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惩罚何其多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洛阳,471600)
  众所周知,惩罚与奖励同是两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由于惩罚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就像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教育界普遍主张要重奖轻罚,少用和慎用惩罚。可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身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不当惩罚仍比比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1.体罚。体罚是通过直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造成其肉体痛苦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已为我国法律所明令禁止。但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加上教师管理中存在疏漏,仍存在种种体罚现象,如:有拳打脚踢、打耳光、罚跪的,有在学生脸上刺“贼”字的,有逼学生吃屎喝尿、活吞苍蝇的等等,不一而足,骇人听闻,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变相体罚。常见的有罚站、跑步、做俯卧撑、马步蹲档等强度很大的体育活动。相对来说,变相体罚与体罚性质相同、危害相同,却更为普遍,更为隐蔽,还可能误导学生将体育锻炼看成坏事和痛苦的事,甚至视“体育”为“体狱”,产生逆反心理,其长期代价极为沉重。
  3.借手惩罚。有的教师不亲自惩罚,而是“下放权力”,借学生之手实施惩罚。如:借犯错学生之手自我惩罚或相互惩罚,借同学或班干部之手惩罚等。学生之间本应是完全平等的,但在教师有意无意的怂恿下,有的班干部却成为强权帮凶,往往“拿鸡毛当令箭”,对不顺眼的同学随意惩处,极易激化生生矛盾、师生矛盾,甚至造成恶性事故。
  4.激亲惩罚。父母本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的教育主体和依靠对象,可有的教师却视之为惩罚学生的工具:学生一旦有出格行为,便往往逃脱不了被告家长的厄运。教师家访、打电话喊家长似乎也都成了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有的家长被教师耳提面命之后,便将怒气转嫁到孩子身上。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激亲惩罚容易激化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三方矛盾,实不可取。
  5.劳动惩罚。又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惩罚两种。体力劳动惩罚如:罚学生打扫教室、清洁区甚至厕所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本是劳育的重要目标,但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必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只有坏学生才应该劳动”的错误观念,这岂不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脑力劳动惩罚如:罚学生抄写课文、生词、公式,作业出错时“错一罚十”等。这种用额外增加学习任务作为惩罚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多做作业是一种惩罚手段,这使学习与痛苦相连,学习成了苦差事,必将引发学生厌学情绪,实与培养学习兴趣相勃。
  6.经济处罚。“不交作业罚3元,迟到一次罚1元,不穿校服罚2元,考试不及格每科罚5元……”这样的校规在中小学屡见不鲜。视罚款为教育手段不仅毫无道理,且于理于法不容。其一,教师没有罚款权。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其二,教师本该进行“以理服人”的正面教育,却代之以“以力服人”的经济处罚,这是教育的偷懒行为,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其三,罚款不利于班集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旦“有错罚款”成为学生公认的“潜规则”,必将对班级管理、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其四,学生都是无经济收入的未成年人,罚款看似罚学生,实则罚家长,很可能激化家校矛盾。其五,罚款可能引起学生负面连锁反应:学生家庭富裕,对罚款满不在乎时,罚款“绝招”岂不失灵?学生无钱交罚款时,“交不出去要,要不来去借,借不来去骗,骗不来去偷,偷不来去抢。”这岂不是逼学生越走越远?
  7.语言惩罚。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违纪学生,教师本应更多地用关爱、宽容、尊重、理解、平等、鼓励之类语言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但个别教师却时常用辱骂、压制、驱赶、打击、讽刺、武断、威胁、攀比、挑拨、记帐、报复、牵连、推卸、怨恨、围攻等与教师身份极不相称的不文明语言恶语伤人,这必将极大损伤学生自尊心,引起怨恨与仇视心理。
  8.冷漠惩罚。对有过错或有缺陷的学生,有的教师漠不关心,态度冷漠,视之为“透明人”,借以表明自己失望透顶的心态;有的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视若无睹;有的甚至制造舆论,隔离孤立,禁止其他学生与之交往。这种冷漠惩罚看似没有直接伤害学生,其实不然。任何学生,都有强烈的“向师性”,都渴望引起教师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会断绝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努力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学生的行动就可能变质、转向,变性为出格的、带破坏性的恶作剧,甚至危害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9.示众惩罚。对于心灵脆弱的中小学生来说,理应进行保护性教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可见,即使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也不允许示众惩罚,但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却时常出现贴布告、大会批评等示众惩罚。这往往会使受罚学生感受到鄙夷、嘲讽的眼光,从而深感孤独和无助。
  10.心灵惩罚。其实,以上种种都是惩罚的表面形式,与之相伴的还有对学生伤害更严重、更持久、更隐蔽、更深远的心灵惩罚。常言说:“哀莫过于心死。”心灵惩罚直指学生精神世界,通过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侮辱其人格,直接打击、摧残学生心灵。这些消极影响若不能及时消除,很可能贻误学生终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教师是无意中对学生实施了心灵惩罚。因而我们更应时刻警惕,千万不要有意无意地伤害学生!
  联系方式:
  邮 编:471600
  电 话:13949202158 0379-68878605(校)
  地 址:河南省宜阳县文化路35号宜阳电大、宜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电子信箱:zhaocunq@126.com
  投稿刊物:《教师》
  正文字数:2400
  投稿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作者简介:
  赵存卿:生于1967年5月,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二级,洛阳市首届中小学优秀名师,优秀专家。现任教于河南省宜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教育、大中专学历教育工作。已有12项教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5篇教研论文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河南教育》、《教书育人》、《教师报》、《前沿》、《洛阳师院学报》等CN刊物。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仍然是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千“方”百“计”话教育,其中留守儿童成为两会新亮点: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盲区。代表们呼吁构建留守儿童政府支持、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帮扶、亲情关护的网络,给留守儿童以持久、温暖的关爱。  一、心灵“缺位”从何而来?  据全国妇联统计,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6300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想想看,我
“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或者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
<正> 教师是教育任务的承担者,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研究教育,研究教学,不能不研究教师。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看待和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于组织管理学校的教学,尊重
本刊讯(记者张涵)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呈现出蓬
患者男,58岁,牧羊人。左手指背部和腕部丘疹、水疱,伴瘙痒及疼痛1周。皮损为半球形水疱,呈暗红色,顶部平坦,中心有脐凹,周围有红晕,界限清楚。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有明显细胞内及细胞间
期刊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指的是生于20 世纪80年代以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和“背着编织袋进城”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这些“拖着行李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文化素质要高出很多。但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他们普遍学历较低,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享受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也无法与城市同龄人相提并论,母语
2012年11月21日上午,成都市老科协在文联大厦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会长吴平国、荣誉会长王在霞、副会长王宗全、刘玉成、严晓琴等班子领导,各工作
【正】 "热心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是我应尽的责任。"这是高级经济师、经济战线上的老干部胡乃强常说的一句话。1995年他从凤城市环保局局长岗位退下来,谢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文化体系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一些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始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初中时期是学生
目的探讨Integrinβ1和CD44v6在皮肤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Integrinβ1和CD44v6蛋白在36倒皮肤黑素瘤、34例色素痣及31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