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之事,唯稳、准、深不破。
钉钉子有讲究,要“稳”,把牢方向;要“准”,紧盯目标;要“深”,保持力度。
其实,不光是钉钉子这样的事需要稳、准、深。稳、准、深从小处的体现是钉钉子,从大处的体现可以上升到国家大事:我國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要“稳”,明确把握改革方向,抓住大局;要“准”,确立供给侧主体,对准对象改革;要“深”,深入改革,一举击破问题。
由此可见,稳、准、深三点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由此推动发展。
稳,是波澜不惊,是胸有成竹,是井然有序。稳,需要我们统筹全局,把握好根本方向。一个人若不稳,一瓶酒洒掉半瓶,他该如何走接下来的路?一个人如果不稳,就专注于片面的细节,不能把握整体的方向,岂非舍本逐末?稳是准和深的前提,只有扎实的稳,才能给准和深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而准,则是在稳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是无措的,盲目的射击永远也比不上紧盯自己的猎物进而一击毙命。日本马拉松冠军曾说,他每次把漫长的路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明确了一个个小目标之后,马拉松在他心里不再是一次没有概念的长征。准,还需要我们集中发力,不将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务上,使每一次的付出和努力都有了相应的价值。
稳和准为深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而深也将稳和准发挥到极致。深是一鼓作气后的入木三分,万事万物只有下尽功夫,学到深处,才会有所得。鲁迅先生曾说:“浮于表面的人,所得也不过是些皮毛罢了。”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找到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好而没有后顾之忧。深是稳和准的目的,也是稳和准的要求。
稳、准、深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若其中任何一个不够到位,会使其余二者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三者环环相扣,若不稳,则无法准;若不准,则难以深;若不深,我们又需从头再来。所以,三者如同子贡说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般,一样重要。我们需要重视稳、准、深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并且尽心竭力,做到极致。
稳、准、深三字,简洁明了,却是我们做好每件事的最重要的要求。
文章的亮点在于对“稳”“准”“深”三者关系的辩证分析。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量文章就这三者分别加以论述,甚至每一部分的语言句式都一致,三个部分如同三条平行线,毫无交叉。这实际上体现了思维上的固化、行动上的惰化。但在此文中,有这样的话语:“稳、准、深三点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由此推动发展。”这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接着,行文主体部分都有三者关系的进一步论述,这也难能可贵。比如,“稳是准和深的前提”“稳和准为深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而深也将稳和准发挥到极致”“深是稳和准的目的,也是稳和准的要求”。
只可惜,有了辩证的思考,文章在论述时却不够深入,停留于形式,没有实例来支撑。无论是所说的“前提”还是“目的”,在论证深度上都要加强,而不能只贴标签。
钉钉子有讲究,要“稳”,把牢方向;要“准”,紧盯目标;要“深”,保持力度。
其实,不光是钉钉子这样的事需要稳、准、深。稳、准、深从小处的体现是钉钉子,从大处的体现可以上升到国家大事:我國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要“稳”,明确把握改革方向,抓住大局;要“准”,确立供给侧主体,对准对象改革;要“深”,深入改革,一举击破问题。
由此可见,稳、准、深三点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由此推动发展。
稳,是波澜不惊,是胸有成竹,是井然有序。稳,需要我们统筹全局,把握好根本方向。一个人若不稳,一瓶酒洒掉半瓶,他该如何走接下来的路?一个人如果不稳,就专注于片面的细节,不能把握整体的方向,岂非舍本逐末?稳是准和深的前提,只有扎实的稳,才能给准和深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而准,则是在稳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是无措的,盲目的射击永远也比不上紧盯自己的猎物进而一击毙命。日本马拉松冠军曾说,他每次把漫长的路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明确了一个个小目标之后,马拉松在他心里不再是一次没有概念的长征。准,还需要我们集中发力,不将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务上,使每一次的付出和努力都有了相应的价值。
稳和准为深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而深也将稳和准发挥到极致。深是一鼓作气后的入木三分,万事万物只有下尽功夫,学到深处,才会有所得。鲁迅先生曾说:“浮于表面的人,所得也不过是些皮毛罢了。”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找到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好而没有后顾之忧。深是稳和准的目的,也是稳和准的要求。
稳、准、深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若其中任何一个不够到位,会使其余二者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三者环环相扣,若不稳,则无法准;若不准,则难以深;若不深,我们又需从头再来。所以,三者如同子贡说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般,一样重要。我们需要重视稳、准、深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并且尽心竭力,做到极致。
稳、准、深三字,简洁明了,却是我们做好每件事的最重要的要求。
文章的亮点在于对“稳”“准”“深”三者关系的辩证分析。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量文章就这三者分别加以论述,甚至每一部分的语言句式都一致,三个部分如同三条平行线,毫无交叉。这实际上体现了思维上的固化、行动上的惰化。但在此文中,有这样的话语:“稳、准、深三点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由此推动发展。”这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接着,行文主体部分都有三者关系的进一步论述,这也难能可贵。比如,“稳是准和深的前提”“稳和准为深提供了明确的对象,而深也将稳和准发挥到极致”“深是稳和准的目的,也是稳和准的要求”。
只可惜,有了辩证的思考,文章在论述时却不够深入,停留于形式,没有实例来支撑。无论是所说的“前提”还是“目的”,在论证深度上都要加强,而不能只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