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渊涵的朱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na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眼中的朱亭一直是色调苍茫、凝重沉静的。殊不知,待近日再次踏足朱亭之后,我突然涌有一种蕴藉心底的渊涵感,那何止是几点朱亭,无限沧桑?宛如那长长的又悄无声息的麻石古街、麻石马道,那滚滚北逝的湘江之水……
   我眼中的朱亭又是深邃非凡的。翻开一页页沉甸甸的人文档案,何止是一次次魅力四射、惊现璀璨与靓丽?
   朱亭,一个因朱熹而得名的小集圩,一座穿越千年历史的古色古香古镇,一片超越了历史性与地域性的无可复制的文化圣地,如今已然一改那一片寂寞沉静,一番惊世于沉浸于历史间的回忆之梦,悠远地快逸地朝着人们招手致意。
   朱亭,一个久违又令人留恋的久远古镇,闪耀在过往人们眼中的,不仅仅是历史人文景观之古街古建筑,如朱亭老街、麻石街、石拱门、古井、古民居、古码头群、古渡口,也不观止于历史文物遗址,如万岭遗址、朱张桥遗址、一苇亭讲堂遗址、祖师殿、王一书院遗址、福音堂等。作为一个惯于探究文化之旅的游子,我步履沉重地踏上古镇、古桥、古道,弯腰拾遗的是一个个在心中长此刻录痕路的深蕴古史典故。
   据当地老人说,朱亭原名“蒲湾”,临湘江有港,港内弯曲多滩涂,此地也因多生芦苇和香蒲得名。宋乾道二年,理学家朱熹偕友人张栻同游南岳,路经古镇时,乘兴作诗一首:“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张栻见了,也和诗曰:“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校。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后朱熹应其弟子之求,就在浩瀚湘江岸邊以芦苇结亭讲学,达数月之久。后来,人们为记此事,遂将“蒲湾”更名为朱亭镇,以纪念朱子留于此讲学一事。又说原“朱子阁”上的匾额,题写的是“朱停”二字,传说是一位姓朱的榜眼所书,大概是因日后众人求简方便,而书成“朱亭”沿袭而来。为了纪念朱熹、张栻古镇之游,人们还在沿港街蔡家码头上方,建了一座跨港桥,取名“朱张桥”。而在码头之上,又建有一座“一苇亭”,并有楹联云:“车停朱子,榻下陈藩”“昔贤曾一宿,古镇历千秋”。可见,朱、张二人,早已为朱亭深深地刻录了渊渊神韵和文化经纬特征。
   镇北里许,濒江山丘之上,昔有朱子门生钟震所建的“主一书院”,又称“紫阳殿”。至清道光二十六年改建,改名为“龙潭书院”,据说由左宗棠亲书匾字。镇南狮子山腰,现镇政府之左侧,就是有名的祖师殿,上下三进,雕梁画栋,殿内佛像成列,终日香烟萦绕。这千年古刹,以及寺中的梵音晚钟,无不以神韵的表迹,穆穆地、幽幽地,在山林江畔缭绕盘旋,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在古刹前若干级古道旁边,长有一株庞大古树,枝虬干挺,高耸入云,目睹此番景象,又让人感到高高的石梯,派势的庙宇,以及排列坐落并默默无言的尊尊佛像,还有暮色中悠悠响起的梵音晚钟,无一不在昭示着一种潜入人心底的东西。而要细细地将这样的东西意化和物化,是需要膜拜人的潜质和感悟力的。因为这样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响应,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精神的暗合和一种身心得以放松、得以着落的惬意舒畅感觉。
   游离晃悠之际,一位随行老者指着坡上那株干粗数围、高数十米、姿态绮丽的古樟,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传奇传说。一说这株古樟已年长1800岁了;二说古樟颇有一番来历。相传东汉末年间,群雄纷争,刘备袭取荆州后,张飞率部溯湘江而上,泊朱亭,牵马登岸,战马即系于古樟,丈八蛇矛也依于树,随后,张飞入殿焚香,逾时不出。忽然间,其马长鸣不止,咆哮欲飞。张飞闻声奔出来非常惊异,便解缰蹬鞍。战马一跃而起,驮着张飞泅江而去,刚抵彼岸,吴兵已追入朱亭古镇。后人因有此段掌故流传,古樟又有“系马樟”“依矛樟”之说。朱亭古镇,又多了一个个珍贵的文化符号……
   佐证朱亭文化渊涵的故事不胜枚举。许多览胜景观以至其中的个个传说,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神奇的色彩,于是,才有了朱亭这怡美动听的名字。
其他文献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再攀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在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
期刊
早晨醒来,打开微信,许多微友发来信息:“冬至快乐!”   我心里不禁打了个冷战,今天又是冬至了。   我赶紧起床,推开窗户,窗外的天空淅淅沥沥下着细雨,对面的山上传来“噼里啪啦”鞭炮聲……   又是一年冬至,我的心情随着窗外丝丝缕缕的冬雨飘起而又落下,心底一阵又一阵地疼痛。   吃过早点,我下楼去开车,妻子早已站在车边,她手提一只藤篮,篮里有一块猪肉、两个苹果、一碗斋饭、香烛纸币祭品,原来
期刊
有人在喊,声音不很清楚,人影也有点模糊,似乎喊的是我的乳名,似乎有什么急事在唤我。谁呢?——哦,是父亲,正站在老宅门前向我招手呢!竹子一丛丛在屋后立着,知了在河边高树上嘶鸣。我向老家奔去,可两腿沉重得一步也迈不开;我大叫着“爸爸”,可嗓子眼儿像被堵住发不了声。我只能跳到河里,变成一条鱼,拼命地向前游。父亲好像也跳入水中,也變成一条鱼。离我很近,又似离我很远,我总是抓不到他。心中一急,倏然惊醒——原
期刊
关于茶,我真的没有任何研究,除了所谓的“会跳舞的茶”在脑海里有一些影子,也是因为身在君山,常陪友人上岛的缘故。此外,还有小时候的瓦罐凉茶、芝麻豆子茶依然唇齿留香。我想和我一样的应该大有人在,哪怕是那些常开茶话会的人,其实,茶话会已变成了一个空壳,往往只有话而无茶,形式而已。   但我还是说得出茶的几种颜色:绿、红、黄、白、黑、青。白茶和青茶没见过。虽然也曾闲听过茶经,但毕竟没怎么在意,也懒得去记
期刊
2001年夏天,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偶然得知——我一位好朋友的丈夫得了癌症。听到这个消息,震惊之余,我来不及多想,立即买了水果到楚雄州医院肿瘤科探望,当看到朋友在忙前忙后地服侍她丈夫时,消息得到了证实。待她忙结束,我们寒暄几句后,怕影响病人休息,我即起身告辞。朋友将我送出病房后,小声告诉了我她丈夫的详细病情。   当晚回家,想到朋友的孩子还小,若她丈夫突然去世,怕她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时,我焦急得辗
期刊
距县城约五十公里的一所小学。   没有校门,没有校牌,短短的长满青苔的围墙,三四间破旧的教室,几块斑驳的黑板,十几张陈旧的课桌,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学校很老,已经没有人知道它的年岁了,我们只能看见屋檐下的石头被滴水滴成了一个个深洞。围墙边上的老树已许多年没发新芽。教室外的墙角长了野草花,开得瘦小。   它虽破虽老,却又神圣无比,庄严不可侵犯。因为,它是整个山村里唯一一个有国旗的地方。那像红霞、
期刊
1980年刚刚高中毕业,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父亲第一次带我回老家。按粤西北部湾海边渔村乡下的风俗,堂嫂帮我办完“拜公”的习俗程序后,我便乘坐堂兄的小木船出海看海景。在欣赏无边大海的景色时,我看到不少长在海岸边、滩涂上、浅海里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灌木(也有个别较高的乔木)。我奇怪海水这么咸这么苦,居然有树木在海里生长,便问正在摇橹的堂兄:“怎么海里都能生长树木?那些是什么树?”堂兄告诉我:“那是家
期刊
仲夏时节,我乘着和煦的微风走进莲花村,这个位于阳山县岭背镇的村庄果然名不虚传,村前屋后全是连片的荷田,那碧绿如茵的莲叶把一幢幢小洋楼式的農舍包围得严严实实,那正在盛开的莲花,像朵朵彤云从村庄一直延伸到岭背河边……   莲花村远离县城,旧时当属穷乡僻壤,相传该村的先祖为躲避战乱和饥荒流落至此,发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且土地肥沃适宜耕种,便在此定居扎根,开垦荷田,种藕采莲。每当夏日来临,荷花绽放,
期刊
春天到了,在城市公园里,洁白的玉兰、猩红的海棠、金黄的连翘……各种花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然而,这于我似乎太过奢华、太艳丽、太不自然了。每每推开窗户,踮起脚尖眺望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总惦念着山洼洼里那自然而甜美的春天,心生无限向往。   好雨知时节。周末,乘着微雨,我们驱车一头扑进了大山的怀抱。滚滚车轮,追撵着初春的脚步,满载着赏春、慕春、惜春的婉约心曲,驰骋在三月缤纷的旷野上。远
期刊
夜已深,突然接到姐的来电。说,爸今天住那个女人家里了。   一时间,有点愕然,也似乎在预料之中,只是消息来得有点早,还是不由自主地“啊?……哦”。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妈在天上呢!她可知道,她打下的一片阵地,如今被另一个女人占领?   记得临终前几日,她拉着我的手说,这次我还能回家吗?若回不去了,你爸怎么过?没人催他洗澡洗头,没人给他洗衣做饭,咋过?走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