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基于社会环境,而此篇文章选择互联网环境作为转移媒介。首先根据Holtham对于知识转移的理解,把知识转移存在于互联网环境中的转移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和互联网特质;其次具体阐述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各个环节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并展望了知识转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P3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52-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为互联网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载体多元性, 传播信息资源快捷性、信息交流互动性及信息交流共享性等,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再结合我国网民规模极速增长的这个现实,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要使知识在网络两端有效地转移,我们急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Holtham解释知识转移其实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是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到归宿的过程。而要在网络的两端完成这样的一次有效地沟通,需要考虑四个主要环节的影响: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互联网特质(即转移的渠道)。
  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1 知识本身
  英国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知识的两个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可以用图表、文字、公式、手势语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并通过语言、书籍、数据库、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编码,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与显性知识,指的是难以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人经验、价值观、洞察力、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形式。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等的特点,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实现其转移效率。由此可知,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归纳来说,Kogut和Zander提出5个“知识特性”:知识的可成文性(codifiability),知识的可教导性teachability),知识的复杂性(complexity)系统依赖性(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性(product observability)。
  2.2 信息的发出方
  知识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信息发送方具有愿意共享的知识意愿和一定的表述能力。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知识发送方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程度和投入程度。因为隐性知识因其自身的难以利用信息技术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内隐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尝试利用图表、文、声、像的表现形式将内隐的知识编码表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一定影响。
  2.3 信息的接收方
  为保障知识转移的高效性,信息的接收方也得作出努力,需要增强接受知识的意愿和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张海涛,吴艳玲在研究中提到“知识势能差”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势能差?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他的知识势能我们可以假设为0。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那么他的知识势能被认为是会越来越高的,我们可以假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值。通过数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的知识势能差。在某特定的知识领域中,信息发出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存在知识势能差,这样的知识传播特质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当然,对于信息接受方而言,仅仅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接收方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2.4 互联网特质(即渠道特点)
  2.4.1 互联网环境的准确性
  知识转移的发生必然寄寓于一定的媒介和传递通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设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基于互联网特质,知识转移通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准确性的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提供的知识是难以辨别其真实性的。因为这类知识区分于传统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中提供的严格把关的知识。但事实证明某些网络知识库却能为我们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为维持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来整理词条来对抗因为内容开放带来的对内容可靠性的质疑。
  2.4.2 互联网环境的联结强度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只要拥有设备,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地寻找资料。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知识转移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Ashford&Humphrey在研究中提出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稳固的信任关系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专递过程中的曲解和消除感情障碍。而前文提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是知识重建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其稳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两端的联结强度。
  2.4.3 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知识,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只要我们想要查询都能通过纸媒找到。而互联网确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会有新的知识进入,相对也会有旧的知识退出。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地性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互联网查找资源遇到的这些情况。例如,一些重要资源我们保存在收藏夹里,但时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去查询会发现其被更新或无法访问网页,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知识转移制造了障碍。网站想要留住用户,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不断地更新技术以维护好网站运行。
  2.4.4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即涉及到信息载体的问题。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复合型要求, 信息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因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兼容性便成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急需对信息的处理和储存技术的深入研究,保证信息能数字化,这样我们才能将数字化的信息计算机化,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3 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知识转移的四个环节,并一一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不过, 本文的研究是主要限定影响因素的分析尤其是互联网特质的分析,没有涉及到深入层面的知识转移的内容, 例如文化因素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具体解决知识转移的方法和建议等等。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互联网影响下的知识转移显得更为重要,今后的研究可以重点将此研究放在一个具体的企业里,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到具体的数据和模型来认证知识转移的特征和提高效率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Holtham Clive, Courtney Nigel. Developing managerial learning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 Development, 2001, 5(1):22- 34.
  [2] B.Kogut,U.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4):625-643
  [3] 张海涛,吴艳玲.基于知识势能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机理[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110-114.
其他文献
针对军用探测中红外导引头得到的红外图像需要快速、安全、高效地传输的问题,研究了红外图像的压缩问题。通过各种算法比较,发现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推荐的基于小波变
论述了HgCdTe材料红外模拟探测器研制的必要性,研究了红外模拟探测器需要具有的主要功能并详细讨论了其四种工作模式。提出了以ARM+FPGA为主处理芯片的红外模拟探测器硬件架构
针对传统的DP算法存在条纹瑕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垂直性约束动态规划立体匹配算法,通过利用扫描线间的相关信息来约束动态规划过程,使得处理每一条扫描线时都能充分利用以前扫描线的匹配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明显地消除传统DP算法的视差图的条纹瑕疵,匹配精度高,而且执行时间短。
根据某玻璃霜露的具体特点,分析了将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玻璃霜露面积检测的原理。通过对面积比例系数标定方法以及局部阈值选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满足一定测量速度和测量
介绍了当今对光电成像系统进行预测的任务获取(TA)集群中最先进的TTP、ACQUIRE和Detect05标准的建模过程,分析得到TTP之所以成为最精确的预测模型的核心——对比度阈值函数(CTF)在红外系统下的表征形式,并且阐述了ACQUIRE和Detect05标准在时间受限条件下任务概率的优化过程。提出了基于发现任务的战术TA与战略监视-侦查(S&R)两集群之间互传问题,为此建立起以信噪比(SNR
针对白天观测条件下利用望远镜探测空间目标的应用背景,分析了白天观测条件下的空间目标的特点,提出了适合硬件实现的双尺度滤波检测算法(DSF)。该算法能有效地消除强背景的起
针对传统水平集无法正确分割含乘性噪声图像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水平集算法。该算法首先将自适应滤波器引入到速度停止项中,以消除乘性噪声对水平集演化的影响
使用一种新型的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ZnO薄膜,此方法的特点在于操作简单、无毒、实用。此方法可在非单晶基片(如玻璃、石英等)上制备最大晶粒尺寸大于100nm的大面积ZnO薄膜。利用
在数学形态学的基础上,运用8种结构元素模板对图像进行击中匹配迭代运算,不断剥落图像边缘点,从而得到热尾流边缘的中心骨架,达到细化的目的。最后将细化处理技术应用于舰船热尾流红外图像增强处理中,进一步改善了图像质量,锐化了舰船热尾流的边缘,为红外探测潜艇提供了科学的水面热轨迹情况的依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耗费速度逐年增快,大批量能源的消耗已经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的极为严重,我国面临的能源压力也不断增加。针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以及运用日益迫切。本文论述了风力发电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研究了风电对电力系统运行的价值,建立风电运行价值分析模型,希望未来对风电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电;电力系统;运行价值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