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近两年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学生自身、专业、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几方面影响因素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 就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80-02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体育产业以及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而增设的新专业。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因素,提升专业办学特色,突显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2009级、2010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0人)。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利用学校图书馆中文数据库查阅体育类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获取一定的理论支撑。
问卷调查法:设计《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及相关因素》问卷,对2008级、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95%。
数据统计法:运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本文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了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
从表1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我校近两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5%以下,毕业学生待业率偏高。其中,学生在机关、企业、部队、自主创业、其他与待业分别占据63.6%和51.6%。而继续从事与体育相关岗位的学校、教练、研究生分别只占了36.4%和48.4%,未能在本专业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毕业生实际就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少。
(二)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综合因素在就业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就业自信心。调查发现46.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就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两方面,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不能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起其他学校相关体育类专业牌子逊色,担心会影响就业。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调查结果显示,52.6%的学生选择的工资标准是3000元左右,甚至更高;另外,毕业后的就业区域期望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只有11.8%的学生选择了乡镇,其中选择此项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三是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在四年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学习不积极,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在捕捉和处理、传递社会信息等方面能力不够。
2.专业因素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目前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要素的不满意率较高,尤其是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54.8%和39.5%,与学生对本专业各项条件的期望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以上相关因素调查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校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由于我校正处于医科类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时期,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性较差,毕业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
(2)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特色不明显。我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没有充分突显医学院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势,缺乏差异性。其中,主要存在着“一多三少”现象,即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实践课少、实用课程少;同时,还存在着“四重四轻”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重分化、轻综合。
3.用人单位及社会因素
随着学校体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大于行业领域内需求的数量,这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和学历要求也随之增高,很多博士、硕士优先抢占了就业岗位,使得很多本科毕业生被迫转向本专业以外的就业领域或处于待业状态。
三、促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的形势,改变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条件适时调整就业定位,理性地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领域,正确看专业对口问题,“先就业,再择业”。因此,从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尽快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结构和范围,从而准确定位并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二)发挥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特色和就业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能力。学校要在特色课程结构的设置上,依托医学院校的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选择开设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和增强学生实践性、适用能力的培养,提倡“一专多能”,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三基”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培养模式,及时与实习基地、就业单位联系和沟通,不断完善其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切实增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增加学生裁判实习、健身指导员实习等环节,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智.贵州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6,(12).
[3] 汪爱平,范洪彬等.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规范性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社会体育 就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80-02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体育产业以及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而增设的新专业。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因素,提升专业办学特色,突显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2009级、2010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0人)。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利用学校图书馆中文数据库查阅体育类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获取一定的理论支撑。
问卷调查法:设计《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及相关因素》问卷,对2008级、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95%。
数据统计法:运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本文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取了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
从表1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我校近两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5%以下,毕业学生待业率偏高。其中,学生在机关、企业、部队、自主创业、其他与待业分别占据63.6%和51.6%。而继续从事与体育相关岗位的学校、教练、研究生分别只占了36.4%和48.4%,未能在本专业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毕业生实际就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少。
(二)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综合因素在就业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就业自信心。调查发现46.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就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两方面,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不能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起其他学校相关体育类专业牌子逊色,担心会影响就业。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调查结果显示,52.6%的学生选择的工资标准是3000元左右,甚至更高;另外,毕业后的就业区域期望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只有11.8%的学生选择了乡镇,其中选择此项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三是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在四年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学习不积极,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在捕捉和处理、传递社会信息等方面能力不够。
2.专业因素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目前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要素的不满意率较高,尤其是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54.8%和39.5%,与学生对本专业各项条件的期望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以上相关因素调查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校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由于我校正处于医科类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时期,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性较差,毕业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
(2)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特色不明显。我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没有充分突显医学院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势,缺乏差异性。其中,主要存在着“一多三少”现象,即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实践课少、实用课程少;同时,还存在着“四重四轻”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重分化、轻综合。
3.用人单位及社会因素
随着学校体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大于行业领域内需求的数量,这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和学历要求也随之增高,很多博士、硕士优先抢占了就业岗位,使得很多本科毕业生被迫转向本专业以外的就业领域或处于待业状态。
三、促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的形势,改变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条件适时调整就业定位,理性地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领域,正确看专业对口问题,“先就业,再择业”。因此,从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尽快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结构和范围,从而准确定位并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二)发挥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在专业特色和就业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能力。学校要在特色课程结构的设置上,依托医学院校的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选择开设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和增强学生实践性、适用能力的培养,提倡“一专多能”,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改革教学环节中的计划模式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三基”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培养模式,及时与实习基地、就业单位联系和沟通,不断完善其培养模式。加大对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切实增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增加学生裁判实习、健身指导员实习等环节,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智.贵州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6,(12).
[3] 汪爱平,范洪彬等.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规范性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