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浅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凸显“探究”性,这是新课标的精髓,也是新课标实施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最大亮点。它鼓励考生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真正体现了对考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体现出解读文本是一种再创造活动的理念。这相对于那些答案唯一的试题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
  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两者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方向为: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类探究题常常考查大家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对作品形象的感受和对作品深刻思想的领悟等。比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要求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文后的探究题是: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吉米和鲍勃是《二十年以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他们“二十年以后”的约会,颇具戏剧性:两个人一个成了警察,一个成了通缉犯,二十年的时间“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于是,“情与法”的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矛盾,友谊在接受拷问,理性在痛苦中煎熬。题干以假说的形式,分别对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了二元对立的评价,意在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探究。那么,该如何“加以探究”呢?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答: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鲍勃值得同情的地方。如果联系到鲍勃在西部“发迹”的背景,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这个人物就会更多了几分让人同情的因素。
  持鲍勃罪有应得说可答:鲍勃毕竟是警方通缉的罪犯,无论他多么有人情味,犯罪动机多么值得同情,犯罪情节多么轻微,都不能成为他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对于吉米,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法不容情,鲍勃逃避法律罪加一等,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
  持吉米忠于职守说可答:对于鲍勃,吉米也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他如期赴约,同样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他发现二十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难以言表的。“情与法”的对抗交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激烈。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私枉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又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
  持吉米背叛友谊说可答:虽然吉米如期赴约,却没有与朋友相认,表现出理性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尽管他没有亲自逮捕朋友,但鲍勃毕竟是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而且是因为与他约会而被捕的。何况,吉米并没有当着鲍勃的,面“现出原身”,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劝他去自首,也没有试图在法律上对他施以正当的帮助。
  除了以上四种论点外,考生还可另立新说,另作解读。
  
  二、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和新考纲都强调考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中,除了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外,还要能领悟作品的本质、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尤其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比如2008年江苏卷对汪曾祺小说《侯银匠》的考查,设计的探究题是: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侯银匠》一文写普通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从中折射出人性之美。小说的首尾部分值得关注,开头写“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侯银匠作为手艺人,勤劳且机灵;倒数第三段回到侯银匠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他喝酒,想起两句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进一步写出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这就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由此,可明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而写侯菊的文字多(或者说“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读来意味深长。
  当然,本题也可从人物关系(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情节设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思想内容(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写作技法(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等角度组织答案。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一条是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比如2008年广东卷选文《河的第三条岸》的探究题: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如本题题干中有“请联系全文”的提示。也就是说,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此题虽是“谈谈你的看法”,但题目限定的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因此答案仍要回归文本。
  探究这一问题,大家可以结合《河的第三条岸》中“我”对父亲态度变化的描写,运用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作品进行解读:从“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可知“我”对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的出走有着莫名的兴奋和好奇;而从“我”悄悄带食物给父亲、老是念叨父亲的安危,“我们呼喊,等待”、“我们都哭了”,可知“我”对父亲是关心、同情、支持的;从“我”担心年迈的父亲的身体,对父亲发誓要继承他的事业,到真正看到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而产生极度恐惧感继而落荒而逃的行为,可知“我”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 感怅惘。总体说来,“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所以参考答案为: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由于是个性化的解读,还可这样作答:“‘我’对父亲的行为持支持的态度,但也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父亲的行为。在其他人都猜想父亲疯了,家人也远离父亲的时候,‘我’仍然坚持‘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并且一直陪伴着父亲,直到老去。但对于‘我’而言,父亲只是一个存在、一个符号而已,所以当有一天父亲突然向‘我’靠近时,‘我’却害怕地逃离了。”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 莉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里,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了,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子,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日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之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结合前三段,简要概括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过程。
  2.作者查看《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是就什么事而言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4.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而世界上的确又有很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小时候对花草十分着迷;渴望养花种草;在有了公寓如愿后高兴、欣赏;结果不理想后疑虑、苦恼;读了《花经》后淡然放弃。2.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对照,突出黄先生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这才是一生做好了一件事。作者这样写,既解释了“我不再养花”的原因,又为下文抒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了铺垫。3.(1)是就文人经商、养花弄草、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作家在写作之外做的事情而言的。(2)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作家一生做好写作这一件事就行了,应该对这之外的事情减淡兴趣。4.示例:我认为要结合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池莉的观点。当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普遍浮躁,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多才多艺容易成为不安守本职工作的借口。池莉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强调的是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自有其针对性,和发展多才多艺并不矛盾。
其他文献
一篇上乘的新闻稿件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同样,一堂数学课,也要有一段上下连贯、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导语。那么,怎样处理每堂数学课的导语呢?经过多年有意识地探索,我感到
中华合作时报消息: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日前再出新书,介绍茶叶起源、种类、沏泡方法、对人体功效以及品茶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本名为《茶叶是药和刺激物》的新书
1997年,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着实'火了一把',他的描写早年在爱尔兰故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安吉拉之灰》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先后被翻译成19种文字(其中包括土耳其
对于金属选择型计算题,学生如果在解题时能够转换思维角度,从另一个点出发,往往就可以巧解、快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For the metal-based calculation of the pro
教材简析“学会解释”是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练习1的一项交际说话练习。本题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要冷静 ,态度要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
《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5年2月8日通过,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决定》的颁布施行,对于进一步规范公司的
八十年代,一位外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五个6———10岁的孩子,发给他们每人一个系着线的小球,然后把五个小球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让孩子们各自拿着自己的线头,最后告
最近,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这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人民银行依法加强金融监督管理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银行法》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
我的父亲是实授枢密官,这你是知道的。两个月前,我碰见了他。20年来,我总是同他不期而遇,名副其实的冤家路窄;总之,我同他是偶然相遇。不过,这次相遇根本算不上是一次邂逅。
罗伯特·穆西尔(Rober Musil, 1880—1942),著名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克拉根福,早年就读于军事技术学校。后先后学习过机器制造、心理学、哲学和数学,并从事过多种职业,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