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青年现代化人格的塑造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全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发展时期,即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阶段。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一场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1991年由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关于“社会发展总体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转型过程。我们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化。”所谓“转型期”,特指社会发生重大和深刻变革的时期。就全球而言,当代哲学家E·拉兹洛曾明确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我们到达了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关头。我们正在向一种新的社会转变……正在脱离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以国家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走向新的技术、新的威胁和新的机遇影响下出现的,相互联系并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社会的经济体制。”与这一世界性的“社会转变”相应,中国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结构转型。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这种转型比起发达国家的转型来的更为复杂、更具跨越性,它不仅需要把长期运行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且必经同时直面拍岸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迎接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去排除种种困难实现现代化的理想。
  从中国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看,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因为,无论是经济现代化追求的物质文明,政治现代化追求的政治文明,文化现代化追求的精神文明,军事现代化追求的军事文明,还是科技现代化追求的科技文明,最终都要通过人格现代化才能实现。因此,人格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智利知识界的领袖萨拉扎·班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经济模式、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乃至文化、教育、政治机构,以致各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缺少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的真实生命力的现代人格,如果操纵和运作这些经济方式的人自身还没有从传统人格中摆脱出来,经历一个现代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这些活动切中时弊,促进人格的现代化转型,既是实现人格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形势又是怎样的呢?有人谈到当前人的素质忧心忡忡:“识者每以今日的社会潜伏下列诸问题为忧:即功利气息弥漫,只知夺取而缺乏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大家对社会关怀不够,环境日益恶化;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碍教育整体发展,亦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出现上述现象并非偶然,世界上曾有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都因此教训深刻。学习西方现代化的制度、技术,必须有与之相吻合的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否则难以取得预想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承担这一使命的主力军——青年的人格现代化塑造势在必行!青年人格现代化是市场经济健康、持久、快速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何谓青年人格现代化呢?探讨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一下人格的涵义。中国心理学界,一般把人格与个性统一起来看: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的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这些层次有: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定型特征,即气质 ;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信念等。在现代汉语中,人格的涵义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特征的总和(心理学角度的人格);个人的道德品质(伦理学角度的人格)。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即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法律角度的人格)。人格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素质、行为方式以及观念和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转移。《人的现代化》一书作者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够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人格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现代转型。“所谓中国人的人格的现代化,是指中国人在传统体制向现代化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将传统人格向现代化人格转变;逐步达到现代化的需要的新人的素质水平。”(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竹兰《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根本》一文)传统型人格是在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和封建伦理环境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现代人格是与工业化社会,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一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务实、开放、重经济效益、有时间观念,重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不盲从、不迷信等。而青年人格现代化的内涵是指青年的内在素质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吻合,并能预见和超越社会发展的要求。197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克尔斯在其著作《走向现代化·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把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十个方面,即:乐于接受新事物;对革新和变革持开放的态度;思想活跃,善于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信人类有能力控制环境,实现目标;具有计划性、组织性;诚信和信任他人;以技能和贡献大小获得报酬;有理想、有抱负;重视教育,热爱学习;自尊和尊重他人。
  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青年现代人格的本质特征应主要具备以下四点:
  
  一是独立自主性人格
  
  指个体人格作为主体的自觉、自强、自主的发展,把个人作为目的而发展的人格。其中独立是指人具有自立的能力,自主的状态,自律的意志和独立的判断力;自主性,表示人事“自己本身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设计生活蓝图,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个人成长的目标,自主地、独立地、自动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觉自律。青年人格的现代化要实现由传统经济和体制下的顾虑人意、顺从关系、服从权威、唯命是从的自卑依赖性人格向独立自主人格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独立判断和选择能力,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付诸富有激情的行动,才会根据个人兴趣意愿和社会需要选择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去投入、奉献,不断提升个人价值,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是开拓创新性人格
  
  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青年人应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要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索未知知识,在应用中,其产生对人类来说是全新的;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历和体验。开拓创新人格、敢探求未发明的新理,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凸显个体的个性,含有对自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是强调通过不断拼搏进取来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进取人格。创新性人格有如下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冒风险;具有艺术审美观点;对奇怪事物有猎奇心理;具有幽默感;兴趣爱好广泛而专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只有具备现代开拓创新人格,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变革,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谱写壮丽的篇章。
  
  三是和谐同一性人格
  
  指青年对自己的素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也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协调一致。现代化人格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着的人格系统,人格素质始终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体现了进步文化理想的自我同一性人格,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有利于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推动青年人格由双重或多重人格向开放的和谐的自我同一性人格转化。现代人格要求一种心的内在和谐,同时也要求与外在环境达到平衡,善于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四是道德性人格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魏应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4页)。现代道德人格要求青年形成道德理想,学习道德典范,提升道德境界,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躬行践履道德轨道。现代道德人格有强烈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热爱祖国,能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青年人格现代化要实现由传统的单纯工具型人格向现代道德人格的转变。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现代化人的塑造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要求。它有别于计划经济时期,它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使人习惯了的封闭、直观、表面化和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冲破了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性调控手段来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公开、公平、公正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现代人格塑造提到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俊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借鉴国际培养青年现代人格的经验我们要实施以人格现代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心理道德教育,这种教育目标就要引导青年具备健全性人格、独立自立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和谐同一性人格、道德人格。
  人格教育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青年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实施人格教育可下几方面着手:
  激发青年自我构建和心理内化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克服自卑,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加强思想教育,重视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组织交往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拓展学生心理空间。
  优化环境,协调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
  组织竞争活动,培养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开展心理咨询,特别是发展咨询,同时重视人格辅导和培训。
其他文献
一    “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殖民手段。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该民族也会随之失去其独立性。前宗主国虽停止了对殖民地军事上的直接占领,但在文化上仍对其进行着殖民渗透。因此,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意识的终结。《河湾》中奈保尔笔下的非洲人民翻身作了本土的主人,但面对西方文化时,他们既嫉妒、痛恨,又羡慕、渴望
期刊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在对分工的探讨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指出消灭分工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一、分工思想的提出——探讨异化问题的视角转换    异化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理论主题。早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洞察到
期刊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映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
期刊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价值的属性,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身教育成为了必然。本文从教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终身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
期刊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
期刊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
期刊
不管大家承认与否,每位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原因,在有意无意间,会或多或少留下些“遗憾”。经常听人说起,现在高校里一些青年教师上的课“惨不忍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教学也叫人“不敢苟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扑面而来,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纷繁复杂,有多少教师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地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
期刊
在2006年4月27日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她强调“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
期刊
一、问题的引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问题之一,此处“道德”指的是一切道德吗?问题之二,阶级社会中所有道德都具有阶级属性吗,若有,那么“文明礼貌”“勤俭自强”属于哪个阶级的道德?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必然会发出疑问。对此,教师如何给学生答疑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教师流动已成为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流动既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流动的管理也成为当今教育发展中的一大课题。而幼儿教育由于没有纳入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制相对不太健全,幼儿教师流动的管理就更为混乱。笔者通过对广西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跟踪调查,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该个案分析高学历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