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词语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词语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仍是这样。只有站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高度来看待词语教学,努力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发挥词语教学应有的作用,使“词语成为阅读(语言输入)和表达(语言输出)的枢纽和桥梁”。 教学中,怎样才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有序地完成这些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有以下有效策略。
一、字义、词义组合领悟
中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语文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对于含义简单的词语已能初步自学。采取拆字辨义,组合领悟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词语。
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讲述了残疾学生小英在同学们的鼓励下通过演讲收获信心的故事。当小英结束的演讲时侯,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对于“经久不息”这个词语的理解,我就采取了“拆字合义”的方法。当学生读到第二次掌声响起时,教师问:“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教师顺势板书:经久不息,在“息”字下画点,并询问:“‘息’是什么意思?”“停息,停止”“那么经久不息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很长时间不停息,很久不停止的掌声,也就是掌声响了很长时间。”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明白了“息”的意思,再将这一词的意思带到词语中,就准确的弄清楚了整个词的意思。
二、回归语境,品词悟文
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同样,词语的准确理解又可以帮助品悟文本打下堅实的基础。
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第二段中,我紧紧抓住“大雨如注”一词,向学生提问:“大雨如注是怎样的情景?”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雨有多大?”让学生感受到雨下得非常大。接着问:“雨下得如此之大,家人是怎么做的?(连忙把雨衣给萨沙披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家人之间互相关心)”学生谈完体会,教师小结: “大雨如注”让我们了解雨很大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这是多么温暖、感人的一幕啊!由此,通过“大雨如注”一词,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环境,再通过家人动作——为萨沙披雨衣,让学生了解到家人的关爱。雨衣披到了小萨沙身上,不仅仅为他挡住了风雨,更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那份爱的温暖。这也是后来萨沙为什么会给蔷薇花披上雨衣,关爱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的原因。
三、创设情景,自然体悟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易于接受具象的信息。利用好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情境中赏词、悟词、学文,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我认为创设情景可以采取语言创设、巧借插图、听音乐、看录像、表演等方法。
1、创情境自然领悟: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对“争论不休”一词我是这样处理的。学到“弟弟说要烤着吃,哥哥说要煮着吃时”,我让同意煮着吃的和同意烤着吃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正在学生发表各自言论、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随机说道:“哎哟哟,我看这样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很难结束,真是——争论不休啊!”通过教师的适时小结,学生在创设的“争论起来没完没了”的情境中,真实理解了“争论不休”这一词语的准确含义。
2、看录像领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通过讲述小骆驼跟随妈妈到沙漠走了一趟,真正了解了自身各个器官的重要用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其中,学习“当沙漠里刮起了铺天盖地的风沙时,小骆驼闭上眼睛,两层厚厚的睫毛就能挡住风沙”时,由于孩子们很少去过沙漠,对于铺天盖地的情景很难体会,这时,教师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席卷的视频,呼啸的风声,白茫茫的天地,漫天的沙子,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铺天盖地”的场面,词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链接生活,想象感悟
中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词语难以理解到位,教学时多一些形象,多与生活相联,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入,由片面走向全面。
四年级《金子》一课,在理解“全部精力”这个词时,我问学生:“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培育花苗上,他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想像:浇水、施肥、捉虫…教师引导:是啊,彼得就是这样,浇花、买种、锄草,他忙啊忙,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彼得在做什么?(种花、除草等)假日里,别人都休息、度假、游玩了,彼得呢?(仍在种花…)遇到暴风雨时,大家都赶紧躲进家里,彼得此时会干什么呢?(为花遮挡风雨)随着学生想象的丰富,他们知道了:全身心地投入、不停歇的忙碌、别无他求,就是“全部精力”的意思。
五、应用语言,说中领悟
口头说话训练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不但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教学《庐山的云雾》最后一段 “流连忘返”一词时,教师首先与“留恋”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后,让学生回忆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让你久久不愿离去?说一说。学生运用“流连忘返”说几句话,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词义的领悟。
实践证明,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实际采取有效策略学习词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感悟文本,引导他们在各种语境中留心学习语言,形成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词语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仍是这样。只有站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高度来看待词语教学,努力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发挥词语教学应有的作用,使“词语成为阅读(语言输入)和表达(语言输出)的枢纽和桥梁”。 教学中,怎样才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有序地完成这些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有以下有效策略。
一、字义、词义组合领悟
中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语文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对于含义简单的词语已能初步自学。采取拆字辨义,组合领悟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词语。
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讲述了残疾学生小英在同学们的鼓励下通过演讲收获信心的故事。当小英结束的演讲时侯,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对于“经久不息”这个词语的理解,我就采取了“拆字合义”的方法。当学生读到第二次掌声响起时,教师问:“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教师顺势板书:经久不息,在“息”字下画点,并询问:“‘息’是什么意思?”“停息,停止”“那么经久不息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很长时间不停息,很久不停止的掌声,也就是掌声响了很长时间。”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明白了“息”的意思,再将这一词的意思带到词语中,就准确的弄清楚了整个词的意思。
二、回归语境,品词悟文
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同样,词语的准确理解又可以帮助品悟文本打下堅实的基础。
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第二段中,我紧紧抓住“大雨如注”一词,向学生提问:“大雨如注是怎样的情景?”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雨有多大?”让学生感受到雨下得非常大。接着问:“雨下得如此之大,家人是怎么做的?(连忙把雨衣给萨沙披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家人之间互相关心)”学生谈完体会,教师小结: “大雨如注”让我们了解雨很大的同时,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这是多么温暖、感人的一幕啊!由此,通过“大雨如注”一词,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环境,再通过家人动作——为萨沙披雨衣,让学生了解到家人的关爱。雨衣披到了小萨沙身上,不仅仅为他挡住了风雨,更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那份爱的温暖。这也是后来萨沙为什么会给蔷薇花披上雨衣,关爱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的原因。
三、创设情景,自然体悟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易于接受具象的信息。利用好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情境中赏词、悟词、学文,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我认为创设情景可以采取语言创设、巧借插图、听音乐、看录像、表演等方法。
1、创情境自然领悟: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对“争论不休”一词我是这样处理的。学到“弟弟说要烤着吃,哥哥说要煮着吃时”,我让同意煮着吃的和同意烤着吃的学生分别发表意见,正在学生发表各自言论、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随机说道:“哎哟哟,我看这样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很难结束,真是——争论不休啊!”通过教师的适时小结,学生在创设的“争论起来没完没了”的情境中,真实理解了“争论不休”这一词语的准确含义。
2、看录像领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通过讲述小骆驼跟随妈妈到沙漠走了一趟,真正了解了自身各个器官的重要用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其中,学习“当沙漠里刮起了铺天盖地的风沙时,小骆驼闭上眼睛,两层厚厚的睫毛就能挡住风沙”时,由于孩子们很少去过沙漠,对于铺天盖地的情景很难体会,这时,教师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席卷的视频,呼啸的风声,白茫茫的天地,漫天的沙子,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铺天盖地”的场面,词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链接生活,想象感悟
中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词语难以理解到位,教学时多一些形象,多与生活相联,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入,由片面走向全面。
四年级《金子》一课,在理解“全部精力”这个词时,我问学生:“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培育花苗上,他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想像:浇水、施肥、捉虫…教师引导:是啊,彼得就是这样,浇花、买种、锄草,他忙啊忙,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彼得在做什么?(种花、除草等)假日里,别人都休息、度假、游玩了,彼得呢?(仍在种花…)遇到暴风雨时,大家都赶紧躲进家里,彼得此时会干什么呢?(为花遮挡风雨)随着学生想象的丰富,他们知道了:全身心地投入、不停歇的忙碌、别无他求,就是“全部精力”的意思。
五、应用语言,说中领悟
口头说话训练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不但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教学《庐山的云雾》最后一段 “流连忘返”一词时,教师首先与“留恋”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后,让学生回忆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让你久久不愿离去?说一说。学生运用“流连忘返”说几句话,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词义的领悟。
实践证明,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实际采取有效策略学习词语,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感悟文本,引导他们在各种语境中留心学习语言,形成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