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和SBR去除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模拟生活污水,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MBR与SBR对7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内分泌活性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投加的内分泌干扰物不影响MBR和SBR的稳定运行;对于目标物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双酚A(BPA)、4-壬基酚(4-NP)和4-辛基酚(4-OP),MBR和SBR对它们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差别;但MBR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 n EO,n平均约为1.5)和17α-炔雌醇(EE2)的去除效果较SBR更佳且更稳定。此外,MBR对内分泌活性的去除效果也较SBR更优。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挖握影响绵羊体重性状的遗传标记和功能基因.采用Illumina OvineSNP50 BeadChip中密度商业化羊
为了解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种质资源圃(南宁)保存的400份甘蔗种质材料的耐寒性表现,在2008年初低温灾害的自然条件下,以蔗茎节间受害指数和节间生长点受害指数为基础,通
电气石具有自发电极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煅烧温度处理下电气石的变化,研究并探讨电气石自发电极性对溶液pH的影响;并借助微生物检测手段,研究电气石自发电极性
采用厌氧膨胀颗粒床(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考察了进水COD浓度、停留时间、回流比对运行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GSB对中药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能,在温度为30℃、HRT=12 h、回流比=1、进水COD由2 000 mg/L逐渐提升至5 000 mg/L的条件下,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94.2%;在HRT=9 h、进水COD=5 000 mg/L、回流比为1时,平均去除负荷达12.6kgC
大量富营养物质沉积于池底,造成池塘老化,养殖环境劣化,严重危害健康养殖生产。采用氧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系统净化上海市崇明岛前卫村中心湖养殖池塘的微污染水体,氧化塘内的纤维填料采用人工方式挂膜,上面附着的大量黄褐色絮状污泥与纤维填料立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无数张"网",强化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形成了藻菌共生体系;人工湿地内的陶粒基质比表面积大,易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和吸附悬浮物。运行显示,该系统对COD、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式非稳态曝气法进行清水充氧性能研究,通过测定氧的总转移系数、氧的转移速率、充氧能力、氧的利用率和充氧动力效率5项指标来考察弹性塑料填料、竹丝填料和竹球填料3种不同填料对反应器充氧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弹性塑料填料相比,竹制填料在对反应器充氧性能的影响方面占有优势,可替代传统的塑料类填料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载体填料。
采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处理低温污水,研究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除污效果,并与传统SBR反应器进行对比。试验中采用人工模拟生活污水,水温为(10±1)℃,反应器的COD负荷分别为3.4、2.2、1.3 kg/(m3·d)。结果表明,在这3种负荷下SBMBBR均可达到较好的COD去除效果;对TP的去除率均超过90%,且处理效果稳定,厌氧阶段的释磷量是传统SBR的2倍。较高的有机负荷有
考察了四环素(TC)对活性污泥系统降解COD及污泥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活性污泥系统对T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TC对活性污泥产率及其降解底物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性随着TC浓度的增大、MLSS的降低而愈加明显。当TC浓度由零升至20 mg/L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由89.2%降至39.1%,污泥表观产率由0.53 gMLSS/gCOD降为零,污泥停止生长;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主要通过快速吸
模拟人工渗滤系统处理不同盐度的污水,考察了盐度对人工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当进水盐度分别为0、0.5%、1%、1.5%和2%时,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92%、89%、73%、68%;各系统出水TN浓度分别为(1.66±0.49)、(2.81±0.71)、(3.86±0.87)、(8.87±0.71)、(10.5±0.92)mg/L。在0~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MBR出水作为纳滤进水,从有机物分子尺度分布的微观角度分析进水中有机物分布特征与纳滤膜污染的相关性,研究含不同分子质量的有机物水样对纳滤膜通量衰减、脱盐率以及膜表面污染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的减小,膜比通量衰减幅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分子质量<1 ku的溶解性有机物引起膜通量衰减幅度最大,连续运行28 h后膜比通量下降了85.2%。电镜扫描分析进一步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