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年一次的世博盛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各国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更是一次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传承与融合。上海世博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行的一次盛会,必将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感染世界。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全球化或多或少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上海世博;文化;交流;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全球化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通过媒介大众化信息的全球传播进行的“普遍化”活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世界博览会(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旧译万国赛会或万国博览会,发源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有 “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一、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流就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了周边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从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志愿者制服,到英国馆的低碳餐厅;从未来的家庭菜园、“沪上生态家”,到来自德国汉堡的“被动式房屋”;从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墙”,从日本馆外墙表面的“发电膜”技术到世博轴“阳光谷”的新颖通透建筑……在全球化的今天,上海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览会,它用一个主题将几千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打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难得的机遇。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二、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正如赵启正在2006年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所言: 200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图书版权多达4068种,而输出的只有14种;从英国进口的有2030种,输出的只有16种。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的影片多达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出口的影片可以说屈指可数。在服装、动漫、电视剧等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问题。
三、小结
在“公众外交”时代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是多样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更是每个个体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舞台,其宗旨是鼓励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大好机遇,充分挖掘、演绎和宣传中华文化的内涵,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加强双向交流,让中华文化走上世界舞台,将深厚的中华文化魅力转化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竞争力,帮助中国塑造一个良好的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让2010年上海世博会真正承担起促进沟通、增进理解、维护和平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兵娟.全球化时代:传播、现代性与认同[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0).
[2]张国良,胡薇.上海“世博”主题的传播效果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08,(4).
[3]吴培民.会展经济的文化张力——世博会跨文化传播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3).
[4]吴海龙.上海世博外交的实践与启示[N].公共外交季刊,2011,(2).
[5]周小祥,庄恩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与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全球化;上海世博;文化;交流;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全球化指的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通过媒介大众化信息的全球传播进行的“普遍化”活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世界博览会(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旧译万国赛会或万国博览会,发源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有 “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一、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一)世博会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补充。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流就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播到了周边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从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志愿者制服,到英国馆的低碳餐厅;从未来的家庭菜园、“沪上生态家”,到来自德国汉堡的“被动式房屋”;从荷兰鹿特丹的“水广场”到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墙”,从日本馆外墙表面的“发电膜”技术到世博轴“阳光谷”的新颖通透建筑……在全球化的今天,上海世博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览会,它用一个主题将几千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二)世博会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价值
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打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难得的机遇。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二、利用上海世博会有效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理念是:“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往战略一脉相承。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呢?
(一)增加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会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来多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异、误解和冲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被外来文化征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那种文化的俘虏,反而会认为自己拥有了那种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一系列的展览、论坛、文艺表演活动准确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阐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转变为国家竞争力。
(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正如赵启正在2006年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所言: 200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图书版权多达4068种,而输出的只有14种;从英国进口的有2030种,输出的只有16种。电影方面,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的影片多达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出口的影片可以说屈指可数。在服装、动漫、电视剧等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赤字”问题。
三、小结
在“公众外交”时代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和奥运会一样,世博会是多样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更是每个个体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舞台,其宗旨是鼓励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大好机遇,充分挖掘、演绎和宣传中华文化的内涵,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加强双向交流,让中华文化走上世界舞台,将深厚的中华文化魅力转化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竞争力,帮助中国塑造一个良好的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让2010年上海世博会真正承担起促进沟通、增进理解、维护和平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兵娟.全球化时代:传播、现代性与认同[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0).
[2]张国良,胡薇.上海“世博”主题的传播效果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08,(4).
[3]吴培民.会展经济的文化张力——世博会跨文化传播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3).
[4]吴海龙.上海世博外交的实践与启示[N].公共外交季刊,2011,(2).
[5]周小祥,庄恩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与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