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强震观测发展现状

来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强震观测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强震观测台网和强震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的现状,还简单地叙述了中国在强震观测领域中的国际合作问题。
其他文献
根据沂沭断裂带两侧构造水系的牵引弯曲形态,论证了沂沭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地段水系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估算了各段右旋水平走滑量,证实该断裂带具有北强南弱和水平位移为主的特点。地震活动在宿迁以北震级大、频度低,震中分布与断裂和水系关系紧密;宿迁以南地区,震中分散,频度相对较高,震源深度表现为北深南浅,震源以宿迁为界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
期刊
本文综合了地震区划研究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大量资料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和地震分布的关系和组合形式,作出了在我国地震带上普遍存在人口的相对集中这一结论,并对这一现象产主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的郯庐断裂带,由于历史上有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成为中国大陆边缘活断层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目前认为:该断裂带自新构造期以来表现为非系统间隙性强弱活动;全新世以来表现为低活动速率、弱活动地貌标志和低强度断层;具明显分段性活动;古地震复发周期长。然而,关于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方面仍
期刊
云南地壳轮廓呈向东南突出之舌形,在前舌与后舌之间,莫霍面起伏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状。地震测深结果与重力异常反演地壳轮廓大体一致,探测到渡口楚雄幔隆等上地幔起伏。测深结果表明,云南地壳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主要分界在红河断裂带。红河带以南,地壳结构近似于以两层模式为主,莫霍面南浅北深,壳厚37—40公里。红河带以北为三层地壳结构,东南浅西北深,壳厚约 43—47公里或更大。还探测到小江、怒江、澜沧江以及元谋
期刊
今年是邢台地震二十年。二十年前发生的这次大地震,在我国地震史册上,是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地震,更因为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期刊
本文论述了朝阳—北票断裂的特征、活动性和位于它附近的地震、矿震特征,最后探讨了该断裂和区域的构造应力场演化。
期刊
本文从观测事实出发,给出了1980年以来唐山四次中强余震前的余震分布特征,表明中强余震前震中附近存在余震空段和余震强度衰减现象。并对造成余震空段和强度衰减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于中强余震前,震中区形成构造闭锁段引起的。因此,余震空段和余震强度减弱现象与中强余震的孕育、发生存在着密切联系,可作为前兆信息。
期刊
本文着重研究了则木河断裂的发育特征以及全新世以来的活动历史。根据作者在该断裂带首次发现的地震裂缝以及它们的力学性质和组合型式,提出则木河断裂系属一条南北向拉张性质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断裂。强震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以来断裂的最新和最强烈的活动段上。断裂活动方式,北段是以粘滑破裂运动为主;南段则以蠕滑运动为主。
期刊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震学者开展了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初步取得一些预报效果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自一九八一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逐渐认识到这一手段用于短临预报是很有前途的。
期刊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广泛应用泊桑模型来描述地震的发生过程。尽管泊桑模型在数学上非常简单,但是它所特有的无记忆性与已知的强地震发生的弹性回跳理论是不一致的。为了克服泊桑模型的这种缺点,本文引进了一种地震间隔时间为Gamma分布的更新点过程模型,并给出了将这种模型用于一般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以燕山-渤海地震带为例,给出了两种模型数值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如果预报的时间较短,泊桑模型将会过高地估计大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