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失魂的寓言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阿探,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文学评论作品见于 《文艺报》 《文学报》 《文学自由谈》 《长篇小说选刊》 等多种报刊。曾获 《人民文学》2015上半年“近作短评”佳作奖;2017年《小说选刊》“读选刊,得大奖,邀您写稿签”活动第二季铜奖;2019年《作品》优秀评刊员金奖;2020年《作品》十佳评刊员银奖等。现任职于西安某高校。
  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作品,无疑是中国科幻小说的横空崛起,是一股富于开创性的强劲力量,也给予更多作家尝试创作与拓进的无限空间。科幻小说是一种想象力、思想力驰骋的理想高地,它更是真正意义上“飞起来的文本”。无论是《三体》还是《北京折叠》,都寄托着作家对未来不可知不确定走向的想象、推演以及悲剧性的深刻体味,在不可思议的人类生命存在图景中隐匿着可感可触的现实针对性,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度反思及对文明本身的理性批判,并钩沉起精神、信仰、人性、道德与科学的多层次多角度对峙与对话。
  汪小说的短篇《7580》承袭了科幻小说想象力、寓言性的反思与批判,直面了科技文明的另一面,谱写了生命存在之生死轮回恋曲。“7580”是人偶制造师英格理德的最后一款作品,也是终结他罪恶事业、摧毁他生命存在意义的核心种因。它是一款拥有情感和思维的人偶,或者说是赋予了人类神性灵魂的超级人偶,甚至它有着自我识辨意识,它最终以爱的伟力陪伴英格理德完成了对自己的生命救赎。作为杰出的人偶制造师,英格理德在背离人类良知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他服务于贵族阶级受制于贵族阶层,科技文明在他手上失去灵魂,成为私人欲望、虚妄的满足工具。7580,亦即亚修纯澈的魂灵,唤醒了他的良知,使他完成了最后一款作品,放下了痴念,最终烈火焚身,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这是一场长久的大爱与私欲的对决,神性精神与虚妄欲望的对决,失魂的科技文明所衍生的社会酷烈,唯有大爱能够治愈物欲中迷失的灵魂,唯有大爱的震撼才能惊醒良知。汪小说以科幻为外壳,以爱情的扑朔迷离及绵绵延宕为硬核,构筑了人类精神走向的终极寓言,达成了人类生命存在的隐喻性概括。
  小说隐匿着内在关联、交织的恒久爱情故事:英格理德与逝去的妻子克里斯汀的复活及延宕;日本人藤本的恋人老去的复活及双双化蝶;贵族青年亚修对复活的克里斯汀的爱恋与献身;亚修的再次复活,以曾经的克里斯汀般的大爱、纯澈唤醒了英格理德迷失的灵魂。这些大爱和纯澈,最终合力击溃了贵族阶层对科技文明的绑架,也复活了英格理德的良知与人性之善。小说从结尾的地方开启,7580是文本发生逆转、震荡的主线,它是英格理德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它拥有人类的心脏和情感,它联结着人性的进路。尽管英格理德拥有富足的生活,但他的命运依旧被牢牢掌控在贵族阶级手中,他处于平民阶层的恶毒诅咒中而不得不搬離市区搬入郊区,甚至他处于灵魂挣扎的梦魇中,这无疑是良知本我与物欲之身的长久撕扯。7580的背后,更是数以千计的心脏的哀嚎,他的富足生活是建立在无数无辜魂灵的哀嚎之上的,他的梦魇是必然的。
  老英格理德是忠于人偶艺术不断精进的科技文明的献身者,他以自己的生命——心脏,换来人偶转瞬即逝的“活化”。身为墨家弟子的日本人藤本是他的同道,他理解老英格理德的生命选择。英格理德心怀无限的愤怒,断然制止了日本人藤本复活老英格理德情感记忆的行动,最终却没有销毁与日本人续缘的名片。日本人藤本显然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科技精研者,他有着延续至亲记忆的人类共情痴念,并以恒久之心期盼着这一宏愿的梦想成真时刻的到来。而英格理德作为人偶制造师的儿子,却最终走了背弃初衷拒绝坚守之路。七年后,当占卜师的预言成真,妻子克里斯汀的离去,让他终于理解了日本人藤本所追求的意义所在。“妻子”克里斯汀的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让英格理德走上了一条罪恶之路。亚修作为闯入者,也是爱着再次复活的“克里斯汀”的天使,为了从大火中救出“克里斯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英格理德残忍地取出了亚修的心脏,他选择了永久地珍藏善良,那场大火成为他无以摆脱的噩梦,他依旧行进在罪恶之路上。复活了7580,也就复活了亚修、复活了良善,了无牵挂的英格理德选择救赎灵魂的烈火焚身。复活的亚修再次赶来,陪伴他一同抵达生命之彼岸。神性的灵魂永存,爱意永驻人间,良善者的心脏依旧鲜活,尽管它是以Ash.命名的,依旧是失魂科技文明回归的灵魂。
  小说在主人公服务与满足贵族虚妄性精神的需求中,开掘并确立了超越贵族阶层的人格神性——亚修,最终给予失魂的文明一条回归之路。小说人物也是赋予象征意义的存在:英格理德的妻子克里斯汀,象征着“过去”的复活;日本人藤本的恋人老妇人象征着“未来”的复活;而贵族青年亚修则是陪伴着生命的“现在”的复活。难能可贵的是,汪小说将科技文明之残酷,最终柔化于生命的咏叹调之中,既有尘埃落定的余音延宕,又有荡尽一切遗存冷峻审美至境的抵达,如藤本与复活的恋人老妇人双双化蝶,英格理德与魂灵亚修的在烈火中的灵魂永生,文明酷烈的百炼钢在汪小说的笔下最终成为绕指柔。小说最大的不足在于主人公英格理德性格羸弱,刻画乏力,反倒是笔墨不多的老英格理德、藤本、亚修等人形象鲜明突出,似有喧宾夺主之感。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丁燕,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新疆哈密,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至2010年生活在新疆乌鲁木齐,后定居广东东莞。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 《工厂女孩》 《工厂男孩》 《西北偏北,岭南以南》 《岭南万户皆春色:广东精准扶贫纪实》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阳光洒满上学路》 《双重生活》 等多部作品。  当我在惠来县眺望大南山时,发
期刊
放下饭碗,刘孟终于下定决心再考一年。父亲没说话,只是顿了一下,点了点头,继续扒饭。父亲吃完饭,鼓励道:“再考这一年就行了,努力考个好大学。”  刘孟回到房间,把录取通知书塞进抽屉。一本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门票”。刘孟深吸了一口气,把抽屉关上,里面已经藏有三张通知书。他关上门,偷偷点了支烟,在窗边吞云吐雾,听着外面各种小动物的叽叽喳喳声,回想起自己漫长的高考生涯。  港西高级中学建
期刊
作者简介:易康,江苏兴化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曾在《上海文学》 《花城》 《芙蓉》 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有作品入选2018年中国小说排行榜。  我又遇见詹妮了,就在我快要把她完全忘记的时候。  詹妮站在工商银行的门口。她左手拎着包,右手握着一部手机。跟六年前相比,她胖了些。她笑的时候,眼角竟然泛起了细细的鱼尾纹,给人一种沧桑之感,尽管她也就二十三四岁。  “叔叔,”她面对着阳光,微微地眯起眼睛,
期刊
我的岳母已经77岁了,一直在农村生活。岳父去世前长期在乡村从事基层工作,退休后也生活在农村。那些年,岳父岳母的生活相当艰难。岳父刚退休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住的房子还是40多年前搭建的土砖屋,潮湿黑暗。那时他的工资也不高,才几十元钱一个月,而且他那单位由于业务缩减,收入减少,所以他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甚至连续多年没有领到工资。因此,那时候岳父岳母脸上难得看到笑容,除了过年过节儿女们回到家里,看到
期刊
行走在午夜清冷的街头,他的目光总会被迷离闪烁的灯光牵动。街道上行人寂寥,宽阔的柏油路上不时有车辆驶过。那一盏盏柔和明丽的路灯,像是浓稠墨色中点缀的繁星,流光异彩,如梦如幻,为那些匆匆的夜行人,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这条宽阔的梧桐大道是城市的主路,也是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身为一名电厂运行工,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在这条路上,他已走过近三十年的光阴。  从他的脚步中,便可以看出是去上班还是已经下班了
期刊
“国子,星期六星期天你回家吗?”父亲在电话的那头高声对我喊着,声音很是苍老。  父亲极少主动给我打电话。我们爷俩你来我往缠斗了大半辈子,也没分出个输赢成败。用母亲的话说:两个枣木疙瘩,一担子挑进河里,不前沉也不后沉。我对父亲的招数早已了然于胸,一般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头儿是绝不会向我抱拳拱手说“承让承让”的。电话里,我能感觉到父亲说话时气息的短促,那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憋得我的心很是难受。 
期刊
引 子  2003年3月18日,中石化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王基铭搭乘航班飞往海南,他要赶到那里,参加次日召开的海峡两岸及北美地区华人石油和石化科技研讨会。按照会议主办方的安排,王基铭将在会议上作一个主旨发言。  走出三亚机场,前来接机的是海南石油公司总经理张连俊、党委书记郭新环。  从机场到会议的举办地山海天大酒店,只有短短的半个来小时的车程,作为东道主的张连俊从海南建省后的原始积累,谈到支撑未
期刊
我们家祖孙三代人,都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共党员和税务工作者。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牢记党的教诲,肩负一名税务工作者的圣神使命和历史责任,在如歌的“税”月里辛勤奉献,既亲身见证了税务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无上荣光,又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爺爷:从“放牧人”到“税务员”  我的祖籍在吉林省,爷爷1924年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叫山泉堡的小村庄,兄妹五人。
期刊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这也许是我最踌躇的一篇。  从第一次拿起汪小说的《7580》,到终于有一点想说什么的冲动,这中间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几天。然而,这几天对我来说,还真有点漫长。  对自己的阅读胃口,我一向颇为自信,总觉得不论什么风格、什么题材的作品我都能接受。然而,我必须承认,对于科幻小说,我却有一种不自觉地拒斥。这似乎也是一种阅读悖论。少年时,自己也写过一些不着边际的故事,与现实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
期刊
百年村庄史,半部住房史。  奶奶说过支家人刚来黄土塬,在一个秃屁股梁梁上安了家。一拃厚的汤土,风来,沸沸扬扬,风去,遮天蔽日。汤土裹挟着日子马毛一样,一大堆一大堆地缠绞在一起,横看竖看,斜躺睡卧让人难以理出个头绪。  难怪到现在王老七大话扬天地说:“好在塬上人都属牛,一旦拿定主意,个个犟得十匹马不一定拉得动。”  一个“犟”字,埋在汤土的日子想方设法立起来。  一直没说过,我家上几辈住窑洞过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