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的因素及诱杀适期预测

来源 :中国植保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动态、明确防治适期,于2012-2020年在湖南泸溪开展了柑橘大实蝇羽化进度和成虫诱捕监测.结果 表明,泸溪柑橘大实蝇羽化始盛期和成虫诱捕始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二者平均期距为(12.4±1.1)d.3月1日至4月30日逐日平均气温积温值与成虫诱捕始盛期、田间羽化始盛期间均存在显著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模型对成虫发生关键期的拟合及预测效果均较好.
其他文献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玉米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分别从病、虫、草害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秸秆还田后主要通过造成菌源、虫源积累以及腐解产物参与和有害生物的互作的方式,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健康秸秆还田且充分腐解可避免病害加重,秸秆粉碎、合理翻耕等处理方式则可有效控制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秸秆还田后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系统和线虫群落多样性抑制玉米田植物寄生线虫为害,并通过化感作用影响杂草和玉米植株生长.基于已有研究,提出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探究互作机理及开展长期综合评价的展望,以期为科学开展秸秆还
林业生产受到市场经济环境和造林质量的共同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环境具有不可控性,但造林质量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来提升造林质量,从而提升林业生产效益.林业生产不同于其他的产业,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还要平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造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只有高质量的造林,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期刊
通过在小麦田开展喷杆喷雾机施药防治病虫害的试验,探究该施药方式下减少药液量对农药沉积量、利用率、防治小麦病虫效果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明确该药械在麦田减量喷雾作业的效果及适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液量450 L/hm2相比,喷施药液量降至150 L/hm2可显著提高药液在小麦冠层的沉积量和沉积利用率,在小麦冠层上、中、下层的沉积量分别从3.30、1.62、0.97 μg/cm2增至4.51、2.31、1.65μg/cm2,沉积利用率从43.6%升至57.6%.各处理药后14d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均达90
新农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支撑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专家型教学科研团队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新农科建设要求,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团队建设为例,指出了当前新升本高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存在教师队伍不合理、团队带头人较少、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究了构建教学科研团队的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成效等,提出了明确团队建设目标、探索人才共享共育模式、共同制订双层保障等建设策略.
(2021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2021年第6号公布自2022年1月24日起施行)rn第一章总则rn第一条为了规范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织牢织密监测预警网络,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期刊
监测与预报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工作,也是种植业领域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围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两部上位法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工作的法律要求,阐述了出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是推进植保全程法治化的重要内容、贯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并从监测与预报工作的权责归属、监测网络建设原则与要求、测报技术全流程制度化等方面,论述了《办法》在构建主体明晰、分工协作的权责体系,落实“织牢织密监测网络”要求、强化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全流程制度化提升技术工作等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工具是一个模块化的有害生物定性分析决策工具,其模块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制定的风险分析标准紧密结合,底层数据与CABI植物保护大全(CPC)数据库互通,分析方法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应用该工具定性分析了沙漠蝗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沙漠蝗入侵我国的风险性为低,定殖扩散的风险性为低至中.沙漠蝗可依靠自身强大的迁飞能力和通过人类活动两种方式进入我国.应该加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边境区域的监测,国际贸易频繁的口岸和机场
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牧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植物多样性水平下牧草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变化,对于优化多年生混播草地物种配置、提高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对象,按照1、2、4个物种丰富度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结果 表明,不同牧草及多样性水平下叶片的荧光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单播豆科牧草的实际光合效率[Y(Ⅱ)]高于禾本科牧草26.16%,与各物种单播相比,2物种混播下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的Y(Ⅱ)分别增加了1.17%、14.23%
2013年在甘肃省陇西县发现一种严重为害药用作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叶部的病害,症状类似于其他作物的褐斑病,但病原不明.采集发病叶片,分离培养病原菌并镜检观察其形态,进行ITS序列扩增及分析,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经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后,获得菌株Ps01、Ps02、Ps03,通过回接试验确定Ps02为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将陇西的玉竹褐斑病病原鉴定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以新疆察布查尔的马铃薯甲虫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尔科夫链理论,以该县1993-2021年的马铃薯甲虫田间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了1-3阶的概率转移矩阵.察布查尔县马铃薯甲虫总体为中等发生,在早期入侵年份发生程度较重,近年来以轻度发生为主;以预报年前3年的连续发生级别预测第4年的发生状态,回检1996-2020年察布查尔县的马铃薯甲虫发生级别,历史符合率较高、达到84%.本研究为马铃薯甲虫发生程度的长期预报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