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曾昭燏交谊论(1935~1949)

来源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鼐、曾昭燏的交谊始于1935年留学英伦,至1949年"社会鼎革"之际,他们的交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留学英国时期、1941年夏鼐归国后直到40年代末二人之间的共事合作时期。以往学术界,对夏鼐、曾昭燏之间的交往也有涉及,但缺少更为直接的论述。陆续出版的《夏鼐日记》《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为我们考察二人之间的交谊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材料。在求学经历、学术追求等方面,夏鼐、曾昭燏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成长经历在中国近代考古学者、博物馆学者的成长经历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二人交谊及学术互动的研究
其他文献
试验研究了普钙系列增效碳铵和磷铵系列增效碳铵的压缩性能、颗粒强度与模孔直径和长度、挤压力的关系,为造粒机的设计提供依据。
朱希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主持北京大学史学系、中央大学史学系长达17年,对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中国史学通论》是最早的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为道之本,和为道之用。中作为道体潜含着和的内容,和作为道用则是中的展现。但是,当我们讲尚中的时候,是指易道有信守不渝、无过与不及的品性,我们必须诚实无妄、精准不苟
对于学术研究与撰述而言,学问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文风并非无关紧要,因为它承载着思想的流行与知识的传播,甚至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与意义的传递。史学界对史家文风的考察,一则
本文逐一研究《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之传文中的词句,探析其中某人物之话语或者某史料之内容,证实撰史者的思想或认同。笔者称此特殊的叙史手法为'隐形史
朝美吉隆坡核协议及韩国的反应 5月20日—6月13日,朝美在吉隆坡就有关向朝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进行了谈判并达成协议,这表明朝美核问题已进入到实施日内瓦框架协议的阶段。 会
<正>新近党中央与国务院提出了统筹高校&#39;双一流&#39;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部等部委更是联合提出了落实此一决策的总体建设方案,令人振奋。
期刊
史学批评是顾颉刚开展史学研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他认为史学批评的旨趣重在理性、反思,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性,推崇知人论世的人物评价原则。通过对近百年史学的整体性评论,
目的:探讨朝鲜族青、老年人汉-朝双语语义启动效应的特征。方法:采用汉-朝双语联想词汇作为语义启动实验材料,选择出生后一直生活在汉-朝双语环境的朝鲜族人群为对象,分为青年组(n
水果中存在的痕量己二烯酸,采用水蒸气蒸馏,吸附树脂富集和重铬酸钾氧化的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研究了蒸馏条件和树脂种类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GDX-502为吸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