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米其林视察员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197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其林指南》是法国知名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所出版的美食及旅游指南书籍的总称,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书皮为红色的“红色指南”最具代表性,所以有时《米其林指南》一词特指“红色指南”。《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期间。
  最初,《指南》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米其林兄弟做出了3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指南应该包括餐馆的信息;放到书店里去卖;不再接受广告。1926年,米其林星级评定方式诞生了。米其林之星无疑是餐饮奥林匹克中的金牌,这颗星的印刷字体在行业里被称为“杏仁蛋白饼”。
  《米其林指南》真正的力量在于它的餐馆评级系统和为这个系统工作的神秘的男男女女——视察员。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的才能只有少数几个在米其林总部工作的人知道。
  巴黎的《米其林指南》办公室
  米其林的视察员去饭店时,和任何普通的客人一样。他打电话预订座位的时候,留下的名字根本不会引起厨房的注意。他到了饭店里,没有人能够认出他来。他对桌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当班经理不会有任何提示,也不会要求和主厨谈谈。
  这些视察员是不是每天醒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好胃口呢?他是否有对付美食家的职业病——脂肪肝的良方?他不上班的时候吃什么?他是不是很胖?记者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很有意思。但记者不认识任何视察员,唯一可以使我的疑惑得到解答的地方就在味蕾控制总司令部——设在巴黎的《米其林指南》办公室。
  办公室在巴黎七区宽阔的、绿荫密布的布勒特伊大道上。记者事先和一位叫阿尔诺的先生预约过,他的人生压力就是不断应付像我这样的“入侵者”。阿尔诺在接待处等我,他一头深色头发,举止高雅,带一点外交家气质。他带着我穿过迷宫似的走廊,来到一间小小的、四面都是书的办公室。他给我倒了一杯意大利浓咖啡,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对你们的视察员很感兴趣。”我说。他和善地点了点头。我感觉他肯定不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说了。“我非常想和他们中的一位一块儿吃顿午饭。”阿尔诺的眉毛立即扬了起来,嘴也噘了起来。“这我恐怕很难满足你。”“那晚饭怎么样?”他笑了,摇了摇头。我想,再建议一起吃早饭也是无济于事的。“问题是,”他说,“为了做好工作,我们的视察员必须不为人知。”
  然后他开始向我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对那些懂得吃并且喜欢吃的人来说,为米其林视察饭店可不是解闷消遣,而是一项全职的、长期的、带薪水的工作。视察员在加入米其林之前,通常在饭店或餐饮行业有8到10年的工作经验,也就是阿尔诺所称的“基础教育”。然后,他们在被放出去严肃认真地开吃之前,还要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
  而他们一旦上了路,就得努力工作,一天吃两顿,包括周末在内,还必须是在不同类型的餐厅。在两星餐厅用过午餐后,晚餐就得选择一家小饭店。通常一个星期下来,一个视察员要品尝10到14种不同风味的菜肴。这样的活动持续两星期之后,他们就得回到巴黎写报告。为了确保他们的脸不在某一区域出现得过于频繁,他们工作的地点需要不停地调换。他们每年旅行的距离大约是两万英里(约3.2万千米)。在一年的时间里,每一家带星的饭店要由不同的视察员检验6次。一下子得到那么多信息之后,我问了一个我以为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问题:“那你们有多少视察员呢?”
  又是一个神秘的笑容——我又在闯禁区了。“不确定,”阿尔诺回答,“反正足够完成工作的。”
  一个关键词就是“谨慎”
  视察员具备怎样的素质?阿尔诺说:“谨慎,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在外貌上。我们不要咋咋呼呼的那一类,太惹眼了。我们寻找的是某某先生,一个普通人。”阿尔诺继续说道:“当然,视察员还必须身体状况良好。他们需要拥有超乎寻常的辨别味道的能力,通过足够的训练后,能够判断出一个厨子在烹饪的过程中是否偷工减料。或者更糟糕,”阿尔诺变得严肃起来,“是否有欺骗行为。”他停顿了一下,好像是为了让我充分领略那种恐怖。“骗人的菜,”他说,“盖上厚厚的沙司,用鳕鱼假冒另一种鱼,用普通的羊肉冒充小羊羔肉,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我们的人必须时刻警惕,在不和大厨接触的情况下戳穿他们的把戏。向大厨提问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为这违反了谨慎的原则。”
  我们的对话中不断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谨慎”,而阿尔诺确实就像一只合上了壳的牡蛎那样小心翼翼,只在谈到女性视察员的时候稍稍松了点口。她们经常能够注意到一些被男人忽视的细节,他说。前几天,他和一名女性视察员一起去一家星级餐厅吃午饭。她注意到一名侍者的指甲,怎么说呢,没有像应该的那样光清无瑕、修剪齐整。这算不上罪大恶极,不足以让餐厅因此而丢掉一颗星。但无论如何是个污点,而且会是下一名视察员来检查时需要查看的一个项目。
  因为有了他们长久、辛苦的劳动,才产生了那部最权威的、指点胃部活动的《指南》。没有其他任何一本指南像《米其林指南》那样受欢迎。这可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有数字为证:这本大红封面的餐饮指南在2000年第一版印了880254本,每一本都编了号。对于一本精装书来说,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一上市,它立马就成了畅销书。
  邢大軍据《读者》整理
其他文献
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政府重点工程——松潘县牟尼乡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工程,是中建二局三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项目。项目所处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只有5.7℃,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1℃,紫外线强度是平原3-4倍,含氧量却不到平原的40%。经常要应對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这样的恶劣天气和头痛头昏、胸闷气短、失眠呕吐、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高原症状,中
期刊
以下,是郎朗的母亲周秀兰的自述——  夫妻、母子忍痛分离  1990年初夏,我和丈夫郎国伍做出了一个十分艰难的、痛苦的,也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决定:让儿子去北京学琴!  我们的儿子郎朗从3岁开始学弹钢琴,很有天赋。他的第一位老师朱雅芬教授告诉我们,如果要想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到北京去。当时,我试探着问丈夫:“亮亮(郎朗的小名)想让我跟他一起去。”“这不可能。我们需要你挣工资,好供我和郎朗在北京
期刊
虽然父母都喜欢文艺,但田震唱流行歌曲最初还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不过田震对唱歌的热情和她交出的作品,慢慢地让父母改变了态度。  虽然爆红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在经历了翻唱热潮后,1988年席卷中国流行歌坛的西北风刮起,田震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和《黄土高坡》收录于《陕北1988》合辑之中,成为“西北风”最广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田震也无心插柳成为了西北风的主将之一。  后来田震录制了一首《好大一棵树》
期刊
66岁的美国人丹尼斯退休前是名专利律师,不过,他还有个神奇的绰号叫“子弹人”。故事发生在他40年前跑的一场马拉松……  1978年11月4日,丹尼斯参加密西根州的一场马拉松,这是一场小型比赛。那一年,丹尼斯的体能正处于巅峰,他的目标是要跑进3小时,这样才有资格去跑更高规格的波士顿马拉松。  比赛开始了。前半段跑得很顺,丹尼斯充满希望,然而就在16公里左右,突然有东西“砰”一声砸中了他的脑袋。丹尼斯
期刊
对于北京的观众来说,小时姐姐是很多人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北京电视台《七色光》栏目的著名主持人,从1995年年底到1999年年中,她一个人主持节目近四年,天天跟观众见面,堪称《七色光》的符号。之后,她来到中央电视台,主持《大风车》《音乐快递》等少儿节目,受到全国小朋友的喜爱。鲜为人知的是,小时姐姐曾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她是如何走上主持道路?在她的主持生涯中叉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本刊记者对她进行了专
期刊
9月5日晚,笔者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凉山文旅集团出品的中美合作音乐剧《当爱,Flood in the Valley》在京的最后一场演出。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和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情景可以确知:这部剧成功地捕获了观众的心。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故事,两个不同国家的演出阵容,却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和时空背景的交融下推演出完整深邃的主题,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藝术架构。不能不说创作者用了
期刊
薩米达于1939年出生在埃及开罗市的一个殷实家庭,很小便在音乐方面崭露头角。由于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47年,一个富商捷足先登,向萨米达的父母表示愿结为亲家。门当户对,8岁的萨米达当上了新郎官,新娘还不到10岁。  一开始就是儿戏的婚姻,只维系了不到两年便宣告结束,理由很简单,萨米达的音乐造诣越来越高,他的父母就像那个贪婪的渔夫一样,总是一山更望一山高。于是萨米达在10岁时,又成了光棍汉。几个
期刊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工农红军……”这是刘兰芳新近创作的长书《彭大将军》,刘兰芳声韵中透出的那股铿锵抑扬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通过无线电将《岳飞传》传播到干家万户的年代。从四十年前风靡全国的《岳飞传》,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巡回演出,刘兰芳携其评书表演与改革开放一同前行。万语千言中,“话说……”的是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一鸣惊人“岳飞”一说四十年  
期刊
印度一名男子连续50多年没剪过头发,头发长达62英尺(约19米)。他为自己的长发而自豪,因为他曾用长发救了一名溺水的男孩。  50多年前,印度古吉拉特邦12岁的哈色瓦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神告诉他永远不能剪头发。梦境十分逼真,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拒絕剪头发。随着头发越长越长,这头长发曾为哈色瓦带来过一些烦恼。很多人会嘲笑和误解他,有人笑话他是一个“娘娘腔”,还有人以为他要当一个“隐士”,这让哈色瓦
期刊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我和京剧谭门谭派传人谭孝曾、谭正岩父子的合影,而为我拍下此照片的正是谭孝曾老师的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老师。  去年的7月15日,北京京剧院在剧院的体验中心举办了一场京剧谭派艺术的主题讲座活动。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父子将为到场观众进行讲解,作为观众的我也慕名来到了活动现场。  虽然活动当天早晨还在下雨,但仍然阻挡不住热情的观众前来参加这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