诺言。当小鸟听到大门的回答,说大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走时,万念俱灰。不过这时候她不能就这样离开,不是因为没完成诺言,而是“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哪怕机会渺茫……”文章的最后,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笔者觉得也不是因为想到了承诺,正如古人所说的感情宣泄的层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当善于唱歌的鸟儿看到大树变成了灯火,面对此情此景,没有比唱歌更好的宣泄自己悲伤和痛苦的方式了。那为什么鸟儿要唱起去年的歌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怀念。一唱就仿佛回到了去年和大树一个唱、一个听的那段快乐的时光,而且在天堂的大树对老歌会比较耳熟能详。二是为了送别。面对好友的永别,鸟儿唱给灯火的歌其实是挽歌,祝福大树一路走好。
  分析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发现,上述所说的鸟儿千辛万苦要找到大树,并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大树听的原因和她之前的承诺关系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关系。为大树唱歌不是因为信守诺言,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鸟儿和大树之间的友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小鸟的情感(关心安危和缅怀思念)远远超过了它的理智(完成诺言),才显示得出开篇第一句话“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好朋友”这三个字的重量!也正因为如此,这篇童话才会那么地打动人。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课文的主旨是“半对半错”的原因。
  当然,以上这些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重新分班时成了抢手货,因为她学习好,几个班主任都抢着要。去谁的班呢?我向来尊重孩子的意愿,于是为她分析几位班主任的优劣。孩子的数学算强项,班主任张老师就是教数学的,所带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多次获大奖,深受家长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她管理学生、调教孩子很有一套。孩子认真掂量后,决定投身张老师门下。我当然支持。  大约半个月后,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很不开心。一问才知道,她班上
【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写的是她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肥皂泡》中有很多冰心自创的词语,平时不常见,学生在理解句子时会遇到困难。而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习得这个语文要素,可以运用已有的相似策略。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结合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教材用一句话介绍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下面配了三幅图,每幅图都创设了一种情境,分别是问路、借东西和请别人拿东西。图画中的人物面带微笑,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寻求别人的帮助。图画下方还提示了6个礼貌用语。可以看出,创设的交际情境包含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和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这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情境
寒假的一天,我写作业写得脖子酸痛。妈妈说:“走,我们去公园玩。”我高兴极了,立马换好衣服跟着妈妈出发。一到公园,一阵微风扑面而来,我的心情舒畅多了。这时,一只黑色的鸟儿正站在树枝上,看到我做出射箭的動作,便拍打着翅膀飞走了。我乐得哈哈大笑。我和妈妈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看小草冒绿、树木吐芽、着急的花儿露出花苞,感觉特别放松。走累了,我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抬头远远望去,白云像一条白龙在天空遨游。我们
体罚教育的原则  问:我知道不该体罚孩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家的体罚教育还是存在的。我想了解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度有效的体罚呢?  邱其高  答:一些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轻微的、形式化的家庭体罚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教育专家也认为,任何轻微的体罚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体罚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 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了两次。  3
连续带了几届高考体考生,在练习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全身力量虽好,但在掷铅球时成绩平平,经过多年的训练实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技术概念不明确;用力不协调、推球时用不上腰背肌力量和下肢力量;单纯靠手臂的力量,或是手臂过早用力,或是对用力顺序不明确,或是最后用力姿势不正确。针对这种情况,大致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帮助学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和各位同人共同商榷学习,希望能找
【摘 要】为避免学生创作故事时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增加习作的趣味性,习作课可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数字游戏构建想象的“支点”,让联想游戏把“支点”连成故事的“主线”,让填充游戏把“线”变成“面”,形成完整的故事。三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游戏;习作教学;故事创编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目标为“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但我们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预设时,往往比较重视流程的设计,而对教学目标的研制有如蜻蜓点水。笔者有次要带一位学员送教下乡,但迟迟不见他的教案,多次催促之下,终于见到了他的教学方案。一看,发现只有教学流程,没有教学目标的描述,于是连忙指出。这位教师笑着说:“我马上补,但好像没有您说的那样严重,我感觉不会影响我的课堂效果。”听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于是开始
【课堂实录】  一、比对阅读,认识剧本  师:同学们,去年我们学了童话《去年的树》,是吧?还记得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  生:讲了小鸟找树的故事。  师:记性真好。小鸟去找树,找了几次呢?  生:找了三次。  师:还记得是哪三次吗?  生:第一次问的是树根。  师:第二次?  生:第二次问的是工厂里的大门。  师:嗯,第三次?  生:第三次问的是小女孩。  师:请坐。这是一个鸟儿找树泪花流的故事。小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中首次编排了习作单元。针对这一全新的单元设置,教师要在施教前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本,牢牢把握该单元的独特体例,并调整传统的作文教学视角,从整体把握习作要求、指导积累素材、整合例文与习作、多元评价突出重点等方面实施精准教学,以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的主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