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这一术语源自设计领域,多被理解为设计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将设计想法通过各种方法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赫布·西蒙(Herbert Simon)于1969年在他的著作《人工科学》中提出了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概念,设计是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在他的启发下,人们开始探索设计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奈吉尔·克洛斯(Nigel Cross)于1982在《设计师式认知》一文中指出[1],设计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截然不同的学科,科学关注的对象是自然世界,其认知方式是可控的实验、归类和分析,人文关注的对象是人类经验,其认知方式是类比、比喻、批判和评价,而设计关注的是人造世界,其认知方式是建模、图示化和综合化。
  哈佛设计学院的建筑学教授彼得·罗(Peter G Rowe)于1987年在其著作《设计思维》中,描述了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在做设计时用的设计方法论,并正式提出设计思维这一概念,自此,设计思维也成为设计师问题解决方法的代名词。

走向基础教育的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之所以能被非专业设计师广泛应用于解决具有不确定性的疑难问题,尤其中小学教师将设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皆因设计思维从专业设计走向了协同设计,从高等教育走向了基础教育[2]。
  自工业革命开始,产品设计逐渐与产品生产分离,致使产品设计关注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以解决人们日常所用为目的的日用品设计,拓展到以解决人们信息传达为目的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以及以解决人们空间使用为目的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布坎南(Buchanan)指出,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可能性的有序、系统的一般设计理论,可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
  随着设计领域的逐渐细分,用户需求的日益提升,设计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征,具有专业设计能力的职业设计师开始出现。设计师要受过专业的职业训练才能胜任其设计工作,设计思维则作为职业设计师日常设计工作中运用的思维方法、创新手段,帮助设计师进行创意、构思、表达和解决设计问题。
  当今的设计,从商业、科技与设计的视角,更多地关注产品与用户行为之间的关系。蒂姆·布朗(Tim Brown)认为,设计思维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平衡了用户、技术和商业三者的视角,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设计思维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而要解决这样的设计问题,职业设计师需要和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营销专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协同合作,有时还需让用户参与其中,通过跨界团队的协同解决问题。设计从设计师专属的问题解决方法成为跨界团队进行协同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运作模式。
  设计思维之所以能从专业教育演进为通识教育,并被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教学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这都得益于人们对设计教育价值的深度思考。奈吉尔·克洛斯提出了支持设计通识教育的观点,设计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拓展形象思维能力、非语言性思维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人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后,从跨学科视角进行思考,通过协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在身心和品格上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些皆体现了通识教育理念。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将原本需要通過系统的设计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设计思维,简化成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理解并掌握的设计思维模型,这进一步推动了设计思维通识教育的发展。
  d.school设计思维模型包括同理心、定义问题、概念生成、原型化和测试5个阶段[3]。
  ● 同理心,是指通过观察用户在他们生活中的行为、态度,感知用户需求,并体验用户生活的情境,领会用户的意图。
  ● 定义问题,即通过同理心所得到的用户意图转换成更为深层次的用户需求,以及对设计问题的见解,并将其描述出来。
  ● 概念生成,则需充分发挥设计团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发散思维,形成尽可能多的想法。
  ● 原型化,是一种利用实物快速表达概念、想法的方式,用于设计研究和权衡。
  ● 测试,就是通过原型找出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并根据反馈对原型进行修改,改进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之所以进入基础教育的视野,源自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思考。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4]。欧盟的“八大核心素养”、美国的“21世纪技能”、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和中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同追求培养学生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培育能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公民。诺埃尔(Noel)等指出[5],设计思维培养了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和同理心及社会责任,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


  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设计思维教学时,需意识到设计思维的本质不在于创新成果的涌现或某种具体方法的应用,而在于使学生学会一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
  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CPS),是利用一种有系统的思考方法,强调解决问题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法之前,要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及多样的可能方法。创造性问题解决具有问题的开放性、求解的发散性、目标的多样性和学习的合作性的特征。
  首先,问题的开放性,是指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问题通常具有开放性,即这类问题属于结构不良(定义模糊)的问题,有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其次,求解的发散性,创造性问题解决是一个综合性、高级的、创造性的心智操作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发散特征[6]。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多角度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   再次,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目标,只有产生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目标,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最后,学习的合作性,创造性问题解决通过合作学习,促进问题的解决。
  设计思维的特征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倡导解决问题者要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在问题情境中的观察与沉浸,对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重构,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设计思维具有过程非线性、可视化工具、融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依托团队创造力和情境认知的特征。

  设计思维融合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要而产生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办法和设想。聚合思维[7],是指从已知信息产生符合逻辑的判断和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以d.school设计思维五阶段模型为例,同理心阶段,思维具有发散性,即利用观察、采访、沉浸等手段理解用户;定义问题阶段运用聚合思维,在同理心的基础上,洞察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概念生成阶段,思维再次发散,借助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图解思考、检核表等方法,构想尽可能多的设计概念;原型化阶段,思维再次聚合,利用实物快速表达概念、想法;测试阶段,运用情感测量、可用性测试等工具,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如图4)。中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聚合思维倾向,多使用单一策略解决问题,设计思维能有效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体验。

  设计思维依赖于一个具有不同背景、经验和观点,在各自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团队。在设计思维的开展过程中,尊重团队中的个体,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更重视团队集体的创造力体现。团队成员应该对不同的观点和能力持包容态度,每个人都需受到尊重,同时打破“竖井思维”,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团队构成在项目进行中尽可能保持不变,但若遇到特殊的模式或项目,可适当吸纳新成员,如用户、供应商或专家等。设计思维依托跨界整合团队模式,经小组头脑风暴、讨论、协作,形成新颖且有用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生动地体现出团队创造力的魅力。学生在设计思维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建立了合作意识,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从不同角度感受问题,聆听他人的观点。
  设计思维是一种情境思维,以故事和场景的形式与用户建立联结,描述用户行为[8]。设计思维使设计者在情境中认识问题,拓展思维,验证设想。设计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对用户言行进行观察,有时会更进一步用沉浸的方式,扮演用户,体验用户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所面临的问题,捕捉用户在实际场景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入对方内心体验用户的感受,找到潜在的问题和创新的机会。
  设计思维为中小学科技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新模式。设计思维通过同理心感知身边及社会问题,通过可视化工具,培养学生利用形象与抽象、发散与聚合、分析与综合、逻辑与直觉的思维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扩展和整合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建立学生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CROSS N.设计师式认知[M].任文永,陈实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1-32
  [2] 乔凤天,吴陶,孙远波,等.设计思维与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4-9;18-20
  [3] 李彦,刘红围,李梦蝶,等.设计思维研究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17(8):5-6
  [4]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11
  [5] NOEL L A, LIUB T L. Using design thinking to create a new education paradigm for elementary level children for higher student engagement and success[J]. Design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旅行成了中学生节假日生活的一部分,而孩子往往是被动参与其中,在行程中玩手机,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让家庭旅行的效果更好呢?如何能让同学们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呢?  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家长和语文教师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形成基于课本的家庭旅行手冊(包含地图)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而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20来年前,我曾应邀到著名的大庆油田作科普报告,接待我、请我吃饭、主持会议和用标准普通话作总结讲话的人,是一位个子高高、鼻子高高、颜值高高、学问高高的总工程师王德民院士。有一个细节:吃饭时服务员上汤不慎泼在了
罄澄心以凝思。  ——陆机:《文赋》  近日于网上漫寻旧书,偶尔读到我人民美术出版社汪家明社长答《出版人》杂志编辑访谈之《听汪家明谈“大美术出版”》一文,汪社在谈到当下“大力策划美术文化类读物,打造‘大美术’读物”的规划时,曾将《小艾,爸爸特别地想你》及《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两书,作为“从文化角度切入美术”的两个较有意义的例证加以称述。据说《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这本小书自今年三
活动背景  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陶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正在被世人所淡忘。  为传承和弘扬古陶文化,普及陶艺科学知识,我校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照古陶”传承人李俊老师,在和谐路小学成立李俊陶艺工作室。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陶艺,探究北照古陶流传至今的原因,从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
“我长大想当科学家!”这是很多孩子儿时的梦想,也是孩子们心底生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让孩子们从小沐浴在科技之光中,在科学土壤里茁壮成长。自2000年开始,一些热心科普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组织和支持下,组成“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深入到我国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作科普报告,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并生根发芽,使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爱上了科学。 
周韶华是当代水墨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的系列作品《梦溯仰韶》、《大河寻源》、《荆楚狂歌》、《汉唐雄风》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经历了绘画人生的“三大战役”(黄河·长江·大海艺术三部曲)之后,2010年12月,由著名批评家刘骁纯、鲁虹领衔主编的《周韶华全集》(8卷)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而今,已入耄耋之年的周老先生精力和斗志丝毫未减,一年多来,他又将艺术创作的重点转到书法领域。近期,“天人交
北京市朝阳区中学生生物模型设计与制作评比展示活动是一项区级科技实践活动,面向全区初一至高三阶段的中学生,以生物学科为基础,以设计与制作生物模型为基本内容,以全面育人为目标,注重校内外教育深度融合。活动的兴起有着多年的历史积淀,早在2007年,朝阳区就在探索中小学理科教学与校外科技活动结合的实践研究,联合朝阳区教研中心、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共同开展项目设计、教师培训等。2012年,第1届区级生物模型
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广泛开展,提升科技辅导员指导青少年创意编程和智能设计学习的能力,4月8 1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举办了2019年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骨干教师学习交流活动(第1期)。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湖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80余名青少年人工智能骨干教师参加。  本次交流活动包括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讲座、Python创意编程案例分
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健康中国  协和行动”首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活动旨在在全院范围内营造重视科普传播的氛围,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医学科普新秀,挖掘一批优秀的医学科普选题,通过医媒联手向公众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为切实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作出贡献。  活动概况  本次大赛参赛对象为45周岁以下的北京协和医院在职职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生(含护理学院)、研究生、进修生、基地住院医师等。活动
凤鸣九霄,锦绣又添华彩。7月28日下午,国内文艺界“大腕”齐聚北京贵宾楼,共贺《黄永玉全集》首发。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等领导莅临首发式。黄永玉先生以及在京的众多知名文学家、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出席了当天的首发式。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湖南省广播电视台、中南出版传媒以及黄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