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河狮舞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是一场刘河狮舞。他们叠起32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树、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
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滚,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喝彩。
(节选自无歌《元宵狮舞》,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欣赏这演绎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咂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乡土情结的萦回,不禁生发出一种意气昂扬的冲动。同时,也为这种艺术如今的日趋式微而感到惋惜与心痛。
夜宿荒村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你对这村落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该多好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出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产生回到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际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节选自李广田《野店》,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朴野的乡村、温良的店主,热情的招呼、周详的问询……所有这些都浓缩附着在“野店”之上,因而使得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荒僻野店有了超乎现实的桃源性质。
掩藏的蓝印花布
蓝草在民间遍地生长,是哪一个爱美的女子第一个在这青青嫩草中发现了蓝?采下枝叶浸泡入缸,再洒上石灰沤烂,就制成印蓝布的染料。若印花,仅仅有靛蓝还不够,还需要驴皮拓版、桑树皮漆版,或者枣木夹版,最美丽的印花土布就在最简陋的手工作坊里染出。在农耕岁月深处,你会看到最吉祥的中国图案:喜鹊跳上梅花枝头啼叫(喜上眉梢),花瓶内插上一朵盛开的牡丹(富贵平安)——这样的农耕祈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蓝印花布馆掩藏在都市深处小巷拐角,在高楼大厦之间,飘摇的印花布更显出它的质朴与沉静。
(节选自陶方宣《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蓝印花布如同汉字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蓝印花布的颜色、纹饰、图案具有古典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蓝印花布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消失,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山东大鼓的流派
山東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女演员谢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何老凤等。其中以何老凤影响最大,他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吸收。另外,李老凤曾在北口的基础上吸收南口的精华,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
(节选自鲁先圣《山东大鼓》,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传承三百多年而不衰的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之一。
腊八粥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北京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兴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胡桃、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粘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节选自梁实秋《粥》,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腊八粥好吃,是因为做腊八粥时倾注了热情——从泡五谷杂粮、粥果,擦锅,熬煮到粥煮好后再加一层精致粥果,工序虽繁杂,却没有一丝马虎,做出来的是最正宗的腊八粥;吃腊八粥时融入了人情——不光自家吃,还送亲友,家家礼尚往来,虽多此一举,却充满情意。
文题训练
民俗,是原野上绽放的沾满泥土气息的花朵;民俗,是远处传来的散发着思古幽情的歌谣。民俗,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俗,传递着韵味独特的民族情感;民俗,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民俗滋养性情,民俗陶冶情操,民俗塑造灵魂!
请以“萦绕不去的情愫”为题,写一篇体现民俗风情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是一场刘河狮舞。他们叠起32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树、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
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滚,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喝彩。
(节选自无歌《元宵狮舞》,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欣赏这演绎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咂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乡土情结的萦回,不禁生发出一种意气昂扬的冲动。同时,也为这种艺术如今的日趋式微而感到惋惜与心痛。
夜宿荒村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你对这村落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该多好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出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产生回到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际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节选自李广田《野店》,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朴野的乡村、温良的店主,热情的招呼、周详的问询……所有这些都浓缩附着在“野店”之上,因而使得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荒僻野店有了超乎现实的桃源性质。
掩藏的蓝印花布
蓝草在民间遍地生长,是哪一个爱美的女子第一个在这青青嫩草中发现了蓝?采下枝叶浸泡入缸,再洒上石灰沤烂,就制成印蓝布的染料。若印花,仅仅有靛蓝还不够,还需要驴皮拓版、桑树皮漆版,或者枣木夹版,最美丽的印花土布就在最简陋的手工作坊里染出。在农耕岁月深处,你会看到最吉祥的中国图案:喜鹊跳上梅花枝头啼叫(喜上眉梢),花瓶内插上一朵盛开的牡丹(富贵平安)——这样的农耕祈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蓝印花布馆掩藏在都市深处小巷拐角,在高楼大厦之间,飘摇的印花布更显出它的质朴与沉静。
(节选自陶方宣《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蓝印花布如同汉字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蓝印花布的颜色、纹饰、图案具有古典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蓝印花布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消失,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山东大鼓的流派
山東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女演员谢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何老凤等。其中以何老凤影响最大,他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吸收。另外,李老凤曾在北口的基础上吸收南口的精华,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
(节选自鲁先圣《山东大鼓》,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传承三百多年而不衰的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之一。
腊八粥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北京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兴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胡桃、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粘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地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节选自梁实秋《粥》,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腊八粥好吃,是因为做腊八粥时倾注了热情——从泡五谷杂粮、粥果,擦锅,熬煮到粥煮好后再加一层精致粥果,工序虽繁杂,却没有一丝马虎,做出来的是最正宗的腊八粥;吃腊八粥时融入了人情——不光自家吃,还送亲友,家家礼尚往来,虽多此一举,却充满情意。
文题训练
民俗,是原野上绽放的沾满泥土气息的花朵;民俗,是远处传来的散发着思古幽情的歌谣。民俗,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俗,传递着韵味独特的民族情感;民俗,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民俗滋养性情,民俗陶冶情操,民俗塑造灵魂!
请以“萦绕不去的情愫”为题,写一篇体现民俗风情的作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