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75%的水平。鉴于近几年投资率逐年攀升,明显偏高,若供求结构不能进行有效调整,将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等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
钢铁行业:2005年总产能4.7亿吨,只生产了3.7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电解铝行业:2005年电解铝行业总产能1030万吨,内需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达326万吨。目前还有11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
铁合金行业:到2005年9月底产能2213万吨,在建、拟建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2497万吨,然而2005年内需仅1200万吨,目前开工率只有40%。
焦炭行业:2005年全国焦炭产量2.43亿吨,内需和外需共计2.32亿吨,产能超出需求0.11亿吨。目前全国还有新建和扩建项目240个,焦炉390座,生产能力将增加1亿吨左右。
电石行业:2005年全国电石产量1042.6万吨,国内电石生产厂家生产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在60%左右。目前在建、拟建项目还有1200万吨到2200万吨产能。
汽车行业:2005年汽车产量近800万辆,而销量只有570万辆。目前已过剩两百多万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高出一倍多。
铜冶炼行业:到2005年底建设总能力达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预计2007年底,产能将达370万吨,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如果不及时加强宏观调控,铜冶炼行业就会步电解铝的后尘。
水泥行业:2005年水泥产能12.87亿吨,产量10.38亿吨,剩余产能2.49亿吨。
纺织行业: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到2005年底,纺织综合加工能力过剩15%—20%。
电力行业: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1亿千瓦。目前在建项目2亿千瓦左右。预计到2006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近6亿千瓦,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富余;2007年底装机容量将富余10%。
煤炭行业:2005年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已经接近预计的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22亿吨的目标。目前在建产能还有4亿吨。
集装箱行业:目前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TEU(20英尺标准箱),而全年需求量仅为24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预计2007年将达到580万TEU,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手机行业:2005年我国手机产能已达到5亿多部,国内市场一年的容量只有7000万至8000万部左右,而且很难有再大的增长。
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以钢铁产业为例,从2005年4月开始,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10月份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与4月份相比下跌近50%,一部分钢材的价格跌破了成本。11月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全线产品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达22%,其股票价格与年初时相比下跌了近50%。
二是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增多。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2005年全国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200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6.7%,企业亏损额增长86.2%;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企业亏损面超过40%。2005年上半年,电解铝行业中占总能力80%的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盈利同比下降72.6%,企业亏损额5亿多元,亏损面63%;铁合金行业亏损面50%;2005年前8个月,焦炭大省山西省焦炭行业亏损额已达到6.53亿元,同比增亏4.19倍。
三是产成品库存量增多。在产成品增速居前十位的行业中,大部分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成品增速最高,达到49.04%;化纤制造业为26.38%;医药行业为21.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0.06%。
四是金融风险增加。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增加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在世界经济史上产能过剩是有过教训的。一些西方国家银行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没有发生危机,而在生产过剩时发生金融危机,此时银行的信贷紧缩又成为一个放大器,使产能过剩造成的不良影响蔓延到整个社会。
五是贸易摩擦加大。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必然到海外寻找市场,导致贸易顺差激增,引发更多的贸易争端。从2005年初到现在,水泥、铝、钢材和汽车的出口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6倍。去年,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发生激烈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迫使我国不得不接受新的配额限制。如果今年出口上升,国外反倾销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加大。
六是影响经济增长。钢铁和汽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水泥、电力和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这些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七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来自进口,占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电石、焦炭、铁合金等产能过剩行业都是高污染行业,如95%的电石生产装置为内燃式或敞开式炉型,每生产1吨电石平均排放8000—9000标准立方米烟气。
八是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以水泥行业为例,有140万人就业,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细化、居民消费个性化的今天,如何判断哪些产业存在过剩和潜在的过剩,难度相当大。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化转型阶段,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大量国有企业还需要政府进行指导和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快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将产能过剩的情况反映出来,发出预警信号,让企业及时了解宏观信息,正确判断市场供求变化趋势,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二是继续做好“有保有压”工作。防止行业产能过剩继续恶化,特别是要防止重要行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保”要做到坚决。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支持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快开发冷轧钢片技术,提升汽车板生产水平,推进大型冷热连轧机组本土化;支持高产高效煤矿建设和提高煤矿安全整体水平的技术改造等。
“压”要做到有力。一方面要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新上产能过剩项目。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继续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区分情况,分类处置。另一方面,要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企业。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三是扩大需求,尽可能多地利用和消化过剩产能。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发行新农村建设国债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消费环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疏通农村流通渠道,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
四是要建立对破产企业实施救助的办法和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对破产企业的职工,政府应协助处理好劳资关系和做好经济补偿金的筹集及支付工作,特别是要解决好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加大对下岗职工培训的力度,给予信息引导,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银行贷款呆账坏账问题,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补助给破产企业的经费,防止破产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引进投资、企业重组,盘活不良资产。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等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
钢铁行业:2005年总产能4.7亿吨,只生产了3.7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电解铝行业:2005年电解铝行业总产能1030万吨,内需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达326万吨。目前还有11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
铁合金行业:到2005年9月底产能2213万吨,在建、拟建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2497万吨,然而2005年内需仅1200万吨,目前开工率只有40%。
焦炭行业:2005年全国焦炭产量2.43亿吨,内需和外需共计2.32亿吨,产能超出需求0.11亿吨。目前全国还有新建和扩建项目240个,焦炉390座,生产能力将增加1亿吨左右。
电石行业:2005年全国电石产量1042.6万吨,国内电石生产厂家生产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在60%左右。目前在建、拟建项目还有1200万吨到2200万吨产能。
汽车行业:2005年汽车产量近800万辆,而销量只有570万辆。目前已过剩两百多万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高出一倍多。
铜冶炼行业:到2005年底建设总能力达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预计2007年底,产能将达370万吨,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如果不及时加强宏观调控,铜冶炼行业就会步电解铝的后尘。
水泥行业:2005年水泥产能12.87亿吨,产量10.38亿吨,剩余产能2.49亿吨。
纺织行业: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到2005年底,纺织综合加工能力过剩15%—20%。
电力行业: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1亿千瓦。目前在建项目2亿千瓦左右。预计到2006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近6亿千瓦,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富余;2007年底装机容量将富余10%。
煤炭行业:2005年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已经接近预计的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22亿吨的目标。目前在建产能还有4亿吨。
集装箱行业:目前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TEU(20英尺标准箱),而全年需求量仅为24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预计2007年将达到580万TEU,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手机行业:2005年我国手机产能已达到5亿多部,国内市场一年的容量只有7000万至8000万部左右,而且很难有再大的增长。
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以钢铁产业为例,从2005年4月开始,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10月份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与4月份相比下跌近50%,一部分钢材的价格跌破了成本。11月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全线产品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达22%,其股票价格与年初时相比下跌了近50%。
二是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增多。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2005年全国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200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6.7%,企业亏损额增长86.2%;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企业亏损面超过40%。2005年上半年,电解铝行业中占总能力80%的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盈利同比下降72.6%,企业亏损额5亿多元,亏损面63%;铁合金行业亏损面50%;2005年前8个月,焦炭大省山西省焦炭行业亏损额已达到6.53亿元,同比增亏4.19倍。
三是产成品库存量增多。在产成品增速居前十位的行业中,大部分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成品增速最高,达到49.04%;化纤制造业为26.38%;医药行业为21.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0.06%。
四是金融风险增加。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增加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在世界经济史上产能过剩是有过教训的。一些西方国家银行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没有发生危机,而在生产过剩时发生金融危机,此时银行的信贷紧缩又成为一个放大器,使产能过剩造成的不良影响蔓延到整个社会。
五是贸易摩擦加大。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必然到海外寻找市场,导致贸易顺差激增,引发更多的贸易争端。从2005年初到现在,水泥、铝、钢材和汽车的出口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6倍。去年,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发生激烈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迫使我国不得不接受新的配额限制。如果今年出口上升,国外反倾销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加大。
六是影响经济增长。钢铁和汽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水泥、电力和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这些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七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50%来自进口,占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电石、焦炭、铁合金等产能过剩行业都是高污染行业,如95%的电石生产装置为内燃式或敞开式炉型,每生产1吨电石平均排放8000—9000标准立方米烟气。
八是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以水泥行业为例,有140万人就业,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细化、居民消费个性化的今天,如何判断哪些产业存在过剩和潜在的过剩,难度相当大。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化转型阶段,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大量国有企业还需要政府进行指导和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快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将产能过剩的情况反映出来,发出预警信号,让企业及时了解宏观信息,正确判断市场供求变化趋势,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二是继续做好“有保有压”工作。防止行业产能过剩继续恶化,特别是要防止重要行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保”要做到坚决。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支持大型钢铁集团的重大技改和新产品项目,加快开发冷轧钢片技术,提升汽车板生产水平,推进大型冷热连轧机组本土化;支持高产高效煤矿建设和提高煤矿安全整体水平的技术改造等。
“压”要做到有力。一方面要严格市场准入,原则上不批新上产能过剩项目。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继续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区分情况,分类处置。另一方面,要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企业。在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
三是扩大需求,尽可能多地利用和消化过剩产能。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发行新农村建设国债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消费环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疏通农村流通渠道,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
四是要建立对破产企业实施救助的办法和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对破产企业的职工,政府应协助处理好劳资关系和做好经济补偿金的筹集及支付工作,特别是要解决好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加大对下岗职工培训的力度,给予信息引导,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银行贷款呆账坏账问题,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补助给破产企业的经费,防止破产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引进投资、企业重组,盘活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