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鲁迅一生的翻译和写作中充满了复仇者的影子,如小说《铸剑》、《孤独者》、译作《工人绥惠略夫》,还有《杂忆》,《女吊》等篇章。工人绥惠略夫的复仇是疯狂的、非理性的,复仇的女鬼——女吊——也为鲁迅所欣赏,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仇,比如暗杀,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鲁迅的观点是理性的,他认为简单的杀戮不能于社会进步有任何裨益,他希望青年对群众进行启蒙和训练。
  关键词: 女吊 复仇 黑色人 绥惠略夫 孤独者
  鲁迅一生,见过许多死亡,经历丧失亲友的悲伤,如父亲的死,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学生诸君,左联作家柔石,同乡范爱农、陶成章、秋瑾和徐锡麟,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等等。在这些死难的亲友中,尤以革命者的遇害激起鲁迅的愤怒为甚。在不能言语的时代,他愤怒地写下“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寄给日本友人。在散文《女吊》的开头,他就引用明人的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在鲁迅一生的翻译和写作中充满了复仇者的影子,如小说《铸剑》、《孤独者》、译作《工人绥惠略夫》,《野草》中的《复仇》两篇,还有《杂忆》,《女吊》等篇章。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多有论述,然而集中在对小说《铸剑》的讨论,鉴于此,本文不再把《铸剑》作为论述的重点。
  一、生存还是毁灭
  早在1920年,鲁迅就曾在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里找到一个极端的复仇者,一个尼采式的革命者——工人绥惠略夫。阿尔志跋绥夫是鲁迅非常喜爱的俄国小说家之一,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铁屋的隐喻,即出自《工人绥惠略夫》这篇小说。1920年10月,鲁迅在同事齐寿山的帮助下译讫《工人绥惠略夫》,整理后于次年发表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七到九、十一至十二号。
  主人公绥惠略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的革命者,他的妻子被沙皇政府处以绞刑,他的很多同志亦遇难而死。当时俄国的主流思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大学生亚拉借夫即其中一员。小说中革命的代表与无抵抗主义的代表展开对话和辩论,绥惠略夫质问亚拉借夫道:“你们将那黄金时代,预约给他们的后人,但你们却别有什么给这些人们呢?”[2](笔者按:“这些人们”指受苦的大众。)在经历了谋生失败,看到亚拉借夫在枪战中牺牲之后,绥惠略夫终于展开疯狂的复仇,不可避免地,他被警察抓住,走向自我毁灭。
  在译后记中,鲁迅对小说及其作者做了评介,其中谈到主人公绥惠略夫:“绥惠略夫在这无路可走的境遇里,不能不寻出一条可走的道路来……他根据‘经验’不得不对于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发生反抗,而且对于不幸者们也和对于幸福者一样宣战了。于是便成就了绥惠略夫对于社会的复仇。”[3]绥惠略夫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也是一个自我毁灭者,在无以生计的情况下,魏连殳投靠了军阀杜师长,违背了一个革命志士的初衷,最终抑郁而终。在魏连殳写给小说中“我”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4]
  魏连殳的困境与绥惠略夫是相似的,他们的复仇似乎胜利了,然而他们还是走向了毁灭。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雷特式的终极拷问同样适用于绥惠略夫们。绥惠略夫选择了毁灭,魏连殳选择了毁灭,《铸剑》中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同样选择了毁灭,他们自我毁灭的共同目标是完成复仇。在《铸剑》中,少年眉间尺第一次见到黑色人,便相信他的话,交出自己的头颅,其中的对话隐约可以读出鲁迅的悲伤: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5]
  这分明仿佛是鲁迅本人内心的呼喊,可以推想,当他的挚友和同乡被敌人杀害之后,他的内心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和悲愤。小说《铸剑》是鲁迅表达复仇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欧梵先生曾评价这篇小说是“集子里技巧最高、召唤力量最强的篇章”[6]。整篇小说环环相扣,复仇情绪逐步升级,待到黑色人斬落自己的头,与眉间尺一起战斗,终于致王头于死地,复仇的情绪达到高潮,令人惊异,令人恐惧。
  二、复仇的女鬼
  在临终前一个月,鲁迅笔墨酣畅地刻画了一个鬼魂:“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这就是女吊。女吊和活无常是鲁迅在杂文里倾注笔墨详细描写的两种鬼。他们都是《目连救母》戏中的角色。据鲁迅回忆,绍兴目连戏是始于黄昏,演到次日天明的敬神禳灾的当地戏曲剧目。“全本一定有一个恶人,次日的将近天明便是这恶人的收场的时候”,于是负责索拿灵魂的活无常便出现了:头戴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拿着破芭蕉扇,“粉面朱唇,眉黑如漆”。因为要索拿的是堂房的阿侄,阿嫂哭得悲伤,这活无常心肠一软,放阿侄还阳半刻,阎罗知道后痛打四十大板,因此嘴里唱道:
  “难是弗放者个!
  那怕你,铜墙铁壁!
  那怕你,皇亲国戚!
  …………”
  鲁迅很欣赏这个无常,说他是“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7]
  女吊则是目连戏中的另一个鬼魂。“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据目连戏的故事说:她幼年时父母双亡,婶母将她领给杨家做童养媳,后又被婆婆卖入妓院,终于自缢身死。周作人晚年大赞其兄奇文,对兄长写的鬼魂记忆深刻,他在写给《亦报》的散文中说:“我为什么缘故特别记得这些,难道是因为我相信鬼么?这当然不是,我有好些东西不相信,这鬼就是其一。我所觉得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在这鬼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苦痛与幽默。无论《玉历钞传》上森罗宝殿怎么威严,《龙图公案》上包公怎么公正,他们反正对于官厅都不信任,却只爱那皂隶地位的有人情有血性的活无常,这真是封建社会的喜剧了。”[8]   晚年的鲁迅在《女吊》里寄托着复仇的信念,文章开头即借明人王思任的话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结尾隐晦地讽刺道:“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显然,女吊和活无常代表着民间的力量,这和鲁迅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与帮闲们的立场是对立的。
  三、复仇的消解
  黑色人的复仇达到了美学的高度,绥惠略夫的复仇是疯狂的、非理性的,鲁迅也非常欣赏女吊这样凌厉的角色,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仇,比如暗杀,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在《两地书》(一二)中,他回应了许广平关于暗杀的意见。许广平在信中写道:“对于违反民意的乱臣贼子,实不如仗三寸剑,与以一击,然后仰天长啸,伏剑而死,则以三数人之牺牲,即足以寒贼胆而使不敢妄动。”鲁迅的意见是:“来信所说的意见,我实在也无法说一定是错的。但是不赞成,一是由于全局的估计,二是由于自己的偏见。第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还有是纵使有一两回类此的事件,实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至于坏种,则警备极严,未必肯洗心革面。还有是此事容易引起坏影响,例如民二,袁世凯也用这方法了,革命者所用的多青年,而他的乃是用钱雇来的奴子,试一衡量,还是这一面吃亏。但这时革命者们之间曾用过雇工以自相残杀,于是此道乃更堕落,现在即使复活,我以为虽然可以快一时之意,而与大局是无关的。”[9]这段话写于1925年4月,很清晰地表达了鲁迅关于暗杀的意见,在早期反清革命时代,有很多暗杀事件,比如汪精卫之刺杀摄政王载沣,比如信中提到了袁世凯雇人暗杀宋教仁,还有革命者之间的自相残杀,比如陶成章之遭难于上海都督陈其美。经历了这么多事件之后,鲁迅对暗杀有很深刻的思考。在《杂忆》一文中,他对复仇有着进一步的阐述。
  写于1925年6月的《杂忆》是一篇专门谈论复仇的杂文。他回忆了辛亥革命后他在南京时的情形,提到了黄兴对革命军的整顿军纪及汉满关系。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写道:“可是我根据上述理由更进一步而希望于点火的青年的,是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而且还得偏重于勇气和理性,从此继续地训练许多年。这声音,自然断乎不及大叫宣战杀贼的大而闳,但我以为却是更紧要而更艰难伟大的工作。”[10]在这里,鲁迅强调的是群众的理性和勇气,即对群众进行启蒙和训练。
  在散文《复仇》里,鲁迅描写了两个人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许多路人从四面涌来,要鉴赏这拥抱或者杀戮。然而他们二人终于没有拥抱,也没有杀戮。“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得有拥抱和杀戮之意。”在《复仇》(其二)里,鲁迅描写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在字里行间,细心的读者可以体会到一缕复杂的嘲讽,夹杂在深沉的悲悯之中。开头第一句是这样的: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受难的耶稣带着殉教的情结,一如谭嗣同之不愿逃生苟活。很明显,对于“神之子”,鲁迅带着嘲讽的意味,对于“人之子”,他给予了肯定。在文章结尾,他写道: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从这两篇散文中,可以读出鲁迅对复仇的冷静的态度,他的内心波澜起伏,但他以超人的意志面对现实的困境,不做无意义的牺牲。
  四、结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鲁迅理性的观点:简单的杀戮不足以唤醒麻木的国民,以暴易暴無益于社会进步。因为在复仇者与被复仇者之间,在革命者与压迫者之间还有群众,或者“无物之阵”,或者“看客”。这类群体在鲁迅的作品中一再出现,学人多有论述,让我们引用一段钱理群先生的分析作为本文的结束:“鲁迅从感情上无疑是倾心于复仇的:在他看来,复仇者尽管失败,但其生命的自我牺牲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得多。即使如此,鲁迅仍然用了犀利的、怀疑的眼光,将复仇面对无物之阵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任何时候都要正视真相,绝不自欺欺人。”[11]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译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5][7]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M].长沙:岳麓书社,1999.
  [8]周作人,周建人,著.孙郁,黄乔生,主编.书里人生——兄弟忆鲁迅(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J].鲁迅研究月刊,1995(10).
其他文献
每次带实习生,我总会问:“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我很想真切地知道,教师这个职业选项到底是怎样走进这些即将入职者的视线甚至内心,并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于我而言,成为教师纯属机缘巧合。临近中考前,师范类报名人数不足,考虑到我音乐素质不错,教导主任推荐我报读师范。父母是地道的农村人,在那个非农户口至上的年代,学校的推荐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师范生。三年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  说是偶
2006年华南港澳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坛暨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即将召开    “2006年华南港澳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及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将于2006年12月15~16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由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主办、《广东教育装备》杂志社承办。  会议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十五”期间的教育技术成果,加速高校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交流推广,展示各主要高校教育技术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活动,提供写作素材,丰富情感积累,激发写作动能。  2.活动中留心观察,细心体会内心变化,梳理写作主线,并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清楚、明白地写出来。  3.通过同学间的评价,提升习作修改意识,提高习作评改能力。  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话题  师:(板书:礼物)同学们,这个词语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收到过礼物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
一、神话故事的文本特征  1.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人类的童年时代生产力低下,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时刻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使他们迷惑,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变幻无常使他们惊恐。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和人一样,能主宰并战胜自然的神出现。神话寄托了原始人征服自然的愿望。盘古是神话中重要的英雄形象,他有超人的力量和无坚不摧的斧头,用整个身体幻化为美丽的宇宙,具有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摘要: 作为师范类必修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程,“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很少得到关注,特别是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非常匮乏。基于此,探索初等教育专业“小学社会课程教育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了初等教育专业教师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研究”课程  初等教育专业    一、探索初等教育专业小学社会课程教学方法的迫切性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正确认读课文中的字词。  2.掌握四种天然指南针的用法。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四种天然指南针的用法。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郊游,想不想去?看,大自然多么美妙!(出
摘 要: 陆机、陆云兄弟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以诗、赋为主,讲究华丽的辞藻,在文学理论上有共通之处。陆机诗文内容表达更丰富,更注重创作的形式美;陆云讲究“清省”自然,独树一帜。这些不同之处和两人的性格差异、兄弟身份有关。  关键词: 陆机 陆云 文赋 文学风格  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①,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云“性清正,有才理”①,年少时候就和兄
单元解读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美好品质”来编排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伟大品格),对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生发赞叹、敬佩之情,以激励自身的精神成长。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和略读课文《黄继光》。这样选编一组诗文,不仅是通过人文教育来落实学生的成长目标,更是要借其人其事,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
【镜头回放】  镜头一:学完了《蚂蚁和蝈蝈》一课,最后10分钟教师指导写字。教师先范写“汗”字,一边范写一边带学生读“三点水,加个‘干’,劳动果实汗水换”。再范写“洞”字,“三点水,加个‘同’,齐天大圣水帘洞”。  镜头二:一位二年级教师教学《识字6》一课,在“生字我会写”这个环节,出示课后要写的生字中三个反犬旁的字:狮、猴、猩。出示写字方法:看、记、写、比。(看:看清结构;记:记住要点;写:写好
摘 要: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开放的由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医学院校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祖国输送医学人才的重任,其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徐州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对公共选修课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便为高校公选课的建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