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夕夜的浪漫与爱情无关
《江门文艺》1997年10月号(总第185期)刊登了我的自传体散文《贤妻偏遇狠心狼》,述说了我的一段坎坷的感情历程后,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只只鸿雁轻轻飘落我的手掌心。只不过两年的生活波折,却让那么多素未谋面的读者为我愤愤不平为我牵肠挂肚为我伤心落泪,还有一些才华横溢的朋友为我写诗、画画、点歌……深深的感激和内疚油然而生,于是,那段日子,我的业余时间大多忙于回信以及接待来访读者。我的打工生活顿时变得绚丽多彩。
清是在看了我的续篇《温情伴我风雨行》后便打电话向谢老师要了我的地址的,他的来信简洁得根本不像一封信,一张抬头为广州某某装饰公司的信笺上只有一句话:我真希望能够好好地照顾你。下面署了他的全名,并留下Call机号码:95938—728738。信中没有留下地址,我只能从邮戳“广州员村”判断这是一个在广州工作的读者。出于礼貌,我Call了他,他很快便复了电话,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一方水土一方语言,在外打工,接触的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对于清的一切,我没有过多探究。此后,清时常来电问候,关心我的身体、工作和生活,并告知我他从事室内外装饰工作,擅长木工和水电安装。
1998年春节,我没有返乡,应几位文友及老乡的邀约,到广州过年。平生第一次在广州逗留。我担心自己在那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辨不清方向,清听说后主动担当我在广州期间的全程向导。在流花宾馆,清一眼便认出了我,含着温和的微笑径直朝我走来。他身穿一件米白色外套,黑色皮鞋擦得锃亮,让人感觉是个喜欢干净整洁的男孩。
上公交车坐定后。当问起各自的故乡时,清说他是广东梅州大埔人,我听后立即脱口而出。说我老家在梅州梅县。然后,我们同时噗哧一声笑了。没想到,身处异乡的两个同乡,竟用“广东普通话”交流了三四个月仍然浑然不觉。一阵嘘唏后,我们说起了家乡的客家话,由于彼此老家相距近200公里,口音差距较大。但心灵的距离却无形中拉近了许多。
除夕夜,老乡们和清带我去逛广州天河花街。一长溜的灯笼。一长溜的鲜花,一长溜的人流,红艳艳闹哄哄,繁花似锦,一眼望不到尽头。从未见过那么壮观的花市的我看得呆了。站在花街入口处。清首先买了两个真空气球,我正想嘲笑他长这么大了还玩这些玩艺儿,他却已将气球上的绳子系到我手臂上。看着我诧异的神情,他笑说,你看,那么拥挤,万一我们被冲散了,我好认着这两个气球跟踪,才不至于让你走丢了啊。
看着清天真得像个大孩子,我只好接受了他善意的“绑架”。清童心未泯,又买了几条闪着荧光的塑料管,对接成两个大小不一的荧光圈。一个套在我颈项上,一个戴在我手腕上,把我装扮得像热恋中的少女。由于是最后两个小时的花市,叫卖声、砍价声、抢购声一片嘈杂,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尽管在我身上做了特殊记号,清仍然很不放心,宽大温暖的手一直紧攥着我的手腕。
置身于肆意喧闹的人流,徜徉于鲜艳夺目的花丛,完全忘却尘世间的纷扰。既像不谙世事不懂忧愁的孩童,又像正值憧憬浪漫情怀的花季女子,这种朦胧轻松的感觉,竟是那么甜蜜那么惬意,我有点陶醉了,快乐如天使,一直笑意盈盈。
直至清避开老乡,诚挚而略带含蓄地对我说:我是真的希望走进你的生活。我这才回过神来。那么纯粹直接的爱情,我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我当时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了,丝毫没有顾及也来不及顾及清的感受。
我的亲人和朋友们一致认为,一段新的感情是愈合昔日伤痕的最佳良药,于是纷纷给我物色对象,就连已经改唤做干爹干妈的前公公婆婆,也为了给予我弥补而替我相中了一位中学教师,他们觉得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男子,才懂得善待我,才能让他们放心。对于亲友们的关爱,虽心怀感激,我却大都没有热烈回应或付诸行动,这些年在工厂加班加点的生活虽然疲惫,但我已乐于自立自主,乐于自尊自爱,乐于自由自在。
清对于我的拒绝虽然有些失望,但似乎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第二天,他依旧精神饱满,履行他的承诺,带我寻亲探友。我们去拜访了在广州过年的谢老师全家,去了亲戚老乡住处,还应当时在增城派出所上班的作者何伟潮邀约,与《江门文艺》的作者兰立英一同前往增城游玩。没有其他约会的时候,清则带我逛越秀公园、进海洋馆参观,将彼此灿烂的笑容定格在相机镜头里,而更多的是清做我的“摄影师”。这个在异乡广州度过的新年,因有清的陪伴,因有亲朋好友欢聚的问候和祝福,显得格外祥和温馨。
阿姨,我要把你离家出走的儿子带回家
1998年正月初十中午,我带一对找我介绍工作的老乡夫妻到外面餐厅吃饭,正一边聊天一边走在路上,突然,我脚边出现了一双干净的男式皮鞋,一个身影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本能地抬起头,清正微笑着凝视着我。
清说虽然我才返回深圳两天,但他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所以就按我的地址找来了。
我望着他深情的眼睛,有点震惊,没想到自己一直只是把他当作笔友、老乡,而我在他心中的分量会是这么重。
晚上,我陪清到松岗潭头工业城邮局打电话给他母亲,一番问候后,清高兴地告诉他母亲他有喜欢的女子了,他母亲兴奋地向他打听那名女子的情况,他一个劲地介绍女子的工作、相貌和性格。我听出清说的是我,正深感惶惑,他母亲马上要求跟我说说话。不忍拂了一位老人的意愿,我硬着头皮接过清手里的话筒。清的母亲温和地对我一番问候,然后告诉我,清1992年跟家人闹了些矛盾。便一个人跑去广州,六年来一直没回过家……说着,她声音哽咽。儿女远游,最痛娘的心,何况是负气出走的孩子,母亲那份担忧和酸楚是显而易见的。放下电话,我心中迅猛地蹦出一个强烈的念头:阿姨,我要把你离家出走的儿子带回你身边!随后我又马上为自己这不着边际的想法吃惊不已。
清向我解释说告诉他母亲他有女朋友了只是为了安慰他母亲。我没有责怪他,只是追问他这么多年不回家的缘由,这才了解了他的身世:清还在娘胎里父母便离异,他成了舅舅的养子,自幼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长大,后来因一次家庭纠纷,他冲动地决定退出那个家庭……如今,事业尚无起色,爱情也了无踪影,他觉得自己无颜回乡。
听着清的故事,想象着一个年少的男孩踏出家门后无依无靠的孤独与无助,怜悯与同情在我的心坎深深植根。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而老一辈人的爱恨恩怨,也不是我们后辈所应追究的。清是个豁达开朗的男子,也许早已学会独立与坚强,但因为他与我儿子有极其相似的幼年,我却不忍对他施加过多的伤害,不忍再拒绝他的爱。
我开始认真审视清的为人。在广州短暂的几天,无论我走到哪里,清总是像一个护花使者,公路上车来车往,他定会站在最危险的那边;对路边的残疾乞丐,他总不忘放下一些零钱,给予他人希望;与清合租套房的老乡们都说清是一个好男孩,身处建筑装饰行业,却不赌 博不嗜烟,惟以书为伴:清自诩是精神富翁,对金钱名利淡如云烟。的确,他虽然没有英武俊朗的体魄,没有值得炫耀的职业和经济财富,但他是一个体贴细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乐观开朗的男孩。我又想起除夕夜观赏广州花市的情景,其实,那不就是恋爱的感觉吗?情侣间相处,没有压力,没有猜疑,没有顾虑,只有浪漫与温馨,轻松与快乐,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吗?有些人天生是让人不必设防的,清就是那种男子,不懂伪饰,心无城府,虽然交往不深,却让我感到安全可靠。
我一直有一个白手起家的梦,我希望我将来的家园哪怕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我辛勤的汗水,惟有这样的家,才是我累了能够安心歇息的地方,而我和清作为城乡边缘人,白手起家是必然的。有了这些心理准备,我对跟随贫穷的清也就趋之坦然。
1998年5月,我终于把离家多年的清带到他母亲面前。老人们对我们的到来均喜不自胜。
阿伯(清的养父)竟然有着与我前公公极其相似的一面:睿智、慈祥、耿直。更奇妙的是,他和我前公公一样爱好书法,贴在大门口的对联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那刚劲有力的楷书让我几次疑是前公公的墨宝。惊异之余,我相信了上苍对我的垂爱和眷顾,让我在离开一位难得的好公公三年多后又赐给我另一位好公公。
看着长辈们欢欣的笑脸,看到清走到哪里都远远听到乡亲们的祝福声以及对我的赞赏,让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了故乡,重新拥有了亲情,我心中泛起一股成就感。
谢谢你的理解谢谢你的爱
结婚的时候,我对清只有两个要求:善待我的亲人;给我自由。我从来没有奢望过我的伴侣能够怎样呵护我照顾我,但清对我的理解与支持,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
2000年9月底,突然收到干妈的来信,告知我干爹患了肺癌,是晚期,已住院半个月。这个消息犹如千斤巨石突然掷在我身前,震得我久久忘了思维。晚上,清见我神情恍惚,坚定地说,我们一起回去探望他老人家吧。
在医院里,见到原本高大健朗、精神饱满的干爹已瘦得两颊深陷,神情疲倦地躺在病床上,我无语凝噎。清一直紧攥着我的手,无声地给予我坚强面对的力量。
干爹伸出枯瘦的手用力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与清虽然只是第三次见面,但我看得出来,这孩子心地很善良,也很爱你和孩子,我深感欣慰……干爹不停地叙述着,仿佛要把这一生没跟我说而又一直想跟我说的话都说完,原来,虽然我和孩子离开了他,但在他心里,我们永远是他的家庭成员。
虽是相聚,却似诀别,面对一位已经患了绝症的那么可亲可敬的亲人,我的心沉痛得几乎无法呼吸,更忘了自己该为干爹做些什么。倒是清,不停地往返于诊室与病房之间,找医生了解干爹的病情、注意事项等等。傍晚,他还向护士借来轮椅,扶干爹坐上去,我们一起推着他在医院的走廊散步、留影……
返回江门不久便接到干妈传呼。说我和清千里迢迢赶回去看望干爹的事迹轰动了干爹老家的整个村子,乡亲们认为,前媳妇携同丈夫和孩子去看望前公公是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事,却在他们的生活中真实地发生了,他们都很感动。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清那么豁达大度,我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见干爹最后一面的。
来自四川达州的邹方和是多年来一直追阅《江门文艺》的读者,自1999年一个周三热线的晚上来过编辑部后,时常找我谈心,还热情地帮助过一位从广州到编辑部求助的读者找工作。不幸的是,2002年,好久没见面的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他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了,几经辗转,幸遇江门市民政局的一位领导帮助,让他在一家诊所学习按摩。他说9月22日是他24岁生日,委托我帮他写信到江门电台给他点播台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水手》,并希望在那天能够得到我的一声祝福,给予他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决定去看望他,当我征询清的意见该给他买一份什么礼物时,清沉思了片刻,说:给他订一个大蛋糕吧。我震撼于清与我竟然如此心意相通。愿烛光照亮一个盲人的前程,这是我心里早就拿定主意的,只是没敢说出口,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尚未为我们的任何一位亲人订过生日蛋糕,包括我们自己,而且在此之前,清与这个读者素不相识。
那晚,我们和邹方和的两位同事一起为他点燃了生日蜡烛。在烛光辉映中,眼睛只有一丝光感的邹方和感动得哭了,自幼丧母,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人陪伴过生日。他不停地祝福我和清,说他虽然未能看到清的容貌,但他感觉得出来,清是一个富有爱心的男子,我们能走在一起,是彼此的福气。
是的,自结婚后,无论我想做什么,清都会站在我的立场上为我着想。日常生活中,清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远非文字所能尽述。清从来不懂得说山盟海誓或甜言蜜语,但他总会用他自己的方式爱护我,关心我,照顾我,珍惜我。作为一个女人,能够拥有一个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疼爱自己的丈夫,不管贫穷富贵,都是幸福的。
为了圆我白手起家的梦,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并不喜欢城市生活的我们选择在江门加入了“房奴”行列。2004年,我们的儿子在我们的人生计划中如期加入了我们的家庭。
喜庆之余,担心我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家务过于操劳,清决定放弃广州的装饰工作。返回江门,改行从普通电工做起。只有初级电工证,他便勤于参加学习机电知识,通过三年的半工半读,2006年,他终于考取了技师证,并进入了一家已成立20多年的物业集团任机电部主管。不管工作和学习多忙多累,考虑到《江门文艺》一期紧接一期,我的编辑工作不能拖延,清总会尽量抽空帮我分担家务事、照看孩子、带母亲去散心。许多传统习惯中由女性承担的家庭琐事。清都主动包揽了。看着清默默地为我做着这一切,我总是心怀感激,甜蜜的暖流荡漾心田。
老乡们聚会时,时常会以探秘的口吻询问我和清的结合过程,说我们当年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两人的家又相隔几百里,缘何能走在一起。清总会抢先说:那年我老板在深圳接了一个工程,我骑着单车在深圳大街上闲逛。前面路口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色连衣裙、长发飘飘的女子,我看得呆了,竟忘了刹车,一下子撞了上去……后来,那个我心目中的女神就坐到我的车后架上来了。喏,就是这个女子。清一本正经地编着一些浪漫细节。还从贴身银包里抽出一张我身穿一袭白色连衣裙、长发披肩的照片以作证明,吹嘘得老乡们都信以为真时,清总会掩嘴窃笑。或许是觉得我们“相遇”有点特殊,或许还是觉得我们的结合是一个谜,老乡们见面还是喜欢探究这个话题,次数多了,清仍然是原来的陈述。于是,“撞了一个老婆”便成了我和清的经典,在老乡们的大脑思维中定了型。其实,任他们如何猜测也想象不到,他们手中捧着的《江门文艺》,正是我和清的月老呢。
清就是这样,学识不高但通情达理,不善言辞却善解人意,不苟言笑偶尔又不失幽默。我们就这样平凡而快乐地生活着,不曾孤独。
后记:提出开设“缘定江门文艺”这个栏目时,郭主编以及同事们均笑话我,说我和我丈夫也是通过《江门文艺》而结合的一对,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也算是给当年看过我的经历的读者们一个交待。于是,时值《贤妻偏遇狠心郎》发表10周年之际,我写下了这些文字,与众读者分享。因为从事编辑工作的缘故,从不间断地得到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作者、读者的关心和问候,同样,我也时常力所能及地帮助、关心着许多熟悉或陌生的作者、读者。有爱他人的能力并被他人爱着,是最幸福的事。惟愿这份爱永远延续下去!
《江门文艺》1997年10月号(总第185期)刊登了我的自传体散文《贤妻偏遇狠心狼》,述说了我的一段坎坷的感情历程后,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只只鸿雁轻轻飘落我的手掌心。只不过两年的生活波折,却让那么多素未谋面的读者为我愤愤不平为我牵肠挂肚为我伤心落泪,还有一些才华横溢的朋友为我写诗、画画、点歌……深深的感激和内疚油然而生,于是,那段日子,我的业余时间大多忙于回信以及接待来访读者。我的打工生活顿时变得绚丽多彩。
清是在看了我的续篇《温情伴我风雨行》后便打电话向谢老师要了我的地址的,他的来信简洁得根本不像一封信,一张抬头为广州某某装饰公司的信笺上只有一句话:我真希望能够好好地照顾你。下面署了他的全名,并留下Call机号码:95938—728738。信中没有留下地址,我只能从邮戳“广州员村”判断这是一个在广州工作的读者。出于礼貌,我Call了他,他很快便复了电话,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一方水土一方语言,在外打工,接触的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对于清的一切,我没有过多探究。此后,清时常来电问候,关心我的身体、工作和生活,并告知我他从事室内外装饰工作,擅长木工和水电安装。
1998年春节,我没有返乡,应几位文友及老乡的邀约,到广州过年。平生第一次在广州逗留。我担心自己在那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辨不清方向,清听说后主动担当我在广州期间的全程向导。在流花宾馆,清一眼便认出了我,含着温和的微笑径直朝我走来。他身穿一件米白色外套,黑色皮鞋擦得锃亮,让人感觉是个喜欢干净整洁的男孩。
上公交车坐定后。当问起各自的故乡时,清说他是广东梅州大埔人,我听后立即脱口而出。说我老家在梅州梅县。然后,我们同时噗哧一声笑了。没想到,身处异乡的两个同乡,竟用“广东普通话”交流了三四个月仍然浑然不觉。一阵嘘唏后,我们说起了家乡的客家话,由于彼此老家相距近200公里,口音差距较大。但心灵的距离却无形中拉近了许多。
除夕夜,老乡们和清带我去逛广州天河花街。一长溜的灯笼。一长溜的鲜花,一长溜的人流,红艳艳闹哄哄,繁花似锦,一眼望不到尽头。从未见过那么壮观的花市的我看得呆了。站在花街入口处。清首先买了两个真空气球,我正想嘲笑他长这么大了还玩这些玩艺儿,他却已将气球上的绳子系到我手臂上。看着我诧异的神情,他笑说,你看,那么拥挤,万一我们被冲散了,我好认着这两个气球跟踪,才不至于让你走丢了啊。
看着清天真得像个大孩子,我只好接受了他善意的“绑架”。清童心未泯,又买了几条闪着荧光的塑料管,对接成两个大小不一的荧光圈。一个套在我颈项上,一个戴在我手腕上,把我装扮得像热恋中的少女。由于是最后两个小时的花市,叫卖声、砍价声、抢购声一片嘈杂,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尽管在我身上做了特殊记号,清仍然很不放心,宽大温暖的手一直紧攥着我的手腕。
置身于肆意喧闹的人流,徜徉于鲜艳夺目的花丛,完全忘却尘世间的纷扰。既像不谙世事不懂忧愁的孩童,又像正值憧憬浪漫情怀的花季女子,这种朦胧轻松的感觉,竟是那么甜蜜那么惬意,我有点陶醉了,快乐如天使,一直笑意盈盈。
直至清避开老乡,诚挚而略带含蓄地对我说:我是真的希望走进你的生活。我这才回过神来。那么纯粹直接的爱情,我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我当时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了,丝毫没有顾及也来不及顾及清的感受。
我的亲人和朋友们一致认为,一段新的感情是愈合昔日伤痕的最佳良药,于是纷纷给我物色对象,就连已经改唤做干爹干妈的前公公婆婆,也为了给予我弥补而替我相中了一位中学教师,他们觉得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男子,才懂得善待我,才能让他们放心。对于亲友们的关爱,虽心怀感激,我却大都没有热烈回应或付诸行动,这些年在工厂加班加点的生活虽然疲惫,但我已乐于自立自主,乐于自尊自爱,乐于自由自在。
清对于我的拒绝虽然有些失望,但似乎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第二天,他依旧精神饱满,履行他的承诺,带我寻亲探友。我们去拜访了在广州过年的谢老师全家,去了亲戚老乡住处,还应当时在增城派出所上班的作者何伟潮邀约,与《江门文艺》的作者兰立英一同前往增城游玩。没有其他约会的时候,清则带我逛越秀公园、进海洋馆参观,将彼此灿烂的笑容定格在相机镜头里,而更多的是清做我的“摄影师”。这个在异乡广州度过的新年,因有清的陪伴,因有亲朋好友欢聚的问候和祝福,显得格外祥和温馨。
阿姨,我要把你离家出走的儿子带回家
1998年正月初十中午,我带一对找我介绍工作的老乡夫妻到外面餐厅吃饭,正一边聊天一边走在路上,突然,我脚边出现了一双干净的男式皮鞋,一个身影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本能地抬起头,清正微笑着凝视着我。
清说虽然我才返回深圳两天,但他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所以就按我的地址找来了。
我望着他深情的眼睛,有点震惊,没想到自己一直只是把他当作笔友、老乡,而我在他心中的分量会是这么重。
晚上,我陪清到松岗潭头工业城邮局打电话给他母亲,一番问候后,清高兴地告诉他母亲他有喜欢的女子了,他母亲兴奋地向他打听那名女子的情况,他一个劲地介绍女子的工作、相貌和性格。我听出清说的是我,正深感惶惑,他母亲马上要求跟我说说话。不忍拂了一位老人的意愿,我硬着头皮接过清手里的话筒。清的母亲温和地对我一番问候,然后告诉我,清1992年跟家人闹了些矛盾。便一个人跑去广州,六年来一直没回过家……说着,她声音哽咽。儿女远游,最痛娘的心,何况是负气出走的孩子,母亲那份担忧和酸楚是显而易见的。放下电话,我心中迅猛地蹦出一个强烈的念头:阿姨,我要把你离家出走的儿子带回你身边!随后我又马上为自己这不着边际的想法吃惊不已。
清向我解释说告诉他母亲他有女朋友了只是为了安慰他母亲。我没有责怪他,只是追问他这么多年不回家的缘由,这才了解了他的身世:清还在娘胎里父母便离异,他成了舅舅的养子,自幼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长大,后来因一次家庭纠纷,他冲动地决定退出那个家庭……如今,事业尚无起色,爱情也了无踪影,他觉得自己无颜回乡。
听着清的故事,想象着一个年少的男孩踏出家门后无依无靠的孤独与无助,怜悯与同情在我的心坎深深植根。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而老一辈人的爱恨恩怨,也不是我们后辈所应追究的。清是个豁达开朗的男子,也许早已学会独立与坚强,但因为他与我儿子有极其相似的幼年,我却不忍对他施加过多的伤害,不忍再拒绝他的爱。
我开始认真审视清的为人。在广州短暂的几天,无论我走到哪里,清总是像一个护花使者,公路上车来车往,他定会站在最危险的那边;对路边的残疾乞丐,他总不忘放下一些零钱,给予他人希望;与清合租套房的老乡们都说清是一个好男孩,身处建筑装饰行业,却不赌 博不嗜烟,惟以书为伴:清自诩是精神富翁,对金钱名利淡如云烟。的确,他虽然没有英武俊朗的体魄,没有值得炫耀的职业和经济财富,但他是一个体贴细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乐观开朗的男孩。我又想起除夕夜观赏广州花市的情景,其实,那不就是恋爱的感觉吗?情侣间相处,没有压力,没有猜疑,没有顾虑,只有浪漫与温馨,轻松与快乐,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吗?有些人天生是让人不必设防的,清就是那种男子,不懂伪饰,心无城府,虽然交往不深,却让我感到安全可靠。
我一直有一个白手起家的梦,我希望我将来的家园哪怕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我辛勤的汗水,惟有这样的家,才是我累了能够安心歇息的地方,而我和清作为城乡边缘人,白手起家是必然的。有了这些心理准备,我对跟随贫穷的清也就趋之坦然。
1998年5月,我终于把离家多年的清带到他母亲面前。老人们对我们的到来均喜不自胜。
阿伯(清的养父)竟然有着与我前公公极其相似的一面:睿智、慈祥、耿直。更奇妙的是,他和我前公公一样爱好书法,贴在大门口的对联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那刚劲有力的楷书让我几次疑是前公公的墨宝。惊异之余,我相信了上苍对我的垂爱和眷顾,让我在离开一位难得的好公公三年多后又赐给我另一位好公公。
看着长辈们欢欣的笑脸,看到清走到哪里都远远听到乡亲们的祝福声以及对我的赞赏,让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了故乡,重新拥有了亲情,我心中泛起一股成就感。
谢谢你的理解谢谢你的爱
结婚的时候,我对清只有两个要求:善待我的亲人;给我自由。我从来没有奢望过我的伴侣能够怎样呵护我照顾我,但清对我的理解与支持,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
2000年9月底,突然收到干妈的来信,告知我干爹患了肺癌,是晚期,已住院半个月。这个消息犹如千斤巨石突然掷在我身前,震得我久久忘了思维。晚上,清见我神情恍惚,坚定地说,我们一起回去探望他老人家吧。
在医院里,见到原本高大健朗、精神饱满的干爹已瘦得两颊深陷,神情疲倦地躺在病床上,我无语凝噎。清一直紧攥着我的手,无声地给予我坚强面对的力量。
干爹伸出枯瘦的手用力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与清虽然只是第三次见面,但我看得出来,这孩子心地很善良,也很爱你和孩子,我深感欣慰……干爹不停地叙述着,仿佛要把这一生没跟我说而又一直想跟我说的话都说完,原来,虽然我和孩子离开了他,但在他心里,我们永远是他的家庭成员。
虽是相聚,却似诀别,面对一位已经患了绝症的那么可亲可敬的亲人,我的心沉痛得几乎无法呼吸,更忘了自己该为干爹做些什么。倒是清,不停地往返于诊室与病房之间,找医生了解干爹的病情、注意事项等等。傍晚,他还向护士借来轮椅,扶干爹坐上去,我们一起推着他在医院的走廊散步、留影……
返回江门不久便接到干妈传呼。说我和清千里迢迢赶回去看望干爹的事迹轰动了干爹老家的整个村子,乡亲们认为,前媳妇携同丈夫和孩子去看望前公公是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事,却在他们的生活中真实地发生了,他们都很感动。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不是清那么豁达大度,我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见干爹最后一面的。
来自四川达州的邹方和是多年来一直追阅《江门文艺》的读者,自1999年一个周三热线的晚上来过编辑部后,时常找我谈心,还热情地帮助过一位从广州到编辑部求助的读者找工作。不幸的是,2002年,好久没见面的他突然打电话告诉我他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了,几经辗转,幸遇江门市民政局的一位领导帮助,让他在一家诊所学习按摩。他说9月22日是他24岁生日,委托我帮他写信到江门电台给他点播台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水手》,并希望在那天能够得到我的一声祝福,给予他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决定去看望他,当我征询清的意见该给他买一份什么礼物时,清沉思了片刻,说:给他订一个大蛋糕吧。我震撼于清与我竟然如此心意相通。愿烛光照亮一个盲人的前程,这是我心里早就拿定主意的,只是没敢说出口,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尚未为我们的任何一位亲人订过生日蛋糕,包括我们自己,而且在此之前,清与这个读者素不相识。
那晚,我们和邹方和的两位同事一起为他点燃了生日蜡烛。在烛光辉映中,眼睛只有一丝光感的邹方和感动得哭了,自幼丧母,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人陪伴过生日。他不停地祝福我和清,说他虽然未能看到清的容貌,但他感觉得出来,清是一个富有爱心的男子,我们能走在一起,是彼此的福气。
是的,自结婚后,无论我想做什么,清都会站在我的立场上为我着想。日常生活中,清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远非文字所能尽述。清从来不懂得说山盟海誓或甜言蜜语,但他总会用他自己的方式爱护我,关心我,照顾我,珍惜我。作为一个女人,能够拥有一个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疼爱自己的丈夫,不管贫穷富贵,都是幸福的。
为了圆我白手起家的梦,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并不喜欢城市生活的我们选择在江门加入了“房奴”行列。2004年,我们的儿子在我们的人生计划中如期加入了我们的家庭。
喜庆之余,担心我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承担家务过于操劳,清决定放弃广州的装饰工作。返回江门,改行从普通电工做起。只有初级电工证,他便勤于参加学习机电知识,通过三年的半工半读,2006年,他终于考取了技师证,并进入了一家已成立20多年的物业集团任机电部主管。不管工作和学习多忙多累,考虑到《江门文艺》一期紧接一期,我的编辑工作不能拖延,清总会尽量抽空帮我分担家务事、照看孩子、带母亲去散心。许多传统习惯中由女性承担的家庭琐事。清都主动包揽了。看着清默默地为我做着这一切,我总是心怀感激,甜蜜的暖流荡漾心田。
老乡们聚会时,时常会以探秘的口吻询问我和清的结合过程,说我们当年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两人的家又相隔几百里,缘何能走在一起。清总会抢先说:那年我老板在深圳接了一个工程,我骑着单车在深圳大街上闲逛。前面路口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色连衣裙、长发飘飘的女子,我看得呆了,竟忘了刹车,一下子撞了上去……后来,那个我心目中的女神就坐到我的车后架上来了。喏,就是这个女子。清一本正经地编着一些浪漫细节。还从贴身银包里抽出一张我身穿一袭白色连衣裙、长发披肩的照片以作证明,吹嘘得老乡们都信以为真时,清总会掩嘴窃笑。或许是觉得我们“相遇”有点特殊,或许还是觉得我们的结合是一个谜,老乡们见面还是喜欢探究这个话题,次数多了,清仍然是原来的陈述。于是,“撞了一个老婆”便成了我和清的经典,在老乡们的大脑思维中定了型。其实,任他们如何猜测也想象不到,他们手中捧着的《江门文艺》,正是我和清的月老呢。
清就是这样,学识不高但通情达理,不善言辞却善解人意,不苟言笑偶尔又不失幽默。我们就这样平凡而快乐地生活着,不曾孤独。
后记:提出开设“缘定江门文艺”这个栏目时,郭主编以及同事们均笑话我,说我和我丈夫也是通过《江门文艺》而结合的一对,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也算是给当年看过我的经历的读者们一个交待。于是,时值《贤妻偏遇狠心郎》发表10周年之际,我写下了这些文字,与众读者分享。因为从事编辑工作的缘故,从不间断地得到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作者、读者的关心和问候,同样,我也时常力所能及地帮助、关心着许多熟悉或陌生的作者、读者。有爱他人的能力并被他人爱着,是最幸福的事。惟愿这份爱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