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学法统一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用问题让思维远航、用问题链接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问题;提问教学
有效的提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以问题为导航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反之,无效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还会堵塞学生的思路,压抑课堂气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高效运行。
一、“问”在关键处
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提问的“点”,即在什么地方发问,什么时候提问。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关键处设问,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关键处,就是文章的“题眼”“文眼”“诗眼”,它们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此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控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一语中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以人教版六年級语文《穷人》一课为例,文章主要描写了穷人桑娜一家贫穷的生活,就是在这样极度贫穷的条件下,桑娜及其丈夫仍不顾自己收养邻居西蒙孩子的故事,赞美了“穷人”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高贵品质,这一“富有”的品质与“穷人”贫穷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让人深受感动。“穷人”就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围绕这一题眼,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是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很穷?你认为“穷人”“穷”吗?这三个问题囊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层层递进,从内容到主题不断升华,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穷人”真的很穷,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另一种从精神方面认为“穷人”不穷。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问题在讨论中越辩越明、越辩越清晰,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让课堂教学聚焦至此,深入下去,突出重难点,真正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二、“问”在困惑处
“困惑处”是学生的思维障碍,由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惑。对于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引导,要灵活把这些困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让他们更高效地理解文章。
例如,教学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初读课文后,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读完课文,我发现‘我’的听众有很多,为什么他要说‘唯一’的听众呢?”我接着学生的问题继续深入引导“是啊,看来作者与这个‘唯一’的听众之间,肯定有不一般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之家发生了什么特殊事情?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他们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逐渐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用“唯一”来修饰“听众”,是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听众与一般的听众不同,正是在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下,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最终让我获得了成功。因此,这个听众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表明“我”对老教授的无限敬佩、敬仰之情。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困惑生成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问”在“最近发展区”
提问虽然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问题越深奥越好、越多越好。泛滥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只有问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而滞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思考的特点、思考的深度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攀登知识高峰,逐渐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发散思维。
总之,问题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纽带,是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的桥梁。有效的提问不仅是一门技巧,还是一门艺术,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应该运用提问的技巧、发挥提问的艺术,在关键处、困惑处、最近发展区设问,从而让课堂教学高效运行,让学生扬问题之帆,使思维远航。
参考文献:
[1]华兵.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
[2]石艳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6).
编辑 杜元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问题;提问教学
有效的提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以问题为导航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反之,无效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还会堵塞学生的思路,压抑课堂气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高效运行。
一、“问”在关键处
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提问的“点”,即在什么地方发问,什么时候提问。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关键处设问,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关键处,就是文章的“题眼”“文眼”“诗眼”,它们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此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控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一语中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以人教版六年級语文《穷人》一课为例,文章主要描写了穷人桑娜一家贫穷的生活,就是在这样极度贫穷的条件下,桑娜及其丈夫仍不顾自己收养邻居西蒙孩子的故事,赞美了“穷人”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的高贵品质,这一“富有”的品质与“穷人”贫穷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让人深受感动。“穷人”就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围绕这一题眼,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是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很穷?你认为“穷人”“穷”吗?这三个问题囊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层层递进,从内容到主题不断升华,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穷人”真的很穷,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另一种从精神方面认为“穷人”不穷。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问题在讨论中越辩越明、越辩越清晰,从而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让课堂教学聚焦至此,深入下去,突出重难点,真正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二、“问”在困惑处
“困惑处”是学生的思维障碍,由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惑。对于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引导,要灵活把这些困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让他们更高效地理解文章。
例如,教学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初读课文后,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读完课文,我发现‘我’的听众有很多,为什么他要说‘唯一’的听众呢?”我接着学生的问题继续深入引导“是啊,看来作者与这个‘唯一’的听众之间,肯定有不一般的关系。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之家发生了什么特殊事情?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他们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逐渐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用“唯一”来修饰“听众”,是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听众与一般的听众不同,正是在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下,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最终让我获得了成功。因此,这个听众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表明“我”对老教授的无限敬佩、敬仰之情。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困惑生成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逐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问”在“最近发展区”
提问虽然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问题越深奥越好、越多越好。泛滥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只有问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而滞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思考的特点、思考的深度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攀登知识高峰,逐渐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发散思维。
总之,问题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纽带,是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的桥梁。有效的提问不仅是一门技巧,还是一门艺术,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应该运用提问的技巧、发挥提问的艺术,在关键处、困惑处、最近发展区设问,从而让课堂教学高效运行,让学生扬问题之帆,使思维远航。
参考文献:
[1]华兵.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8).
[2]石艳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