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惜物与爱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品,特别是精美、有蕴涵的物品,没有人不爱惜。因为爱惜,所以收藏。能收藏的东西很多,或有形的物品,或无价的精神产品,收藏什么,因人的地位、境遇、爱好而各不相同。


  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有很多精美绝伦、耐人寻味的瓷器物什,在时间的淘洗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宝级藏品。当然,堪为国宝的物件,不只局限于瓷器,还有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紫砂、书法、绘画、石刻、建筑物等工艺精湛、意蕴深厚的物品。应该说,大凡能向世人展示中华历史文明,展现东方古国无穷魅力的物件就可称为国宝。
  收藏曾是皇族热衷的一种活动
  在收藏氛围空前的宋代皇室,所收藏的古器物达万件以上,并有专门的建筑存放收藏品。北宋宣宗之后,宫廷收藏由于帝王恩赐或群臣内侍營私偷窃,有不少藏品流散于士大夫和商贾手中。
  当时的士大夫中,也出了不少著名的藏家,如欧阳修、赵明诚、米芾等。碑帖拓本,是诸多收藏品中的一个大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成为历代金石、书法、艺术、文学、史学等文人墨客及其书画商人竞相收集珍藏的艺术品。欧阳修是这门学问的开创者,他一生收藏碑帖拓本1000余卷,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赵明诚与妻李清照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研究,一生酷嗜金石彝器,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等共2000多件,对两周以来金石遗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妙于翰墨的书法家米芾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竭力求取,并多蓄奇石,为中国藏石之鼻祖。
  宋代拓片《神策军碑》,原碑由柳公权晚年书写,碑文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被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神策军碑》毁于战火,拓本极少。宋拓《神策军碑》后经北宋赵明诚、李清照,南宋贾似道,明朝朱元璋、朱棡,清代梁清标、陈介祺等人递藏,至民国遗失。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传来批量出售古籍拓片的消息,其中便有《神策军碑》拓本。文化部重金从海外收回包括宋拓《神策军碑》在内的碑帖拓片和其他部分珍贵善本予以收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写出的字个个飘逸遒劲,阿娜多姿,龙飞凤舞。历代书法家对它交口称赞,风靡书坛。王羲之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
  《兰亭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时,因和尚无后代,便传给弟子辨才。当时,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字,称之“尽善尽美,心摩手追”。当他得知《兰亭序》落辨才之手时,便把他调入宫中任僧官,享受优厚待遇。然唐太宗几次追问《兰亭序》时,辨才大僧矢口否认在自己手中。无奈,唐太宗只好放辨才回永欣寺。
  后来,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落魄书生到永欣寺。辨才见萧翼文温文尔雅,举止不凡,知识渊博,便把他留在寺中,以后两人一同吟诗作画,下棋弹琴,处的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日,萧翼拿出带来的王羲之真迹让辨才欣赏。辨才边看边笑,说:“此虽王羲之真迹,但并非精品”。萧翼问:“何为精品?”辨才说:“兰亭序”。萧翼假意哈哈大笑,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失传,如有,不过是复制品而已“。忍耐不住的辨才就把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详述一遍,并领萧翼到寝室一隐蔽处拿出《兰亭序》真迹。萧翼接过《兰亭序》后,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我是当朝御史,奉皇上之命来此取《兰亭序》”。辨才听罢昏倒在地,八十高龄的老僧辨才从此积忧成疾,不治病亡。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让文人临摹数本,供人欣赏收藏,而把真品藏在自己身边。唐太宗临终时嘱咐太子李治,把《兰亭序》作为随葬品陪葬。李治遵父皇命,用玉匣装《兰亭序》,葬人唐太宗坟墓昭陵里。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挖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下落众说纷纭,沉入了重重迷雾之中。
  收藏,是缘于人们对器物的热爱


  明代藏家项子京,淡于功名利禄,对古代文物特别嗜好。他所收藏的古代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甲于海内,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实在惊人。他的有一些书画,在右下角上有千位编号,其全部藏品当在千件以上是无疑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代传世的书法名画中,有许多是经他手收藏过的。他曾经收到一张古琴,上刻有“天籁”两字,因此,他储藏古物的房子叫“天籁阁”。项子京自己也善画山水花卉,《兰竹图》是其代表作,可说以其独特构思和笔情墨趣,表现了他追求志行高清、信守节操、孤芳自赏的处世品格。可以说,项子京为保存我国优秀的书法绘画遗产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著述也为字画鉴赏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历史上的收藏,从皇帝到臣子到士大夫,比比皆是。收藏,是缘于人们对器物的热爱、珍惜。正是因为人们的热爱珍惜,那些时光深处的史实、文化、艺术才得以延伸至今。
  而缘于民间的自发收藏,也不乏其人。拿民国张伯驹来说吧,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他虽然家世显赫,自己也是大银行家,却生活简朴,独爱中国文物的收藏。他一生收藏了无数的国宝级文物,其中就包含著名的陆机的《平复帖》与展子虔的 《游春图》。
  张伯驹曾在《丛碧书画录序》中写道:“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上,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短短数语,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收藏书画的目的,是使这些珍品永远保存在国内,世世代代传流下去,供后人鉴赏。至于他个人,不过是一缕尘世烟云而已。正因如此,有人评价张伯驹“是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可谓“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
  收藏那些带着人文情怀、历史气息的器物,总能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我曾见过一处古朴雅致的别墅式庭院,以十几个磨盘围成篱笆,磨盘石质厚重,古朴典雅,在磨盘篱笆前面,摆放着一个青石牛槽式的鱼缸,几尾锦鲤在其中游弋。房屋窗户镶嵌成传统的木格子窗,原木的颜色,原木的框子,一道道细细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走廊尽头,以同样的质材做了个矮门,隔出了小院,矮门外是一小片竹林,清风吹来,竹影婆娑。这种现代“老宅院”,带出的分明是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人文气息,让人足以在这些老物件里充分瞩望过往的时光。凡俗之人,一旦沉入“雕梁画栋”“残垣断壁”构架的旧时光,就会不期而然多出一份古朴而考究的心境,多出一份经得起推敲的人生雅趣。
  源于生活、源于百姓的民间收藏,同样,也附丽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凸显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在这里,逝去的老物件并没有多么贵重,但它们身上凝聚着一些旧事,一些记忆,一些温暖,一些美丽、一些智慧、一些爱憎……所有这些,足以让人们想起老日子里的风霜雪雨,喜怒哀乐。我想,只要思维在,感觉在,爱憎在,民间器物的光芒也会永不懈怠地,在一颗颗跳动的爱心中,自在鲜活地舒展,灵活灵性地延伸。无论日月更替,风云变幻,它都在那里,勾画着旧日岁月的情愫,渲染着生命过往的感伤。
  收藏,是因为爱。爱,何尝不是生命的收藏?只要是人,只要身处红尘之中,就会心中有爱。若是看不见爱的存在,那是因为爱总被藏着掖着,一当因某种机缘被开启,它就会热烈而温柔地展现出来。
  拾花酿春,惜物爱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凡能引起收藏欲望的东西,都是能带来美好感觉的东西,它像一面镜子,连着喜悦、笃定、真挚、诚实、给予。它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生命的秘密,看到一个物化的自己和一个精神的自己。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奇异的旅程,能够穿越古今的时空经纬,和那些岁月的珍藏一起回溯久远的年代。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曾经的过往,并非都像云烟消散得无影无踪,它们在有意和无意之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无声地见证着人类在漫长的历程中走过的沧海桑田。  这些人类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蛰伏着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它们犹如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珠贝,串联起来就编织 成了闪光而又珍贵的记忆,那里诉说、还原着历史的真实,诠释着
期刊
中国是产玉的国度,玉的历史贯穿了整部中国文化史。在众多传世名玉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著名的和氏璧了。据《韩非子》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了璞玉,欲将其献给楚王。楚厉王及其子武王面对宝玉而不识,迁怒于卞和,先后削掉其双足。直至楚文王时代,玉工将碧玉剖开,才发现它是一枚精美绝伦的美玉。  战国时期,我们排查史料可以知道,和氏璧先后为楚国、赵国和秦国所有,其中秦、赵之争尤为精彩。当得知赵国拥有和氏璧后
期刊
“风物”两个字有气。一说出未就动人了。立刻会想到那些有风情有情调有景致的东西。  入大山人的册页中有风物,松子、荔枝、石榴……寥寥几笔,俱是风物神姿。那亦是其姿态——孤洁高寒。齐白石也画风物,却是民间的情怀,每一寸都是活生生的。白石老人大抵知道这一切本是俗物,放在生活和日常中才能彰显它们的性格和命数。  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长三书家里的展物更述人—一存黄的老灯、老益项、老家具上的暗花,简子、歌
期刊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这一路的“上下求索”,才是最快乐的。  求索领域无穷尽,倒也无妨任情秉志,率性而为,苦乐由之,竞也常收一以当十之效。志趣是天赋的,心情是愉悅的,过程是充实的;五花八门中都藏着真、善、美的功德,何乐而不为!
期刊
国学即国故之学,即属于过去的固有之学,著名学者李学勤指出: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从历史上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经学大师、朱熹是儒家学派的理学大师,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形成了儒家学派的三座里程碑。  孔子:使中华文脉得延绵不断,孔子之功大矣  有人曾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
期刊
可以收藏時光的器材,它是打开回忆的信物。  古玩的资讯可上至几千年,通过研究古物,试图和各历史阶段的古人弥合,了解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文化、伦理、宗教……现在所做的,只是从一个很微小的切面,通过实物,尽量还其本来面目。
期刊
士者,事也。上古时期,是掌刑狱之官。先秦时期,为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四民”(士、农、工、商)中的最高一级。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谈到士,这些学说对士做出的种种要求形成了士人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铁肩担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在宁波市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白话注解《四书》 ,书价伍元整。《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古书,白话注解《四书》就是在四部古书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了白话翻译,方便读者阅读。我空闲的时候,经常性翻阅其中的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精要之义,渐渐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大学》是初学者入德的教材,在封建社会里成为一门政治课。《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期刊
读《诗经》让我们了解到,不是西方才有婚礼进行曲,中国也有。贺新娘的《桃夭》,就是中国的婚礼进行曲。  西方的婚礼进行曲庄重神圣,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男女双方在神的见证下交换誓词;而中国的婚礼进行曲,该是喜庆活泼、众声相和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礼不只是新郎新娘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场家族亲朋、甚至天地日夜都要参与进来的一个重大节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期刊
大梦一场,小半如常  时光会懂得  你眼眸的江水,你低眉的深情  入戏禅定,回响三分  到老了,也还是当年的往事当年情  秋水长  写作之外,大概我最喜欢的就是唱戏了。虽然我唱的挺“二八刀”,但在作家中应算是可以的。  我迷上唱戏都二十多年了。摇滚迷过了,西方哲学迷过了。忽然有一天听张火丁的《锁麟囊》,也不知道什么是程派,就觉得这个东西等我太久了,一下子就掉了下去,再听摇滚和流行歌曲,白开水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