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写下了《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作品是寓言和政论色彩浓厚的传记文,当我们行走在作者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及作者同情百姓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的字里行间的时候,却能感受到行文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本文在超越一般传记文学形式的同时,也超越了寓言的藩篱,在简洁生动、婉约多讽的文中品味着超然洒脱的形象美、平凡醇厚的生活美、质朴简明的人性美、摇曳多姿的对比美,无不沁人心脾,有如沐浴在淡雅清新自然的春风中。
一、超然洒脱的形象美
语言是文学的要素,形象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黑格尔说过:“美是形象的显现”,别林斯基在谈到语言塑造美时也说:“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神态逼真,须眉毕露……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脸,他的声音,他的步伐,他的思维方式。他永远不可磨灭地深印在你的记忆里,使你因此不能忘却他”,郭橐驼“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他“病瘘”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甚至丑陋,“故乡人号之‘驼’”,本名已无人知晓,称他为“驼”,是因其病而为号,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并不雅。人生要有情趣,情趣愈丰富、愈充沛,韵味愈悠长,最为难得的是,“名我固当”、“因舍其名”,郭氏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欣然接受,竟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亦自谓“橐驼”,以致有绰号流行,名闻乡里,显得很亲切。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超然洒脱而豁达的性格。是啊,豁达是一种开朗,一种乐观,所以要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看生活,风和日丽要欣赏,暴风骤雨也要品尝,这才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牢骚,太多的不平,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心胸就会随之宽广起来,人也就会变得豁达起来。貌丑内美实际上是美,不雅的外貌对其美丽的心灵是一种反衬,作者这样塑造貌丑而内心豁达的“郭橐驼”,就是把豁达所代表的宽容、开朗、乐观都融入日常生活,让读者去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只是一副躯壳。自信是一种力量,可以给人智勇,可以让人消除烦恼,可以使人摆脱困境,有了自信,人生就充满了阳光!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即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这就增强了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平凡醇厚的生活美
生活的确是平凡的普通的,即使是再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抓住了,就能闪现出珍珠般的光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郭橐驼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矛盾与冲突激宕人们的心灵,也没有缠缠绵绵的烦恼与痛苦困绕人们的思绪,而只是在平淡的“种树”生活中熔铸着“本真”二字。郭橐驼以“种树”为生,“种树”给郭橐驼带来了“际遇”——“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郭橐驼的身手不凡,一是种树供人观赏游玩(精神方面)的人欢迎他,一是种树卖果(物质方面)的人欢迎他,他种的树有着“移徙,无不活”的神奇,他种的树有着“硕茂,早实以蕃”的玄妙,正是郭橐驼技术的全面,技艺高超,使得有了“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浓厚神秘色彩。本真生活不是体现在优美的言语上,而是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郭橐驼的“种树”生活经验是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简洁的道理却并非人人能懂,它已经超越了一般人,天地万物皆有其天性,人们欣赏山石,以丑为美,以怪为美,正是看到了山石历经千年饱经沧桑,是自然变迁的见证。不违背树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郭橐驼平凡的“种树”生活的本真虽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华丽的修饰和渲染,却是无比的伟大,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不张扬的本真,“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植时,小心翼翼,“莳也如子”,如精心呵护小儿,不可有一丝疏忽,种植完毕,便再不动问,正是对“种树”生活有了本真的体验,“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才使得郭橐驼原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验证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三、质朴简明的人性美
人,作为有血有肉的感性生命,自有着“爱”的本能,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其莳也若子”,栽种时能把自己的点滴“爱”倾注在树上:“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为了保全树的生长习性,郭橐驼做到“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以自己独特的“爱”让树“天者全而其性得”。同样,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流露着郭橐驼对“同乡人”的同情:“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官府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安定,官吏“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弄得百姓困苦不堪,“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闹得鸡犬不宁,更何况老百姓呢?郭橐驼直指官吏的这一系列举动的要害,即“辍饔飧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在郭橐驼的心中自然流露着对老百姓的同情。莫泊桑说:“‘慈善’是外在的行为,‘同情’乃内蕴的感情。” 郭橐驼对“同乡人”的命运寄予同情,多了一份同情心,也就增添一份人性美了。
四、摇曳多姿的对比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种树郭橐驼传》就是用摇曳多姿的对比来写出了变化和波澜,突显摇曳多姿的魅力。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郭橐驼种树“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而“他植者”则不然,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接着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郭橐驼的管理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而“他植者”却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本性,贻误树木的生长机会。最后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揭露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对比与衬托中深悟,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使百姓有喘息恢复的机会,让百姓能够得到休养生息。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将会美不胜收,细细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有如久藏的陈年老窖的醇厚香味,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
一、超然洒脱的形象美
语言是文学的要素,形象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黑格尔说过:“美是形象的显现”,别林斯基在谈到语言塑造美时也说:“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的眼前,神态逼真,须眉毕露……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脸,他的声音,他的步伐,他的思维方式。他永远不可磨灭地深印在你的记忆里,使你因此不能忘却他”,郭橐驼“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他“病瘘”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甚至丑陋,“故乡人号之‘驼’”,本名已无人知晓,称他为“驼”,是因其病而为号,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并不雅。人生要有情趣,情趣愈丰富、愈充沛,韵味愈悠长,最为难得的是,“名我固当”、“因舍其名”,郭氏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欣然接受,竟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名字,亦自谓“橐驼”,以致有绰号流行,名闻乡里,显得很亲切。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超然洒脱而豁达的性格。是啊,豁达是一种开朗,一种乐观,所以要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看生活,风和日丽要欣赏,暴风骤雨也要品尝,这才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牢骚,太多的不平,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看待生活,心胸就会随之宽广起来,人也就会变得豁达起来。貌丑内美实际上是美,不雅的外貌对其美丽的心灵是一种反衬,作者这样塑造貌丑而内心豁达的“郭橐驼”,就是把豁达所代表的宽容、开朗、乐观都融入日常生活,让读者去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只是一副躯壳。自信是一种力量,可以给人智勇,可以让人消除烦恼,可以使人摆脱困境,有了自信,人生就充满了阳光!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柳宗元所塑造的郭橐驼形象,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即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这就增强了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平凡醇厚的生活美
生活的确是平凡的普通的,即使是再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抓住了,就能闪现出珍珠般的光芒。“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郭橐驼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矛盾与冲突激宕人们的心灵,也没有缠缠绵绵的烦恼与痛苦困绕人们的思绪,而只是在平淡的“种树”生活中熔铸着“本真”二字。郭橐驼以“种树”为生,“种树”给郭橐驼带来了“际遇”——“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郭橐驼的身手不凡,一是种树供人观赏游玩(精神方面)的人欢迎他,一是种树卖果(物质方面)的人欢迎他,他种的树有着“移徙,无不活”的神奇,他种的树有着“硕茂,早实以蕃”的玄妙,正是郭橐驼技术的全面,技艺高超,使得有了“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浓厚神秘色彩。本真生活不是体现在优美的言语上,而是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郭橐驼的“种树”生活经验是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简洁的道理却并非人人能懂,它已经超越了一般人,天地万物皆有其天性,人们欣赏山石,以丑为美,以怪为美,正是看到了山石历经千年饱经沧桑,是自然变迁的见证。不违背树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郭橐驼平凡的“种树”生活的本真虽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华丽的修饰和渲染,却是无比的伟大,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不张扬的本真,“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植时,小心翼翼,“莳也如子”,如精心呵护小儿,不可有一丝疏忽,种植完毕,便再不动问,正是对“种树”生活有了本真的体验,“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才使得郭橐驼原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验证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三、质朴简明的人性美
人,作为有血有肉的感性生命,自有着“爱”的本能,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其莳也若子”,栽种时能把自己的点滴“爱”倾注在树上:“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为了保全树的生长习性,郭橐驼做到“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以自己独特的“爱”让树“天者全而其性得”。同样,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流露着郭橐驼对“同乡人”的同情:“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官府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安定,官吏“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弄得百姓困苦不堪,“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闹得鸡犬不宁,更何况老百姓呢?郭橐驼直指官吏的这一系列举动的要害,即“辍饔飧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在郭橐驼的心中自然流露着对老百姓的同情。莫泊桑说:“‘慈善’是外在的行为,‘同情’乃内蕴的感情。” 郭橐驼对“同乡人”的命运寄予同情,多了一份同情心,也就增添一份人性美了。
四、摇曳多姿的对比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种树郭橐驼传》就是用摇曳多姿的对比来写出了变化和波澜,突显摇曳多姿的魅力。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郭橐驼种树“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而“他植者”则不然,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接着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郭橐驼的管理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而“他植者”却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本性,贻误树木的生长机会。最后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揭露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对比与衬托中深悟,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使百姓有喘息恢复的机会,让百姓能够得到休养生息。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将会美不胜收,细细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有如久藏的陈年老窖的醇厚香味,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