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萌:客从何处来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从1991年至2013年,美国收养的中国孩子数量是86258人。其中,2003年至2007年收养数量最多,2005年为峰值,达到7903人。将近9万名孩子过得可好?他们经历着怎样的人生?2014年,一个叫韩萌的访美学者关注到这个群体,在美国游学期间,她将这些在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孩子及其家庭纳入了镜头。
  用镜头进入收养孩子的美国家庭
  2014年2月,韩萌获美国国务院汉弗莱奖学金,成为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名访问学者。在这家世界排名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韩萌将关注的课题放在了那些被美国父母收养的中国儿童身上。作为摄影记者,韩萌曾任职于《新京报》十一年,报道过四川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地震等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始终对大事件里小人物的命运有一份执念般的关注。她的导师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但告诉她:“采访难度很大,可能最终无法实现。”
  韩萌从写邮件开始。202014年7月中旬,她的第一封邮件写给了Half the Sky机构。这是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认可的美国56个收养机构之一。虽然只是500字的信,她却写了两个小时,介绍自己,表达在美国学习的目的以及对收养儿童的兴趣。她满怀希望地寄出这封信,却没收到任何回复。
  韩萌并没气馁,开始试着进入收养家庭的社群,以一个义工的身份建立对这些家庭的基础印象,并通过掌握的资料给每个家庭一对一地写信。一个半月后,她收到了第一封回信——Cheryl Wu,单身妈妈,华裔,第二代移民。从Cheryl Wu开始,韩萌进入了美国收养家庭的圈子。
  竭尽全力帮孩子寻找身份认同
  莎拉是泰瑞莎和迈克尔夫妇的第四个孩子。他们有一个亲生的男孩,又收养了两个韩国孩子。2013年6月,在杭州的一家福利院,泰瑞莎和迈克尔第一次见到莎拉。泰瑞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轮椅后不久,莎拉叫了一声“妈妈”。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莎拉,泰瑞莎辞掉工作,她需要每个月两次开五个多小时的车,从维吉尼亚州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给莎拉做治疗。现在莎拉已可以正常行走。2015年的夏天,莎拉第一次参加运动夏令营。她尝试攀岩、游泳、打球、游戏,努力克服走路的不便。她和同学们一起攀岩,每次只能登过三个石阶,掉下来,继续攀登,掉下来,再继续。
  拍莎拉掉下来再爬上去的镜头时,韩萌盯着镜头的眼睛在落泪,而她的爸爸妈妈在微笑。他们告诉韩萌,真正的痛不是孩子的康复训练,而是如何面对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追问。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跟爸爸妈妈长得不一样,当孩子问亲生父母为什么不要自己,这无疑是他们最难过的时候。只是,这对美国父母从不回避孩子与自己的不同,时常带着她玩“找不同”的游戏,也用一个又一个童话来假设莎拉离开中国父母的故事,并告诉她:“等你长大后,我们一起回中国寻找最正确的那个答案。”
  “作为收养人,我们是幸运的,有机会做她的父母,照顾她,给她治疗。莎拉在很小时经历了一场烧伤,被父母扔在街头。她身上的伤疤在慢慢好转,但心里的伤疤不知会留下多久。”这对美国父母觉得自己最大的使命,就是用无尽的耐心把孩子心里的伤疤抚平。这也是他们收养孩子的初衷。
  在这些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中,没有养父母对孩子的身世三缄其口。相反,他们以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出生在中国。为此,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学之余,带他们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与习俗。而且,同中国式收养很大的区别之一,是美国养父母从来不讳谈孩子的亲生父母,他们用行动坚决支持孩子寻找中国父母的愿望。
  竭尽全力帮孩子寻找身份认同,是这些美国养父母做得最用力的一件事。韩萌印象最深的,是布鲁斯一家为了孩子“孟母三迁”。他们的家本来在宾夕法尼亚州,可在以白人为主的学校里,中国女儿丽丽一直过得很不开心。为了能找到丽丽感觉更舒服的学校,他们搬到了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附近。“特别喜欢这儿,更多元,班上30个同学,7个亚洲人,相处很融洽,我最好的朋友是亚洲人。”丽丽说。
  搬家的代价是布鲁斯和妻子艾丽斯每天需要开车两个半小时上下班。同时,他们还在努力地学习中文。华盛顿冬天的雪有时会达一米深。每个周末,一家三口到马里兰的中文学校学中文。中文课后,布鲁斯夫妇还要等一小时,因为丽丽要上中国舞蹈课。
  丽丽到过纽约一次,便“深爱上法拉盛”。在美国东北部,除了曼哈顿的唐人街,这里是最大的中国人聚集社区。2015年的暑假,布鲁斯一家三口开车五个小时到纽约法拉盛吃火锅。丽丽还找到了她爱吃的麻团。法拉盛主街的老式新华书店里,除了散落在角落里的几本英文故事书外,全是丽丽看不懂的中文书。她逛了一下午,把每个小的中国装饰品、挂件摸一遍。
  “我和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生长在美国;而我的生命从中国开始,感觉我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相连,虽然我在这里长大,更像美国人,但我觉得我是Chinese and American。”面对韩萌跟拍了将近一周的镜头,丽丽说出了心里的话。
  拍摄完毕后,丽丽一家一直与韩萌保持联络,艾丽斯会通过邮件认真地向韩萌介绍丽丽的近况,也会向她请教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并且委托她:“丽丽再大些,我们会帮她一起寻找中国父母,到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韩萌与每个跟拍收养家庭都保持着这样的联系,并且时常会接受这些家庭的邀请,参加孩子们的生日会。除了做课题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韩萌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聚会中,她才能更加了解这些“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孩子们。
  发现无尽的可能
  明是这些孩子中最为叛逆的一个。二十一年前,她在昆明福利院被美国父母收养,那时,她4岁半。刚满月,她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街头,双脚严重外翻,走路艰难。妈妈玛格丽特说起明时,最好的记忆总是停留在收到收养机构寄来明的照片的那一刻,“她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样子:黑眼睛、卷发、开朗的笑容。”   现在,这段回忆让玛格丽特眼含热泪。“我们不知道明4岁半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她很小的时候,没有和周围的人、尤其是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缺少安全感,所以她很难对其他人有信任感,总觉得是和世界隔离的。”
  当玛格丽特夫妇在昆明福利院里见到明的那一刻,“暴风雨开始了”——见到养父母第一眼,明开始哭,不让他们抱,哭得撕心裂肺。
  明双腿的残疾还没有完全治愈,回到美国,养父母带着她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努力,始终都没有与明建立起他们想要的那种亲密与信任。
  明敏感、易怒、急躁,经常因为小事和家人争吵。有次,姐姐希拉里约她到曼哈顿一家中国人开的指甲店修指甲,明大发雷霆,觉得希拉里对中国女人有偏见,“为什么带我到中国女人开的美甲店?中国女人只会开美甲店吗?” 大学毕业时,家人召集了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晚餐时,明剩下些米饭,爸爸告诉她,把饭吃干净了,现在有很多人还在贫困中,吃不上饭。明非常生气,声讨爸爸不应该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这个。那场面,相当尴尬。
  “我们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家里一起阅读,聊聊最近发生了什么,或者干脆就在屋里做她想做的。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玛格丽特无奈,“我们只好和她保持距离。”面对韩萌的镜头,玛格丽特极力忍住泪水。
  大学毕业几个月后,明搬出父母的家,租住在不远的朋友家。韩萌找到了她,她此时在西雅图开始了新的工作。她拿出爸爸写的纸条,上面写着:“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和同事们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更包容些。”明没有做到,仅仅工作了一周,她就被老板解雇,但她没有告诉父母。她说:“我一直没长成他们希望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明对自己未知的过去充满了好奇。两次中国旅行,她每天花很多时间行走于宜良和昆明街头,寻找更多和她生命相关的痕迹。可惜,她什么都没有找到。她曾经希望留在昆明,一边工作,一边寻找亲生父母。可当她想做外教时,招聘单位对她说:“英文是你的母语,你的英文水平无庸置疑,但我们想找外国面孔的人教英文。”明告诉韩萌:“我时常对着镜子问:我是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都觉得很孤独,那种孤独,没法解释,没人能懂……”
  历时一年半,韩萌写了四千多封邮件,走了美国十一个州,拍了二十几个家庭,一共两万多张照片和上百个小时的视频。一年中,她身陷其中,常常在跟拍完一个家庭后,走在大街上,泪流满面。那个世界对她来说曾经陌生,可是,进入得越深,越觉得难以驾驭。她在国内曾经修过两年社会学,仍然觉得不够。因为国际收养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中国政策、中美文化、价值观、种族、身份认同……渐渐地,她试着站在一个摄影记者的角度,仅仅去呈现。如此做,她轻松了许多。
  2015年9月14日,韩萌结束了她的拍摄。新浪网等国内外媒体陆续发表了这些照片,反响强烈,很多人流着眼泪看完那些故事和照片。
  韩萌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她以跨国收养选题为起点,继续用镜头去捕捉这民间传志。费时费力无利可图,但她要求不高,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能记录真相就可以了。从跨国收养这个选题出发,她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媒体人——发现世界,发现自己。
  (编辑 张秀格)
其他文献
“常州最美家庭”开栏语——  常州市妇联连续三年组织实施“智慧女性·和美家庭”项目,常态化开展“健康、仁孝、勤廉、环保、书香”五型特色家庭建设,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为宣传展示最美家庭,常州市妇联与《莫愁·智慧女性》联合推出“常州最美家庭”专栏,深入宣传“最美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奉献、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家训传承等感人事迹,倡导和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家庭文
期刊
主播汉娜不仅工作即将不保,以她为名的晨间节目《汉娜·法尔秀》收视率逐渐下滑,连若干私事也相继成为烦恼:男友麦克不愿给她一个相伴终生的誓言,前男友母亲桃乐丝极力说服她探查早年母亲离开她的真正原因,晚辈克罗蒂亚对她的位置虎视眈眈。这样的内忧外患中,汉娜想找出一条生路。  而手边的一封信与两颗石头,是她逆势而上的转折点,还是击溃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封信来自想忏悔的老同学费欧娜,为当时对汉娜的霸凌、恶
期刊
从媒体人到生意人,金杜不曾放弃理想,在纸媒式微的情势之下,实现着一切皆是媒介的初衷。就像从前,她叫金杜,现在她更广为人知的名号是“故里小姐”。  建一个收纳乡愁的地方  1998年,湘妹子金杜大学毕业后,先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采编,后加入《南方都市报》,从事财经新闻报道。2009年,金杜调到广告部,后任全媒体营运中心总经理,曾历任南都旅游事业部总经理、文化传播机构总经理。在金杜心中,“南都”不仅
期刊
因为不能接受行业规则,就放弃了做荧屏女主角的梦想,转身做了《煎饼侠》《泰囧》等卖座大片的制片人。短短5年里,她就从一个行业菜鸟变身为电影票房超过30亿的制片大咖。  她叫陈祉希,中国电影十亿票房俱乐部最年轻的制片人。  跳出来做制订规则的人  陈祉希考进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喜悦。她从小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喜欢做生意。她之所以如此选择,更多的原因是帮妈妈圆梦。陈祉希的妈妈年轻时唱歌跳舞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末,一个名叫威廉的伦敦小伙子,带着大学毕业证书找到《泰晤士报》的总编办公室。他希望能成为《泰晤士报》的一名文字编辑,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威廉非常真诚地赞美了《泰晤士报》,并告诉总编自己的诉求,希望能被录用。但总编对这个冒昧的求职者丝毫不感兴趣,“请你离开,我们不缺文字编辑。”威廉仍不死心,又问:“如果不需要文字编辑的话,那么需要记者吗?我也可以做记者。”  总编有些不屑地说:“
期刊
雅克·欧迪亚是法国著名导演。他从1981年开始做编剧,创作了十几部优秀剧本后,直到1994年,42岁时,才有机会当导演,拍摄了处女作《男人最痛》。这部电影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摘得了象征着法国电影最高荣誉的凯撒奖。  第二年,欧迪亚又导演了《自制英雄》,这部电影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都非常不错,在199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提名。正式颁奖时,欧迪亚正在非洲拍摄一个纪录片,他派助手去参加
期刊
从18岁入行至今,朱惠玲已经从事民品典当46年。46年里,她过手的金银珠宝无数,看过的人情冷暖万千。典当这个古老的行业让她成为一个看故事的人,也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京城第一女典当师”的眼里,大千世界,不过是典当行中的形形色色。  “强迫症”造就宝藏万千的百科全书  朱惠玲的坐姿有个特点,绷直了背,坐上几个小时,从不后仰。她还是小学徒时,师傅就教导她:“典当行里的人南来北往,典当师坐在那里要有气
期刊
常州市车辆管理所现有民警和辅警243人,其中女性149人,占全所人员的61.2% ,主要承担全市机动车、驾驶人员的管理,非机动车牌证发放及全市车管业务指导。  近年来,车管所始终坚持“提效能、塑形象、创品牌、促和谐”的创建目标,群众投诉量同比减少26.8%,满意率达99%。  车管所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相继获得“全省公安机关窗口服务示范单位”、常州市“十佳服务品牌”等荣誉,2011年3月被授予
期刊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袁宏道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林语堂  与小人对垒,不是人和人之间的较量,而是底线和底线之间的比试。  ——底线定高下  你可以坐在5000米高的山顶上,但很难坐在一枚大头针上
期刊
她从未受过专业的设计训练,但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轻奢品牌,市场估值达35亿美元;她曾是个家庭主妇,离过两次婚,有六个孩子,但如今与世界顶级钻石王老五——LV集团时装事业部CEO订婚。她握着一手好牌还过得比谁都拼。  她就是Tory Burch(托里·伯奇)品牌的创始人兼CEO——托里·伯奇。  时尚是一种态度  托里1966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一位投资家,母亲是演员,家庭优渥。从幼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