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对于历史学科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含义,我市教研员刘俊利老师是这样诠释的:应包含两个原则: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史学素养,学习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展示方式多元化;二是史学素养包含“史实、史料、史感——现实意识、证据意识、理解意识、问题意识、分层意识”。
一、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1.感知客观史实。教师上课前要充分评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不足,可采用默写、提问等方式先摸底,然后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明确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史实教学的第一步,即感知客观史实。教学中一般采用填空的形式,填空的内容最好是细节化的“内容标准”,使学生在自主浏览教材的过程中自主解决。
2.强化记忆。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和使用记忆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有效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的有谐音法、要点记忆法、数字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联系记忆法等。如记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采用比较记忆法:都有“割地”“赔款”“通商”条款,最后把“协定关税”变成“办厂”即可。当然不管是学生展示记忆方法,还是教师点评、优化记忆方法,都须与具体史实相结合。
3.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揭示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是史实教学的第二步。可先测试出学生完成问题解答的质量,即根据客观史实,挑出易混淆的点,让学生展示其答案,进而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此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学生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史料教学包括“选取史料,解读史料”两个环节
1.史料的选取。这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台下十年功”,说白了,不是吃透教材、教参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大量阅读与此课题相关的史书,从中撷取相关的史料,拿来为我所用。如讲到“洋务运动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的一句话:“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笔者认为史料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材料必须标明出处,证明不是杜撰的。
(2)材料内容不能太多,要适当取舍。
(3)材料最好是原始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手史料,能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因为二手史料往往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如《细说三国》,你就不能当作一手史料来予以采用。
(4)史料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选择,必须是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学了能获得你想要他们达成的目标,否则还不如不要这个史料。
(5)史料选取不能太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史料的解读。史料解读不同于史料解答。史料解读包括对字面知识的解读和对隐含知识的解读,解读史料时一定要依据史实,即“落地生根”,没有“根”的史料解读和解答是很危险的。史料的解读方式用特级教师刘俊利老师的话说,就是要经历“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五个过程。另外要注意的是,史料解读时不能贪多求全,不求甚解,即使只讲一则史料,也要弄懂读透。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解析史料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对典型史料进行全面解读,不能仅仅做题,还要注意关键的字、词、句。
三、感悟历史真谛
史感教学依赖于史实,确立正确的生活准则,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史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史实、史料、史实和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运用史料理解学习内容、运用史料得出新的历史认识、运用史料拓展历史观、运用史料增强课堂趣味、运用史料感悟做人原则和生活态度等。结论的得出一定要有史料作为依托,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对国家如此,对个人亦如此,“学史可以明智”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的。
总之,建构式历史生态课堂应该是情趣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激情的课堂,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一、史实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1.感知客观史实。教师上课前要充分评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不足,可采用默写、提问等方式先摸底,然后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明确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史实教学的第一步,即感知客观史实。教学中一般采用填空的形式,填空的内容最好是细节化的“内容标准”,使学生在自主浏览教材的过程中自主解决。
2.强化记忆。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和使用记忆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有效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的有谐音法、要点记忆法、数字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联系记忆法等。如记忆《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采用比较记忆法:都有“割地”“赔款”“通商”条款,最后把“协定关税”变成“办厂”即可。当然不管是学生展示记忆方法,还是教师点评、优化记忆方法,都须与具体史实相结合。
3.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揭示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是史实教学的第二步。可先测试出学生完成问题解答的质量,即根据客观史实,挑出易混淆的点,让学生展示其答案,进而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此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学生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史料教学包括“选取史料,解读史料”两个环节
1.史料的选取。这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台下十年功”,说白了,不是吃透教材、教参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大量阅读与此课题相关的史书,从中撷取相关的史料,拿来为我所用。如讲到“洋务运动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的一句话:“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笔者认为史料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材料必须标明出处,证明不是杜撰的。
(2)材料内容不能太多,要适当取舍。
(3)材料最好是原始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手史料,能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因为二手史料往往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如《细说三国》,你就不能当作一手史料来予以采用。
(4)史料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选择,必须是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学了能获得你想要他们达成的目标,否则还不如不要这个史料。
(5)史料选取不能太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2.史料的解读。史料解读不同于史料解答。史料解读包括对字面知识的解读和对隐含知识的解读,解读史料时一定要依据史实,即“落地生根”,没有“根”的史料解读和解答是很危险的。史料的解读方式用特级教师刘俊利老师的话说,就是要经历“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五个过程。另外要注意的是,史料解读时不能贪多求全,不求甚解,即使只讲一则史料,也要弄懂读透。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解析史料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对典型史料进行全面解读,不能仅仅做题,还要注意关键的字、词、句。
三、感悟历史真谛
史感教学依赖于史实,确立正确的生活准则,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史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史实、史料、史实和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运用史料理解学习内容、运用史料得出新的历史认识、运用史料拓展历史观、运用史料增强课堂趣味、运用史料感悟做人原则和生活态度等。结论的得出一定要有史料作为依托,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对国家如此,对个人亦如此,“学史可以明智”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的。
总之,建构式历史生态课堂应该是情趣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激情的课堂,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