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同样没有确诊的由纸尿裤导致O型腿的病例。而事实上,医学领域的一个共识认为,O型腿最主要的诱发因素还是维生素D缺乏。
来自浙江的李小姐有个近1岁大的宝宝,个头、体重都比一般宝宝大,虽然平时会选择尺码较大的纸尿裤,但是宝宝大腿根部皮肤常常因为裆部的摩擦变得通红。尽管如此,李小姐也只是选择给宝宝抹一些爽身粉,缓解皮肤红肿。可近来,由于众多网站发布了纸尿裤可能导致宝宝O型腿的报道,李女士突然开始担心,宝宝腿部持续受到摩擦是否会影响到腿型发育,她甚至有些怀疑还能否继续给宝宝使用纸尿裤。事实上,有这种困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纸尿裤“伟大”背后的风险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的纸尿裤,在欧美国家已被普遍使用了几十年。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欧洲医学期刊就有文章指出宝宝在学站和学步期间穿着裆部过宽、膨胀笨重的纸尿裤,可能会增加患O型腿的几率。
业内人士,百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飞告诉记者,“宝宝因为纸尿裤的裆部“卡卡”的,双腿频繁受到伤害性摩擦,会导致站姿和坐姿不良,双腿肌肉长期处于受力失衡状态,从而影响腿型发育。”
他表示,这个问题的存在,其实在行内早有共识,而纸尿裤的外形也因此从最初上下同宽的直条形,变成了现在前后宽、中间窄的弧线型,裆部宽度一直在逐步缩窄。只是,这样的变革也一直受到相关技术的制约。
马飞解释说,纸尿裤的基本要求是吸收性能好、防止渗漏,尤其是在裆部,而一旦裆部宽度大幅减小,吸收及防渗的效果就会面临风险,长期以来鉴于这个技术的局限,纸尿裤裆部设计的宽度无法无限制地缩短。此外,吸收主体在吸收液体后一般都会有横向扩张,从而使裆部宽度进一步增加。
宽厚型纸尿裤增加腿部挤压力度
然而,这样的技术瓶颈却延伸出一种并不科学的产品设计。
记者在超市发现,儿童纸尿裤的货架上,有一类产品似乎更受家长们的欢迎,那就是为防侧漏、吸水性更强的加宽加厚的产品。有家长表示,夜里睡觉时给宝宝使用这类“升级”产品似乎可以更安心。可其实,这些比普通类型纸尿裤更高价的升级版纸尿裤反而增加了宝宝腿部受到更大挤压的风险。
马飞告诉记者,此前,国内市场上始终没有出现预防型的纸尿裤,而一些被标注为干爽、透气、棉柔等按照功能区分的纸尿裤品种则琳琅满目。事实上,对于妈妈而言,她们一定希望这些功能都应该在纸尿裤中有所体现,用如此方法细分产品反而不易选择。而马飞认为,根据婴儿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来设计、细分产品,才能更贴合婴儿的实际需要。
在德国和瑞典,已经有了预防型的纸尿裤品牌,究其技术,核心之一就是在满足吸水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缩短裆部宽度;其二,则是让吸收体以纵向扩张来代替横向扩张。这样的裆部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贴合宝宝的身体形态,让他们的腿活动自如。
据了解,去年国内市场已经推出了一款拥有黄金双弧技术的纸尿裤,今年已经拿到了专利,正是沿用了上述核心理念,其裆部宽度比不少普通纸尿裤缩短了10%~30%,并且研发了“黄金吸区”的内在结构技术,不但解决了吸收量、渗漏的问题,吸水后几乎可以做到没有横向扩展。
同时,马飞也强调,在当前的O型腿病理研究中,并没有证据表明纸尿裤设计不当是形成O型腿的元凶,但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设计不当的纸尿裤确实会增加造成O型腿的风险。而作为任何一家婴童用品的生产厂家,绝对不应该忽视任何对婴儿带来的风险。
如何选购纸尿裤
1.选择适合东方宝宝设计的纸尿裤
市场上不少纸尿裤品牌来自欧美,产品规格依照宝宝体重划分,一些产品设计也照搬欧美的婴童体型特征,但由于人种和喂养方式的差异,同等体重的东方宝宝与西方宝宝在骨骼和体型上有所不同,比如胯部、腿型和裆部所适应的宽度。因此在选购纸尿裤时,建议妈妈们不仅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
2.宝宝平均每尿3次就要替换纸尿裤
纸尿裤吸水后虽不会以同等体积膨胀,但在无形中还是会增加宝宝站立、爬行时的负担。因此,宝宝平均每尿3次后也应当替换1次纸尿裤。
3.针对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为宝宝选择纸尿裤
初生到2岁的宝宝对于纸尿裤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宝宝因每天长时间睡眠需要柔软且吸收效果好的纸尿裤;开始学习站立的宝宝则应选择更贴合身体且防侧漏的纸尿裤;而学习走路的宝宝由于学步期间裆部与大腿摩擦频繁,需要选择裆部贴合且不会对大腿内侧造成压力的纸尿裤,以避免出现肌肉力学失衡的情况,影响宝宝腿部发育。
纸尿裤或可致O型腿,但还需临床证据
显然,国外对于纸尿裤可能增加宝宝患O型腿风险的研究比中国早得多,但是至今仍没有临床案例证明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据了解,前不久青岛市儿童医院曾诊断了一些骨骼发育、神经系统均没有异常,体内也不缺乏微量元素的O型腿患儿。因此,医生怀疑这与尿片或者纸尿裤过宽,让宝宝的大腿内侧受到挤压,分开双腿跨度过大有关。
对此,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席雪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目前国内同样没有确诊的由纸尿裤导致O型腿的病例。她说,要给一个医学现象定性,必须要经过大量临床数据的收集。而事实上,医学领域的一个共识认为,O型腿最主要的诱发因素还是维生素D缺乏,此外,也有遗传的原因,以及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致关节发生移位,而形成膝内翻。因此,这种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很难说,单一因素一定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O型腿
1.宝宝睡觉时使用纸尿裤,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方向的睡姿或坐姿都可能导致宝宝O型腿,因此妈妈们需要晚上帮助宝宝多翻身,白天多留意宝宝的坐姿和跪姿,防患于未然。
2.不宜过早让宝宝学步
宝宝一般在11~12个月最适合开始学习站立和走路,但不少爸爸妈妈急于求成,在宝宝9~10个月时就让他坐学步车,而这个时期的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急于求成反而会影响下肢骨骼发育,诱发O型腿的危险。
3.忌沿袭传统给宝宝绑腿
爷爷奶奶辈的人有“给宝宝绑腿可以预防O型腿”的观念,但从现代科学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2岁以下的宝宝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四肢自由屈伸,促进生长。
来自浙江的李小姐有个近1岁大的宝宝,个头、体重都比一般宝宝大,虽然平时会选择尺码较大的纸尿裤,但是宝宝大腿根部皮肤常常因为裆部的摩擦变得通红。尽管如此,李小姐也只是选择给宝宝抹一些爽身粉,缓解皮肤红肿。可近来,由于众多网站发布了纸尿裤可能导致宝宝O型腿的报道,李女士突然开始担心,宝宝腿部持续受到摩擦是否会影响到腿型发育,她甚至有些怀疑还能否继续给宝宝使用纸尿裤。事实上,有这种困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纸尿裤“伟大”背后的风险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的纸尿裤,在欧美国家已被普遍使用了几十年。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欧洲医学期刊就有文章指出宝宝在学站和学步期间穿着裆部过宽、膨胀笨重的纸尿裤,可能会增加患O型腿的几率。
业内人士,百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马飞告诉记者,“宝宝因为纸尿裤的裆部“卡卡”的,双腿频繁受到伤害性摩擦,会导致站姿和坐姿不良,双腿肌肉长期处于受力失衡状态,从而影响腿型发育。”
他表示,这个问题的存在,其实在行内早有共识,而纸尿裤的外形也因此从最初上下同宽的直条形,变成了现在前后宽、中间窄的弧线型,裆部宽度一直在逐步缩窄。只是,这样的变革也一直受到相关技术的制约。
马飞解释说,纸尿裤的基本要求是吸收性能好、防止渗漏,尤其是在裆部,而一旦裆部宽度大幅减小,吸收及防渗的效果就会面临风险,长期以来鉴于这个技术的局限,纸尿裤裆部设计的宽度无法无限制地缩短。此外,吸收主体在吸收液体后一般都会有横向扩张,从而使裆部宽度进一步增加。
宽厚型纸尿裤增加腿部挤压力度
然而,这样的技术瓶颈却延伸出一种并不科学的产品设计。
记者在超市发现,儿童纸尿裤的货架上,有一类产品似乎更受家长们的欢迎,那就是为防侧漏、吸水性更强的加宽加厚的产品。有家长表示,夜里睡觉时给宝宝使用这类“升级”产品似乎可以更安心。可其实,这些比普通类型纸尿裤更高价的升级版纸尿裤反而增加了宝宝腿部受到更大挤压的风险。
马飞告诉记者,此前,国内市场上始终没有出现预防型的纸尿裤,而一些被标注为干爽、透气、棉柔等按照功能区分的纸尿裤品种则琳琅满目。事实上,对于妈妈而言,她们一定希望这些功能都应该在纸尿裤中有所体现,用如此方法细分产品反而不易选择。而马飞认为,根据婴儿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来设计、细分产品,才能更贴合婴儿的实际需要。
在德国和瑞典,已经有了预防型的纸尿裤品牌,究其技术,核心之一就是在满足吸水量的前提下进一步缩短裆部宽度;其二,则是让吸收体以纵向扩张来代替横向扩张。这样的裆部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贴合宝宝的身体形态,让他们的腿活动自如。
据了解,去年国内市场已经推出了一款拥有黄金双弧技术的纸尿裤,今年已经拿到了专利,正是沿用了上述核心理念,其裆部宽度比不少普通纸尿裤缩短了10%~30%,并且研发了“黄金吸区”的内在结构技术,不但解决了吸收量、渗漏的问题,吸水后几乎可以做到没有横向扩展。
同时,马飞也强调,在当前的O型腿病理研究中,并没有证据表明纸尿裤设计不当是形成O型腿的元凶,但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设计不当的纸尿裤确实会增加造成O型腿的风险。而作为任何一家婴童用品的生产厂家,绝对不应该忽视任何对婴儿带来的风险。
如何选购纸尿裤
1.选择适合东方宝宝设计的纸尿裤
市场上不少纸尿裤品牌来自欧美,产品规格依照宝宝体重划分,一些产品设计也照搬欧美的婴童体型特征,但由于人种和喂养方式的差异,同等体重的东方宝宝与西方宝宝在骨骼和体型上有所不同,比如胯部、腿型和裆部所适应的宽度。因此在选购纸尿裤时,建议妈妈们不仅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
2.宝宝平均每尿3次就要替换纸尿裤
纸尿裤吸水后虽不会以同等体积膨胀,但在无形中还是会增加宝宝站立、爬行时的负担。因此,宝宝平均每尿3次后也应当替换1次纸尿裤。
3.针对宝宝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为宝宝选择纸尿裤
初生到2岁的宝宝对于纸尿裤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宝宝因每天长时间睡眠需要柔软且吸收效果好的纸尿裤;开始学习站立的宝宝则应选择更贴合身体且防侧漏的纸尿裤;而学习走路的宝宝由于学步期间裆部与大腿摩擦频繁,需要选择裆部贴合且不会对大腿内侧造成压力的纸尿裤,以避免出现肌肉力学失衡的情况,影响宝宝腿部发育。
纸尿裤或可致O型腿,但还需临床证据
显然,国外对于纸尿裤可能增加宝宝患O型腿风险的研究比中国早得多,但是至今仍没有临床案例证明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据了解,前不久青岛市儿童医院曾诊断了一些骨骼发育、神经系统均没有异常,体内也不缺乏微量元素的O型腿患儿。因此,医生怀疑这与尿片或者纸尿裤过宽,让宝宝的大腿内侧受到挤压,分开双腿跨度过大有关。
对此,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席雪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目前国内同样没有确诊的由纸尿裤导致O型腿的病例。她说,要给一个医学现象定性,必须要经过大量临床数据的收集。而事实上,医学领域的一个共识认为,O型腿最主要的诱发因素还是维生素D缺乏,此外,也有遗传的原因,以及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致关节发生移位,而形成膝内翻。因此,这种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很难说,单一因素一定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O型腿
1.宝宝睡觉时使用纸尿裤,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方向的睡姿或坐姿都可能导致宝宝O型腿,因此妈妈们需要晚上帮助宝宝多翻身,白天多留意宝宝的坐姿和跪姿,防患于未然。
2.不宜过早让宝宝学步
宝宝一般在11~12个月最适合开始学习站立和走路,但不少爸爸妈妈急于求成,在宝宝9~10个月时就让他坐学步车,而这个时期的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急于求成反而会影响下肢骨骼发育,诱发O型腿的危险。
3.忌沿袭传统给宝宝绑腿
爷爷奶奶辈的人有“给宝宝绑腿可以预防O型腿”的观念,但从现代科学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2岁以下的宝宝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四肢自由屈伸,促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