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术学科素养,弘扬传统艺术文化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文化内涵底蕴、自然与文化的高度协调、崇尚新理念的时代精神扣注重建筑理念发展带来的启示四个方面加以剖析,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建筑艺术独特的魅力与审美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A-007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我们中华民族建筑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体现出建筑师卓越的成就,也折射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底蕴。笔者在长期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研究、探索和教学实践,对我国建筑艺术的个性、特色、内蕴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今建筑艺术的审美个性内蕴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从文化内涵中了解审美思想底蕴的表现
  文化内涵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行为、理念、审美、习惯、风俗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审美思想内涵是哲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体现。我国建筑艺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应让学生领悟建筑是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艺术和学科,它以建设与美化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高度,是一种文化艺术和科学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体,也是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个性内涵。
  1.审美个性的鲜明呈现
  建筑艺术的审美个性特色是指建筑的创造个性与建筑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性,其个性特色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体现,也是建筑作品達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我国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也拥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它既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要求,又体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建筑作品的形象、色彩美感、装饰处理和寓意,让学生去领会建筑的审美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人教版美术九年级“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这一课为例,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在欣赏环节,教师先提问,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为红墙黄瓦,还有青色?它们有什么象征性?教师由面到点让学生领会其色彩个性组合不仅体现出一种“和谐美”,而且其装饰颜色也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传统审美思想里,红色是帝王的颜色,而黄色则是皇帝的专用色。为了使故宫的建筑物色彩和谐统一,宫殿里面宝座的装饰也以红黄为主,其色彩的运用具有突出皇权的尊严的意义。太和殿上“正大光明”四个字的底色采用青色,象征皇权、廉正、永恒、神圣和高贵。然后,教师诱导学生深入探索建筑中其他审美构成要素的内涵。这样,学生就能领会到中国古代建筑在精神文化内涵上,高度概括了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的审美个性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与形象、群体格局、空间序列,与用地、用林营造等各个方面,都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呈现出各自的审美特色。
  2.审美秩序的等级思想
  建筑的审美秩序是人们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在造型、细节、空间、美感等方面审美内蕴区别表现的一种能动反映。建筑等级制度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规定的。在古代建筑型制中,建筑物的式样和规模的规定非常具体,不同地位、阶层的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面阔的间数、屋顶式样等都有详细规定,甚至被列人朝廷的法典之中,违者既会违礼,又会犯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等级、尊卑思想的支配下,故宫屋脊上那些小神兽的装饰布局也非常讲究,且有一定的区别,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建筑的传统审美文化。
  例如,在故宫三大殿的小神兽装饰的欣赏教学上,我课前布置学生网上找资料;课中提问:紫禁城中心三大殿分别是什么?三大殿的屋顶神兽排列装饰有何不同?为何均是龙凤摆在前面?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得知,其装饰按等级秩序设计,龙凤充分张显了皇权的尊严、神圣和祥和之气。太和殿的屋脊装饰有10个小神兽,而乾清官檐角的仙人走兽数日为9,坤宁宫檐角的仙人走兽数日为7,东西六宫檐角的仙人走兽数日为5。宫殿的高低、大小、装饰也因等级制有所不同。太和殿作为故宫建筑物的中心,殿前装饰有云龙浮雕,体现皇权的神圣,其体积是最大的,装饰也最豪华,凶为太和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场所,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均在这里举行。
  3.建筑规划的审美布局
  学生对于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教师应通过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让学生有所掌握,使学生获得古代建筑布局的一些美学知识,明白构图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审美元素。如教学湘版高中美术鉴赏课“进入历史”,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故宫的布局,其主要宫殿建筑物均处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东西方向的宫殿都依据中轴线而建造,并且和它们平行。这是源自我国古代建筑学上中轴线的理念。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尊卑有序,有着强烈的封建伦理色彩,也影响到其他宫殿的建筑形式上,更出现了现代建筑造型里的“对称美”。接着穿插故宫的沧桑重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故宫的热爱之情和浓厚兴趣。最后总结出,中国古建筑布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文化和民族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也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色更加鲜明。
  二、从和谐统一处领会文化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讲究和谐统一,从建筑中观赏自然,从自然中欣赏建筑[2]。教学中教师要从建筑文化与自然两方面的关系人手,帮助学生厘清这两方面相互依赖的关系,深入地感受我国建筑审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中体会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与亮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国建筑在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布局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1.突出“物我合一”的完美境界
  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观赏建筑中的外观造型、色彩和布局设计对人们心理感受的影响,而且要对建筑的另一特殊语言特点进行剖析,凶为它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美学审美取向和基本情趣。“物我合一、宛若天开”的审美内涵是古代人处理自然宇宙和精神人格关系的基本宗旨,其形成的“天人合一”审美理念,同时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唐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审美思想的主流。这种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思想相吻合。所谓“物我合一”,指的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一种审美意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绝对的分歧,人应该服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性的道德、人生的理想都应与自然规律相一致,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受这一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物我合一”人手,追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突出了“宛若天开”的建筑本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在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生动体现。
  如在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利用我国著名的四大园林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各园均有自身的艺术韵味和审美特征。如北京颐和园是皇家园林,把山作为造园的中心;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则体现了园山相互穿插的造园特色;苏州拙政园注重以水池作为审美中心;苏州留园造园则是侧重以建筑为主的艺术特色。虽说它们的造园个性特色鲜明,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建筑语言,以追求自然精神生活为最终日的,力求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使园林造型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地。
  2.体现建筑艺术的多样手段
  建筑的艺术手段与艺术语言共同构成建筑艺术的造型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要讲得深入细致,教师就要让学生认识园林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如筑山、理池、植物、亭台、楼阁等建筑布局,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造园的最基本要素都展示出自然的美色,多借周围自然景色构成。它们以“借景”这种传统表现手法来融入自然,表现自然,把园内空间和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如漏窗、门洞的运用,使自然空间流通、视觉流畅,从而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实、虚、空”的组合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空间效果。北京颐和园就用了这一手法,该园借用了万寿山旁的玉泉山和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与园内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游人观赏的范围扩大,显得极其宏伟瑰丽。
  3.追求建筑审美的艺术韵味
  建筑的审美韵味是建筑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建筑艺术审美韵味的感受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教师要从建筑作品构思的巧妙、情趣的营造、意境的体现等方面,讓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园林造园的处理手法使其与西方园林体系有着不同的审美韵味。中国古典园林对花草树木的处理,处处都体现讲究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松柏高峻挺拔、直入云端,柳枝的姿态轻盈软美,园林鲜花散发的芳香,树枝的弯曲自如,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其形神、意境都重在表现自然,充分显示出自然美的韵味。这种对自然的运用和巧妙的设计,既透露出我国古代建筑设计师的自然审美观、宇宙观,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深层的审美旨趣。中国古代园林造园的审美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人的审美观与自然观的互相交融,并表现出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艺术意蕴,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国建筑艺术的构造必须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样才能体现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使中国的建筑艺术文化独立于世界之林,具有内在的旺盛的生命力。
  三、从现代审美观掌握新理念的取向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设计理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4],让学生掌握各种著名现代建筑作品的特点,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背后与社会经济生活、文化意识、科技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建筑内容的审美变迁
  在教学中,有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建筑审美是如何变迁的?它与古代建筑审美理念的区别是什么?凶此,我们应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建筑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也随之发展,并且随着近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建筑在结构、形式、材料、风格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审美变迁体现了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同时又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和科技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区别所在。清朝以前的建筑由于受几千年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和对称美、意境美、自然美。清朝以后的建筑属于现代建筑,其建筑审美特色是以新理念为核心,注重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所构成的美感。
  2.现代建筑的审美特性
  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建筑很多,学生对我国现代建筑艺术普遍感到很新奇,对这些建筑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审美兴趣。如著名的国家体育馆的“鸟巢”“水立方”等。凶为这些建筑与古代建筑大相径庭,与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理性和规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些现代建筑的审美个性观念也是学生必须充分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有关中国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课中教师应允许学生说出它们不同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价值观。
  如“鸟巢建筑欣赏”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北京古代建筑与现代鸟巢建筑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在造型设计上有哪些不同点?有何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其形态像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新颖、外观简洁古朴,表现出设计师卓越的审美水平。经过这样的教学,对于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学生明白了其外观造型上突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显示了设计者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意识,同时又注重实用性、审美性、科技性和后现代理念的相互结合,使其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且富有现代感。
  3.现代建筑的审美取向
  建筑的审美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现代建筑的审美内涵也如此,它们往往体现在造型美、意境美、环境美等形式上。现代建筑新形式的审美特征,就是追求创新风格,讲究绿色理念,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在简单中凸显艺术魅力。中国建筑的这一审美特性与内涵,从客观上体现了我国现代建筑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让学生欣赏这些现代建筑创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中华优秀建筑艺术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其思想理念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建筑艺术的文化底蕴是扎根于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并遵循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特质。它们以形式美、意境美和象征美营造出一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强调人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我国建筑艺术多样化的审美意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的建筑体系。我国现代的建筑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在现代审美理念的引领下,不断追求风格创新,以新的建筑艺术格调、新的形式,展现出艺术魅力,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从而彰显出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云龙,任建英,曾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89.
  [2]崔仟朋.论中国画理在中国现代建筑意境营造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5):41.
  [3]闫莉.论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天人合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3):33.
  [4]唐映梅.美术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审美个性[J]教学与管理,2006(3):111.
  责任编辑:赵贇
  作者简介:黄耿东,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安南,362300),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学美术骨干教师,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着幼儿对任务的选择、动机和表现,也影响着幼儿的心智发展和未来成长。在雪花片拼插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让幼儿获得成功性经验、习得性经验,并做出适宜的评估,以此来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保持和促进幼儿的积极参与状态。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雪花片拼插游戏;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
【项目简介】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多年来坚持秉承茅山抗战老区办学的深厚人文底蕴,承继弘扬和丰富红色文化的历史责任,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201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茅山红色文化”课程基地以来,自觉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和弘扬区域内蕴涵的丰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课程化的探索实践,以红色文化凝神聚气,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摘要: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是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从国家战略、合作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途径,努力探寻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度、深度和维度,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职业学校;国际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的意义,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应重视发挥新媒体在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探讨新媒体在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实施途径,如何创新新媒体下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摘要:“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如此。而在当今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的现象还很普遍,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发展运动能力,享受运动的乐趣。深度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學习,迁移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最终达成深度学习。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建设成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服装教学模式,切实培养“专业性” “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技能型服装人才是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服装企业智能管理的优势,成为学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模式的依据、培养与现代化企业接轨的职业人才优先条件,从而有可能
【项目简介】   徐州高级中学坚持以“办走进生命的学校”为核心价值追求,致力于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过一种完整的校园生活”的共同愿景。学校于2013年启动未来课程建设,先后建成了汉画像石人文教育课程基地、高中STSE教育课程基地等省级课程基地,推进了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的校本化实践研究、“慢生长”德育路径创新等省级项目,科技与人文并举,德育与智育并重,课程与资源并行,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多样
摘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依托书法特色文化积淀,传承、坚守、创新书法特色教育,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构、品牌打造,建构课程基地,并从制度、课程、研训等层面实施保障。学校倡导“书法育人”,遵循“写好人生每一笔”的校训,通过书法教育、文化引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做好人,逐步提升书法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课程基地;书法文化;立德树人  
【人物档案】  顾丽芳,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先后在《小学语文教与学》《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80多篇,著有《请靠童心再近些》语文教育专著,教学成果获评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學成果特等奖。  摘要:学生不太会提问的原因是老师没有认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幸福。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以新人文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人文主义幸福教育观,尝试构建幸福教育课程。从课程目标、评价、内容、方法、过程重新定位设计,对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环境和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和改造,从人本化、人性化、人伦化的角度,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实施生命、生活、生长为一体的幸福教育,引领教师感悟幸福,滋养儿童幸福成长。  关键词:新人文主义;幸福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