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里,我和儿子一起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们被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的幸福生活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带领“小豆豆”们去九品佛散步,参加泰明的葬礼……各种各样的活动,令我们特别神往。如果现在有一所这样的学校该多好哇!我突生灵感,何不利用暑假这段时间给现实的教育注入活力,让儿子感受巴学园里的笑声和感动,丰富人生的体验呢?
走进乡村
一天午后,我和儿子一起坐公交车驶向离我们家最近的村庄——胶西花园村。
过了不久,眼前就不再是高楼大厦和水泥路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绿色。我们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儿子指着吊瓜花问我:“妈妈,吊瓜花这么多,为什么结的吊瓜却这么少呢?”我蹲下身子,指着吊瓜花:“你看这朵与那朵一样吗?”儿子仔细看了看:“这朵花花心只是一个小小的短棒,那一朵的花心在小短棒的上面有三个薏米形状的红色物体。”我翻开花,儿子吃惊地说:“花柄也不一样,那个花柄像是一个小吊瓜!”后来我们查资料了解到:吊瓜的花是雌雄异花同株的,只有雌花才能长出果实。
有了新的收获,儿子的眼睛更亮了,仔细地观察周围的每一种植物,从叶到花再到果实,就这样,我们又认识了绿豆、芝麻……
要说最令人惊奇的要数花生了。这个时节的花生已经开花了,翻开茂盛的叶子,就可以发现叶片根部与茎相接的地方开着一些黄色的小花,有些花已经败落,花柄却越来越粗壮,而且慢慢变成了紫色,生长方向也由上向下,直插入土里。我小心翼翼地拔了两下,惊奇地从松动的土壤中发现了已经成形的小花生。“哇!”儿子惊叫:“花生原来是这样长进土里的呀!怪不得叫‘落花生’呢!”
我记得小时候曾学过《落花生》,也应该学过雌雄异花同株什么的,可是已经没有丝毫印象了,也许就是因为没有亲眼看见,没有经历探索过程,感受这番惊奇吧!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校长先生经常感叹的: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了。失去这种能力之后,一切教育都不会留下痕迹。
回家的路上,儿子很兴奋,饶有兴趣地总结着今天的发现。看来,今天的收获远不止认识了这些植物,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感悟和热爱。
雨后郊游
最近几天连下几场大雨,雨后的天气比较凉爽,我和儿子决定骑车去郊游。
为了能探寻到新的风景,我们专门走平时不曾走过的植物比较茂盛的小路,沿街骑行。看到人们种的各种庄稼,儿子有了前面的经验,不停地惊叹:“这是高粱!”“这是大豆,结豆角了!”“玉米快熟了!”“吊瓜长得真大呀!”……
走出了好远,我们才发现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返回的途中,我和儿子选择了一条两旁有高大杨树的土路,因为刚刚下过雨,道路颇不好走。不过市区难得见到这样的土路了,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坚持走走试试。两旁的杨树高大茂盛,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四周显得更加黑暗。路面上高低不平,到处是大卡车压出的深深的车辙。这样的情况,可是对车技和信心的极大考验,开始我们还可以挑选比较干燥、平坦的地方行驶,可后来连哪里高,哪里低也看不出来了,我顿时有些后悔之前的决定。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旦骑到低洼地可就麻烦了。心里这么一想呀,真就坚持不住了,掉到一个很深的泥坑里,差点摔倒,在最后一刹那使足全力才蹬出泥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儿子骑的是小轮自行车,危险更大,我偷眼看了看他,他的状态跟我全然不同,每次跌入泥塘都会惊呼尖叫,然后更加振奋地去闯关,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走过几百米的泥路,来到平坦的大路上,回首奋战过的地方,儿子高兴极了!
面对挑战毫不退却、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是儿子留给我的最深感受,完全不同于他平时做事的风格,像一个真的男子汉。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放回原处》这个故事讲的“小豆豆奋战过的地面还有些潮湿,在月光下,好像是什么美丽的东西那样,闪闪地发着光”。跟小豆豆一样,儿子也在奋战过的地方留下闪光的成长足迹。
一生心愿
儿子的奶奶住在农村,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闲适,所以暑假我们经常回去。
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过身体还很硬朗,每次我们回去她都会高兴地拉我们去她住的里屋坐。儿子也最喜欢坐在床边看老奶奶,抚摸那双瘦得皮包骨头的手,仔细端详已变成深褐色的皮肤,长满老人斑的手背和手心肤色对比特别鲜明,皮肤已失去了弹性。儿子喜欢捏起老奶奶手背上的皮,如果你不去将耸起的皮抚平,它就会这样一直立着,像一块剥落的老树皮。
儿子充满了好奇:“老奶奶你是哪一年出生的?”老奶奶自己也不知道,我们推算了一下,大约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刚退位不久吧。儿子惊讶地问老奶奶:“那时候是什么样?”老奶奶说记不清了,只想着一大家子人没东西吃,经常打仗,晚上不敢睡觉……老奶奶的故事成了儿子心中牵肠挂肚的“迷”。
人老了,自己和家人就会有意无意提起身后的事。有一次,儿子忽然问我:“老奶奶会死吗?”“人都会死。”我淡淡地说。
儿子愣了一下,然后慢慢低下头。“死了是什么样?”儿子忽然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中《泰明死了》这个故事写的“死就是这样的,那么可爱的小鸡(小豆豆自己养过的两只小鸡)死了以后,无论怎么呼唤,怎么抚摸它们都再也不会动了”。也许想到老奶奶死的样子,儿子很哀伤地说:“妈妈,我有一个心愿,让老奶奶和我们一样永远健康、平安。”
我感动地抱住儿子:“人这一生是很短的,只要我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到他沉思的样子,我忽然觉得儿子长大了!
暑假在轻松快乐中过得特别快,儿子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身体更加健壮了,知识更加丰富了,爱好更加广泛了,也知道理解和尊重了,显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和自信的阳光小伙了!儿子的变化使我深深感到: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下一代的。这是“巴学园”教育的精髓!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好好思考我们离“巴学园”有多远!
走进乡村
一天午后,我和儿子一起坐公交车驶向离我们家最近的村庄——胶西花园村。
过了不久,眼前就不再是高楼大厦和水泥路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绿色。我们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儿子指着吊瓜花问我:“妈妈,吊瓜花这么多,为什么结的吊瓜却这么少呢?”我蹲下身子,指着吊瓜花:“你看这朵与那朵一样吗?”儿子仔细看了看:“这朵花花心只是一个小小的短棒,那一朵的花心在小短棒的上面有三个薏米形状的红色物体。”我翻开花,儿子吃惊地说:“花柄也不一样,那个花柄像是一个小吊瓜!”后来我们查资料了解到:吊瓜的花是雌雄异花同株的,只有雌花才能长出果实。
有了新的收获,儿子的眼睛更亮了,仔细地观察周围的每一种植物,从叶到花再到果实,就这样,我们又认识了绿豆、芝麻……
要说最令人惊奇的要数花生了。这个时节的花生已经开花了,翻开茂盛的叶子,就可以发现叶片根部与茎相接的地方开着一些黄色的小花,有些花已经败落,花柄却越来越粗壮,而且慢慢变成了紫色,生长方向也由上向下,直插入土里。我小心翼翼地拔了两下,惊奇地从松动的土壤中发现了已经成形的小花生。“哇!”儿子惊叫:“花生原来是这样长进土里的呀!怪不得叫‘落花生’呢!”
我记得小时候曾学过《落花生》,也应该学过雌雄异花同株什么的,可是已经没有丝毫印象了,也许就是因为没有亲眼看见,没有经历探索过程,感受这番惊奇吧!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校长先生经常感叹的: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了。失去这种能力之后,一切教育都不会留下痕迹。
回家的路上,儿子很兴奋,饶有兴趣地总结着今天的发现。看来,今天的收获远不止认识了这些植物,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感悟和热爱。
雨后郊游
最近几天连下几场大雨,雨后的天气比较凉爽,我和儿子决定骑车去郊游。
为了能探寻到新的风景,我们专门走平时不曾走过的植物比较茂盛的小路,沿街骑行。看到人们种的各种庄稼,儿子有了前面的经验,不停地惊叹:“这是高粱!”“这是大豆,结豆角了!”“玉米快熟了!”“吊瓜长得真大呀!”……
走出了好远,我们才发现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返回的途中,我和儿子选择了一条两旁有高大杨树的土路,因为刚刚下过雨,道路颇不好走。不过市区难得见到这样的土路了,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坚持走走试试。两旁的杨树高大茂盛,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四周显得更加黑暗。路面上高低不平,到处是大卡车压出的深深的车辙。这样的情况,可是对车技和信心的极大考验,开始我们还可以挑选比较干燥、平坦的地方行驶,可后来连哪里高,哪里低也看不出来了,我顿时有些后悔之前的决定。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旦骑到低洼地可就麻烦了。心里这么一想呀,真就坚持不住了,掉到一个很深的泥坑里,差点摔倒,在最后一刹那使足全力才蹬出泥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儿子骑的是小轮自行车,危险更大,我偷眼看了看他,他的状态跟我全然不同,每次跌入泥塘都会惊呼尖叫,然后更加振奋地去闯关,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走过几百米的泥路,来到平坦的大路上,回首奋战过的地方,儿子高兴极了!
面对挑战毫不退却、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是儿子留给我的最深感受,完全不同于他平时做事的风格,像一个真的男子汉。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放回原处》这个故事讲的“小豆豆奋战过的地面还有些潮湿,在月光下,好像是什么美丽的东西那样,闪闪地发着光”。跟小豆豆一样,儿子也在奋战过的地方留下闪光的成长足迹。
一生心愿
儿子的奶奶住在农村,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闲适,所以暑假我们经常回去。
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过身体还很硬朗,每次我们回去她都会高兴地拉我们去她住的里屋坐。儿子也最喜欢坐在床边看老奶奶,抚摸那双瘦得皮包骨头的手,仔细端详已变成深褐色的皮肤,长满老人斑的手背和手心肤色对比特别鲜明,皮肤已失去了弹性。儿子喜欢捏起老奶奶手背上的皮,如果你不去将耸起的皮抚平,它就会这样一直立着,像一块剥落的老树皮。
儿子充满了好奇:“老奶奶你是哪一年出生的?”老奶奶自己也不知道,我们推算了一下,大约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刚退位不久吧。儿子惊讶地问老奶奶:“那时候是什么样?”老奶奶说记不清了,只想着一大家子人没东西吃,经常打仗,晚上不敢睡觉……老奶奶的故事成了儿子心中牵肠挂肚的“迷”。
人老了,自己和家人就会有意无意提起身后的事。有一次,儿子忽然问我:“老奶奶会死吗?”“人都会死。”我淡淡地说。
儿子愣了一下,然后慢慢低下头。“死了是什么样?”儿子忽然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中《泰明死了》这个故事写的“死就是这样的,那么可爱的小鸡(小豆豆自己养过的两只小鸡)死了以后,无论怎么呼唤,怎么抚摸它们都再也不会动了”。也许想到老奶奶死的样子,儿子很哀伤地说:“妈妈,我有一个心愿,让老奶奶和我们一样永远健康、平安。”
我感动地抱住儿子:“人这一生是很短的,只要我们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到他沉思的样子,我忽然觉得儿子长大了!
暑假在轻松快乐中过得特别快,儿子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身体更加健壮了,知识更加丰富了,爱好更加广泛了,也知道理解和尊重了,显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和自信的阳光小伙了!儿子的变化使我深深感到: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下一代的。这是“巴学园”教育的精髓!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好好思考我们离“巴学园”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