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十年的默契 诠释经典室内乐作品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四重奏是重要的室内乐体裁,对于演奏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是音乐家志趣、品位、理想和情感的凝聚物,四位成员只有志趣相投,并经过长期的合作与磨练才能达到默契无间。尽管近年来访问我国的国外室内乐演奏团体逐年增多,但真正享誉国际的世界顶级高水平四重奏演奏组仍很少。2012年,建团三十余年的美国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的首次访华弥补了这一缺憾。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是世界顶级的室内乐团之一,成立于1976年,被《时代杂志》盛赞为“美国最好的弦乐四重奏”。出于成员的共同喜好,四重奏组以美国诗人、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艾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命名。成员中,小提琴手尤金·祖盖尔(Eugene Drucker)与菲利浦·希泽(Philip Setzer)轮流担任首席,中提琴手劳伦斯·杜顿(Lawrence Dutton)和大提琴手戴维·芬科(David Finckel)也是优秀的演奏家。四位乐手从大学就开始在一起学习与演出,已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合作经历。他们用独特的音乐理念诠释了从古典至现代的众多作曲家们的经典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格莱美奖(含两个最佳古典专辑奖),3次留声机大奖以及令人仰慕的埃弗里·菲舍尔奖。2012年6月23日,北京观众翘首期待已久的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终于亮相中山公园音乐堂,进行乐团首次中国巡演的收官演出。本场音乐会乐团精心选取了三首经典四重奏曲目:莫扎特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Op.575)、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第八号》(Op.110)以及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之所以选择这几首曲目,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是希望通过它们告诉乐迷,同样是弦乐四重奏,却可以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莫扎特的音乐是纯古典的;德沃夏克的“美国”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书写他眼中的美国;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则是作者矛盾交错的主观内心对影响整个世界的事件的反映。当晚演出中四位卓越的弦乐艺术家用极富感染力的演奏与和谐交错的琴声完美诠释了三首风格迥异的作品,令现场观众大饱耳福,盛情展示了名副其实的“美国最好的弦乐四重奏”。
  全场的第一首作品是莫扎特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这是莫扎特应普鲁士皇帝威廉之约写成的三首《普鲁士四重奏》的第一首。因为威廉皇帝是大提琴家杜波的学生,因此大提琴声部在四重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一乐章小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旋律在第一提琴和大提琴上转换出现,中提琴和第二提琴作为和声织体及伴奏织体贯穿其中。大师们的演奏一下将我们带入了欧洲普鲁士宫廷,声音高贵典雅、细腻柔和,和声的共鸣度很高,毫无做作与紧张的感觉,精致而极有分寸感。第二乐章行板,A大调。他们的演奏极具歌唱性,气息绵长,宛如四声部无伴奏合唱,声部之间的平衡把握巧妙至极,旋律在四个声部之间的转换自然连贯,一气呵成。第一提琴声音悠扬迷人,似乎是从很远很高的地方飘过来,大提琴的对奏深沉内敛,形成很好的对比。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D大调。舞曲三拍子的特点被他们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听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的律动摇摆身体。每一个乐句都交代得很充分,不急不燥。中段转为G大调后由大提琴奏出深沉优美的旋律,音色迷人且富有磁性。第四乐章小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同样由大提琴声部首先引入,全曲以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音型交替为中心发展,各声部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充分表现了莫扎特晚期的自由对位法风格。他们的演奏除部分乐句音准稍有偏差外,整体上晶莹剔透,把弦乐器的张力与声乐般歌唱的柔韧性完美结合。莫扎特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乐曲之一,主要体现在风格的把握上。古典时期因为乐器本身的特点,声音延长的时间及力度的张力都不如现代乐器的优势明显,为了忠实地再现纯古典室内乐作品的特点,力度、时值及乐句细节处理都至关重要。音符时值在实际演奏中会稍短一点,力度对比中要保持琴弦的自然振动感,多以弓速的变化为主。艾默森四重奏组的演奏充分体现了“古典性”与“室内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深刻的理解以及在演奏手段及细节上细致严谨的分析与运用,真正再现了古典室内乐艺术作品的精髓。他们以真诚、朴素的方式演绎了莫扎特,用莫扎特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了作品的音乐魅力。
  第二首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第八号》。这首作品的风格与时代都与前一首作品有了很大不同。乐曲创作于1960年,可以看作是作曲家矛盾交错的内心独白,对生与死的思考。是作曲家全部15首弦乐四重奏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连续演奏。乐曲第一乐章在四个声部由低音至高音的顺序分别在A,G,C,F调式上依次进入,形成了完全线条型的多调性的复调织体。每条旋律的调性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从而产生很奇妙的音响色彩。艾默森四重奏组将音色演奏得朦胧暗淡,再加上较慢的速度,显得沉重压抑,深刻揭示了作曲家微妙的心态及在情感上舒展的内心陈述。第二乐章谐谑曲的进入突然而且猛烈,快速的节奏以及迅猛的力度转换,使音乐发挥出强烈的震撼力,四个声部的进入顺序与一乐章恰好相反,一二提琴演奏快速的上下半音音型中,其他声部以fff为力度的四分音符重音来增加音乐的紧张度,似乎在着意刻画暴行和战争的灾难。艾默森四重奏组在演奏大力度音符时不仅声音整齐集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音色依然圆润丰满,没有丝毫的粗糙感,这一点在四重奏组合中是不多见的。当四个声部同时演奏快速音型及重音时,他们将乐曲的紧张度推到顶峰,给人全身紧张无法呼吸的感觉。第三乐章,谐谑曲,速度从第二乐章承接过来。他们的演奏感染力极强,将夸张与纠结的冲突对比表现到位,华尔兹的三拍子舞步来自大提琴与中提琴的配合,演奏动力感来自大提琴。大提琴每拍第一个音的低音浑厚有弹性,震动充分、饱满,中提琴后两个音符的配合,节奏律动准确集中。第二提琴演奏怪诞的颤音、拨弦、快速音阶上行及突如其来的重音时诡秘风趣,果断发力,丰富和立体了音乐的荒诞形象,清晰地刻画了对丑恶讥讽的模仿。第四乐章广板。第一提琴的单音线条与其他三个声部的八分音符强重音形成强烈对比,旋律演奏虽声音不大但弓速慢而结实,揉音手指动作深而紧,形象地表达了对命运安排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地强压下沉重压抑的无奈、心酸与叹息。第五乐章仍为慢乐章,再现了第一乐章的部分素材,多调性创作思维在各声部横向及纵向关系中的运用,造就了多变复杂的和声色彩。这一乐章的音准是一大难点,就是在如何处理好横向旋律发展的同时,保持纵向和声的饱满度。艾默森四重奏组将每一弓都演奏的很有阻力感,音量尽可能的连贯,音色也尽可能的浓厚,充满沉重感的演奏使得音乐窒息并绝望。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难度在于作品中太多的表情符号与速度要求之间的矛盾及特殊的音响平衡。艾默森四重奏组最大的特色在于演奏各类和声形态及音响构成中,总能保持极度的严谨和清晰。我们深知,理解音乐最根本的依据是音乐本身,而其演奏的效果只能依赖演奏家对和谐、不和谐冲突过程中所采取的技巧手法、力度、平衡及其适当的声部间的比例来进行调整。艾默森四重奏组显示了他们众所周知的高水准,很好地平衡了理智与情感,轰动全场。   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出曲目是德沃夏克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美国”》。这部作品使用了美国黑人音乐素材,有着纯净优美的和声和无比和谐的音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摄人心魄的浪漫气息。第一乐章由十六分音符作为整体节奏铺垫,各声部旋律都以这一节奏为基础进行连接。艾默森四重奏组的演奏自然流畅,声音通透紧凑而有灵性,充满动感,洋溢着热情的气氛。小提琴与中提琴和大提琴多次主题的演奏亲切温暖抒情像是委婉深情的诉说,融化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第二乐章主题源自黑人灵歌《深深的河》,全乐章由第一提琴和大提琴担任主唱,第二提琴配合第一提琴助唱,中提琴演奏几乎从始至终的十六分音符为全曲节奏律动的灵魂及情绪的推动者。中提琴在处理渐快、渐慢、自由速度等特征的弹性节奏上赋予了音乐内在韵律以微妙的变化,对丰富音乐的情感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像是一首饱含忧愁的悲歌,但不时又泛起激情的浪花,小提琴与大提琴哀婉细腻的演奏音色,使观众在心醉中感受音乐温润倾诉中的感伤。第三乐章是很活泼的快板,谐谑曲,三部曲式。艾莫森弦乐四重奏演奏的速度比较快,第一提琴的演奏爆发力强,果断敏感,突出第二拍的节奏特点使三拍子的音乐线条听起来更为活跃,风格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五声音阶的使用使旋律听起来充满异域特色,他们的演奏充满俏皮幽默的特点,节奏对位干净利索,层次清晰。第四乐章回旋曲,描绘出了波西米亚的风俗舞蹈场景,诱发出明朗的氛围和炽热的激情。小提琴将主题演奏的开心愉快,声音透明有光泽,展示了女性的妩媚,瞬间就抓住了听者的心灵。音乐在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澎湃激情中热闹结束。艾默森四重奏组的演奏具有轻松感和透明度,音量、音色十分和谐,干净整齐、柔和流畅,极具质感。不论在接触点、弓段、弓速及琴弦的震动幅度甚至揉弦的幅度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节奏匀称、力度统一富有节制;运弓的处理上讲究,洒脱;线条如溪水般流畅,清新自然。既体现了极强的独奏技巧,又相互照应默契,使观众从这首作品中充分体会到了四重奏和谐齐鸣的巨大魅力。
  本场演出中,四位演奏家在台上并没有过多的眼神及肢体交流,但他们总能统一认知和体验,悲伤、欢喜、冲突,仿佛都从同一个血液中自然流淌出来,令人惊叹。这一定是来自于30余年的持之以恒的友谊和对音乐的认真态度。稍感遗憾的是,本场演出也是艾默森四重奏组“原装黄金阵容”的最后一次访华演出,因为组合中的大提琴演奏家戴维·芬科将于2013年退休,希望在新的大提琴家加入后艾默森四重奏组仍能保持其一贯的高水准,并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内乐迷带来精彩演出。
其他文献
作曲家王世光先生众多的声乐作品中,有一首歌曲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1984年为电视片《话说长江》片头音乐填词而成的《长江之歌》。这首大气磅礴、慷慨激扬的歌曲,通过赞美长江转而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后来似乎成为了长江的象征。按照王世光先生的话说,自那以后,他就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他认为,《长江之歌》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歌曲的容量毕竟有限,只有交响乐的规模、气势和长度,才能使“长江”这一主题得到深
2014年8月3日至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暨第三届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管乐比赛在“音乐之城”青岛隆重举行。  作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常设的综合性音乐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创办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丰富完善,如今已经成为全面展示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水
16年8月27日,许舒亚的新作《海上丝路》(2016)由张国勇指挥广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广西音乐厅首演。作为广西演艺集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这部四乐章交响组曲以壮族山歌旋律为基础,融入东南亚音乐元素,展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交响画卷。我相信,任何熟悉许舒亚作品的听众,在听到这部新作时的反应都会和我一样惊讶——作为最早赴现代音乐的中心法国留学的作曲家之一,许舒亚的作品一向以精致抽象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李重光先生,在被问及“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的时候,淡淡地说:“谈不上什么信条,也从不预设什么框框,我只想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走自己的路。”  《音乐理论基础》一书,是李重光的开山之作。四十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实践历程验证了这部书的历史价值,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反映音乐实践的乐学理论极为丰富,典籍浩繁,可以说,中国历代
我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林华教授于2018年出版的个人文集《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1}可看作是他所致力开拓的音乐审美心理学领域的成果小结。文集中的14篇论文分别完成于他《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等专著的发表前后,是对他音乐审美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精炼和补充。  多重身份显现多维视角   林华教授上世纪40年代生于上海,师承桑桐、陈铭志、王建
摘要:教师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调整,归类重组;找全知识点,抓出重难点;明确哪些知识必讲,哪些知识可讲可不讲,然后由主到次,由易到难排好序;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方法的运用、待解决的问题、容易出错和容易忽视的知识点,预期的目标等,制定出复习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关键词:复习;效率;句型    复习是六年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复习,将学过的知识回顾、归纳、总
摘要:本文通过对作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分析,透视了我国教育的公平现状。从政治、文化和经济三方面分析导致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原因,强调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共同协作,以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追求我国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教育公平;入学机会;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基础太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的自制力差等,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针对这些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有吸引力的“导语”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课,
《本部留德学生萧友梅学业成绩报告及请予研究期一年理由书(摘录)》一文是我十多年前查阅全部《教育公报》时发现的,因与当时的研究课题关系不大,故仅记下其出处而已。一年前,黄旭东先生邀我一起编撰《萧友梅生平编年纪事》和《萧友梅文萃》,想起此文,于是再次到图书馆抄录全文,现予重刊。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作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所专业音乐机构——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乐院(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很用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音乐课;导入;方法    《梁祝》因为深情柔美的引子,至今令人依然神往,从而成就了爱的音乐经典,《命运》更是因为扣响了命运之门的声音,从而成就了不朽的人类交响。可见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