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收治40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简称腮脑)患者,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4岁30例,15岁以上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37例,全身酸痛36例,头痛、呕吐34例,嗜睡10例,眩晕、视物不清4例,谵妄6例,惊厥抽搐3例,重听1例。病程3~7天相继出现双侧腮腺肿大39例,腮腺导管口红肿24例;合并颌下腺肿大20例,舌下腺肿大6例,颈部抵抗感20例,克氏征阳性20例。脑脊液检查35例,显示蛋白定性试验阳性27例,细胞数10×109/L18例、(10.1~20)×109/L8例、1例高达20.2×109/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普通细菌培养5例均为阴性。血淀粉酶升高40例,尿淀粉升高37例。
治疗方法:本组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即将病毒唑加入液体中静滴,口服双黄连合剂;脑水肿明显者静滴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视病情酌情应用皮质激素。一般治疗3~4天症状减轻,1周左右腮腺肿胀消失。
结 果
本组住院5~16天(平均8.9天)均治愈,无留有后遗症。
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形成的第2次病毒血症可损伤各脏器,以神经系统和腺体损害多见。本组儿童发病多于成人,与其神经系统发育欠完善、免疫功能较低,在流行季节易群聚有关。腮脑患者血清淀粉酶多数升高,此与腮腺肿胀,腮腺导管受阻,导致淀粉酶回流入血有关。因此,患病早期检查血、尿淀粉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腮脑无特效药物治疗,多数人主张用中药或局部治疗,对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采用皮质激素减轻症状。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机理,为急性期是由腮腺炎病毒直接引起,而病后1~3周可能系变态反应所致。为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减少其并发症,对患者宜早期隔离休息,以防亚临床型患者排毒传播;对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4岁30例,15岁以上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37例,全身酸痛36例,头痛、呕吐34例,嗜睡10例,眩晕、视物不清4例,谵妄6例,惊厥抽搐3例,重听1例。病程3~7天相继出现双侧腮腺肿大39例,腮腺导管口红肿24例;合并颌下腺肿大20例,舌下腺肿大6例,颈部抵抗感20例,克氏征阳性20例。脑脊液检查35例,显示蛋白定性试验阳性27例,细胞数10×109/L18例、(10.1~20)×109/L8例、1例高达20.2×109/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普通细菌培养5例均为阴性。血淀粉酶升高40例,尿淀粉升高37例。
治疗方法:本组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即将病毒唑加入液体中静滴,口服双黄连合剂;脑水肿明显者静滴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视病情酌情应用皮质激素。一般治疗3~4天症状减轻,1周左右腮腺肿胀消失。
结 果
本组住院5~16天(平均8.9天)均治愈,无留有后遗症。
讨 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形成的第2次病毒血症可损伤各脏器,以神经系统和腺体损害多见。本组儿童发病多于成人,与其神经系统发育欠完善、免疫功能较低,在流行季节易群聚有关。腮脑患者血清淀粉酶多数升高,此与腮腺肿胀,腮腺导管受阻,导致淀粉酶回流入血有关。因此,患病早期检查血、尿淀粉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腮脑无特效药物治疗,多数人主张用中药或局部治疗,对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采用皮质激素减轻症状。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机理,为急性期是由腮腺炎病毒直接引起,而病后1~3周可能系变态反应所致。为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减少其并发症,对患者宜早期隔离休息,以防亚临床型患者排毒传播;对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