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道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 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第五届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惶惑》,散文集《绿地》《重访绿地》《俄罗斯日记》《旅途慌忙》《大秦之道》,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剧作《米脂姨婆绥德汉》《秦岭深处》《大明宫赋》。其中,多篇作品被收入全国年度作品选集和中小学课外读物,《俄罗斯日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米脂姨婆绥德汉》获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奖。
  大秦之道
  这是一条神奇而又孤寂的大道。
  ——题记
  我那年踏春到了淳化的甘泉宫遗址,才知道声名远播的秦直道是从这儿开始的。这片宏大的遗址北侧是林光宫,外边有一条深达二十多米的深沟,生长着茂密的荆棘荒草,或高或矮,簇簇拥拥,仿佛竭力想用绿把整条沟填实起来。呵呵,真真想不到两千多年的秦直道,由于经年久月雨水汇集,大道竟冲成了大沟,使人立刻想起岁月如刀的词句来。
  这连绵不断的直道是大秦帝国最辉煌的战略杰作,那年秦始皇的爱将蒙恬在把匈奴赶到漠北之后,雄心勃勃地修筑了长城,又独具匠心地铺就了秦直道,从而把帝国带入了永恒的境界。至今在这片遗址里还有一座高耸的通天台,就是当年皇帝的检阅台,可想站立高台之上,钟鼓齐鸣,旌旗招展,万千兵士以藐视群雄的气势,开始了南风压倒北风的壮烈行程,直把胜利者的彪悍带到戍边的战场上。如今沿着这条雄浑的直道往前走,散落的古代瓦砾多得不可思议,偌大的遗址区就堆积了成片的瓦砾堆,绳纹的、布纹的、光面的碎瓦无声地展示着曾经的壮丽。然而,这个曾经让司马迁痛斥的秦直道,从修筑那天起便把悬疑丢给了后人。
  似乎眼前这条“大沟”最终顺着蒙恬的指引,跃上了横卧陕北的子午岭脊背,执着地伸向了浩瀚的黄土沟壑,宛如一条巨蟒在岭上向北蜿蜒,所谓的“堑土堙谷”,就是遇山劈路,遇沟填土,生生地在山脊上筑成了一条通达大漠的古道,似乎也把将军的命运引向了悲壮之途。这条大道应是那个时代的顶级高速公路了,宽有三十多米,队伍可以排成三四十人的纵队向前推进,可以并列十乘战车向前飞驰,这个前所未有的驰道,把秦始皇“车同轨”的意愿推到了顶峰,亦把蒙恬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我在那个把富字顶在脑门上的县域找到了感觉,那里的古道忽隐忽现,沿途的遗迹犹如蒙上厚尘的珍宝相偎相依。富县人竟准备在遗址边垒起一座气势高远的古风阙楼,秦韵悠长,棱角沧桑。而令人惊奇的是走过阙楼脚架,竟然会看到一座残存的古驿站,一层又一层的土窑洞,似大张着的喉咙,渴望着久违的喧闹,连那土崖上的野枣树和喇叭花也争先恐后从窑洞里涌出来,迎接着从远方赶来的寻古之人。不过,当年洪流般的队伍在直道上源源挺进,只为给前方输送胜利的梦想,而沿途的驿站也只为兵马能在这儿歇息,烧火吃饭,补充睡眠,估计一般士兵是难以享受这些窑洞的,也难知晓蒙恬在哪孔窑洞有过酌饮。但如今的寻古者似乎也不再关心这个了,只渴望能在这里找到来自金戈铁马时代的马蹬、箭头和剑戟,盡管已经锈迹斑斑,却依然能够让人想到那个时代的豪爽和血腥。
  绝想不到窑群的旁边还有个恐怖的杀人坑,这也许是掩埋战俘之地,尽管那些累累白骨已经被岁月腐蚀了,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肢体,但是驻足细听却仿佛有两千多年前的哀号萦绕耳畔,隐约还有来自遥远的呼唤,声声如泣。正想着,有句古诗便动了几字传进脑海:可怜秦道无名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且未吟诵出口就有泪水涌出来了,尚难知这坑里是否真藏有蒙恬的刀下冤魂。然而,古道边的农人却坦荡异常,没有一丝怯意,扛着锄头,唱着信天游,晃晃悠悠地从崖畔上冒出来,盘算着今年小麦的收成,也早把苦涩的历史演化成浪漫了。
  后来那巨蟒般的直道从山岭上下来了,又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毛乌素沙漠,黄沙把那巨蟒搅得昏天黑地,然后又轻抚着路边的毛头柳和骆驼草爬进了茫茫戈壁滩。而今厚厚的沙石已经把秦直道悄然吞没了,但是古道边的烽火台隐约可望,那些远古的通信设施早已失去了作用,今天也只剩下文化含义了。殊不知这些烽火台大都与直道相伴,那时古道修到哪儿,烽火台必然要建到哪儿的。当年驻守的伶仃战士,一旦发现前方烽烟突起,便要立即点燃手中烟火,一站一站把前线的紧急传递到大帐后营。所以,烽火台可觅,秦直道就在,只是在等待我们择时发掘了。毫无疑问,这条大道与长城一样耗资巨大,留下的悲惨故事也绝不会比长城少。但细细思忖,那长城是为防御来犯而建,秦直道是为进攻敌扰而修,两大工程互为补充,为华夏文明创下了卓越功勋。然而,悲怆却随之而来,那蒙恬本是一位战功赫赫的骁将,自从秉持皇上的旨意,主持了这两大工程便非议不绝。尤为遗憾的是大道还在修筑,在此督工的太子扶苏就被矫诏赐死了,肩负重任的蒙恬也难逃厄运,很快被赐死于阳周古城的一间茅屋里,巍巍长城肃立,漫漫直道凄然,都在为无罪而亡的将军祈祷。
  也许是担忧逝者的魂灵骚扰路客,后人把他俩都安葬在远离直道的绥德城了。我们沿着高速路往东行驶,很快会遇到那两座著名的墓丘,一个在山畔,一个居城中,抬首相望,悲从中来,古道至伟,何罪之有啊?司马迁似乎跟随汉武帝从始点走到终端,用笔记录了这条大道的恢宏,人们可以从那寥寥笔迹中了解大道的轮廓,也会看到太史令一句甚似一句的感怀。真可怜那蒙恬的墓丘如今就蜷缩在绥德一所校园里,似与朗朗的读书声相伴,虽平添了些许文雅,但每每夜晚有晓风吹过,总感觉那墓里会发出悲怆的呼号,其声也悲,其韵也凉,即使欢乐的秧歌和唢呐也难以摆脱那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苦涩,似在为当年的秦国重臣演奏着永远的咏叹。
  今天我们可以平和地回味历史了,不难发现正是绵延一千八百多里的秦直道与长城的巧妙结合,方使得大秦疆土日渐清晰。那秦直道最早发威是始于汉代的,那汉武帝长期驻守在甘泉宫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卫青敢于率领汉家军马,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就是凭借了直道的快捷;那霍去病勇猛顽强,直把捷报插遍阴山南北,也应有秦直道的功劳。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后来匈奴几次越过长城,兵临长安城下,也是借助于这条大道的;尤其那赫连勃勃能从统万城一路杀过渭河,横扫关中,登基称帝,依然是凭借了秦直道的宽敞和通达。如此瞭望这条绝世的古道,似乎蒙恬将军当年的功力清晰了,但那个秦直道与长城的交汇点至关重要,却还有些朦胧。   我想那个点应该在榆林城外的镇北台附近的,那是在秦代长城基础上修筑的关隘,雄踞高崖,俯瞰直道,昭示着泱泱帝国的豪迈。那条从子午岭下来的巨蟒后来就越过镇北台,向前突进了二百多里,在包头郊外的麻池古城停下来,缓缓地仰起了高傲的头颅。显然,我国北方边界的最终走向是有赖于秦直道的,正是秦直道把大汉疆界推到了漠北,后来的历代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蒙恬的遗产,才把大国的疆域稳固下来。
  所以,司马迁《史记》里的责难多少带有个人的情绪,当我们今天在平坦快捷的高速路上飞驰,是否应该告慰九泉之下的将军,多亏那条亘古大道,才托起了我们的大国家园。
  地宫艺术之光
  那年那日,有人从临潼西杨村挖出了几个破碎的陶俑,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从此悄悄拉开了帷幕。
  我也以各种因由多次去過秦陵,但每次去都感觉有金戈铁马呼啸而来,那冷锐的目光会穿透人的心脏发出咔咔声响,那钢铁般的铠甲会抵住雨点般的刀箭不留痕迹,那坚硬的额头会所向披靡横扫天下。我把这个感觉告诉秦俑博物馆的老馆长,这位自诩为“守陵人”的老专家点点头,尽管有汉以降,对始皇帝的开拓之举有过太多的贬损,但谁都得坦言承认,正是这支军队踏碎了许多人的黄粱美梦,斩断了许多负隅顽抗的长剑短枪,统一了战火蹂躏的华夏大地,迎来了明媚的太平曙光。随后,一系列卓越的统一举措,使得四分五裂的疆土呼啦啦集合在了秦字大旗下。如今,我们常常会骄傲地告诉老外,欧洲人至今还在吵闹的“统一”事项,我们的老祖宗两千多年前一声号令就完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首先应该归功于这支始终斗志昂扬的军队,正是他们的英勇才奠基了这个古老国家的版图。
  守陵人进而赞叹道:这支军队几近完美,军容整齐,严阵以待。驭马者在前,搏击者在后,弯弓者在侧,一丝不苟地诠释着忠诚的事迹,已经在地下默默坚守了两千多年,尽管色泽褪变了,面容烟熏了,却依旧忠贞不渝地坚守着神圣使命,从没有过一丝丝松懈,即使被一点点剥露到亮光下,依然表现出不衰的坚韧与顽强。
  我知道这支军队是用陶土按真人大小烧制的,暗合了远古捏土造人的神话,其实这个“俑”字,就是像人的意思。尽管有的俑体尚有残缺,但眼睛依然犀利刺人,尽管有的俑脸有点消瘦,但肩头的肌肉依然饱满藏拳。且让人们感到震撼的是已发掘出的两千将士,居然有两千种造型,绝没有一件是重复。秦国“奖励耕战”闻名于世,这些兵俑可能就是模仿立功将士轮廓塑造的,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形象。而且那些将士们刚刚屹立到陵下时,脸庞是红的,眼睛是黑的,衣袖是绿的,裙襦是蓝的,只是岁月的风烟把鲜艳一点一点地剥蚀了。我曾戴上手套想抚摸兵士前胸,却感觉铠甲后面的心脏在勃勃跳动,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
  我不由得闭上眼睛畅想,当初刚刚把这些全副武装的“将士”排列在地下时,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尤其令人惊奇的是每个兵俑身上还留有制作者的名字,有的潇洒,龙飞凤舞;有的拘谨,一笔一画。当初“物勒其名,以考其诚”,却不想留下了雕塑者英名,若能仔细地研究这些姓名,一定会有震惊的发现,遗憾的是我们历来注重帝王的活动,却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艺术家的创造。所以我说,如今已无法考证那些雕塑家的身世了,但他们创造的作品在告诉未来,他们是大秦帝国艺术的奠基者。而且组织设计这些绝世艺术的,绝对是一位罗丹式的雕塑艺术大师。我悄悄对守陵人耳语,当它是唯一的时候便是艺术品,当它可以复制便沦落为工艺品了,这些极具个性的雄健兵俑比西方的那些大卫们毫不逊色!遗憾的是守陵人对古代雕塑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历史遗产”上,直让旁观者感叹唏嘘。
  可谓:一兵一将一抷土,攀达艺术最高峰。
  我注意到那兵俑的手心都是空的。守陵人小声告诉我,这些兵俑手上都有兵器,有的执戈,有的握剑,有的弯弓,有的驭马,现在只展出了小小部分。噢,我想那泱泱秦国把国力都倾注到兵器的研发上了,那富强的楚国似乎把礼器制作得精湛无比。终于,我们走进了展馆中间的“密室”,我看到几把从“将军”身边挖掘出来的铜剑,寒光闪闪,锋刃凛凛,尽管已在地下掩埋了两千多年,当小心翼翼清理出来时,还微微有些弯曲,然而几周后居然神奇地平直了,拭去剑上尘土依然让人胆寒心悸。守陵人执意让我做个试验,我握住剑柄竟能直破七层白纸,忽然感觉这秦国的铜剑比那六国的似乎要长些的?果然,没费功夫我就搜寻到,楚吴的铜剑比之要短两三寸呢。记得那年秦王遇刺客来袭,因佩剑太长躲闪中拔不出来,差点误了君王性命。然而,在那冷兵器称雄的时代,两军对垒,你刺我挡,两寸足以定天下矣!进而我发现那些兵俑身下的箭镞,又怎一个奇字了得!这些箭镞都呈三棱状,比那六国的燕形箭头有着更凶猛的杀伤力。尤其惊奇那箭镞的弧度与今天子弹的弧形几乎一致,想想那时没有机床,没有微积分,古人怎么能在箭头上做出这般奇妙的抛物线呢?这不就是兵器的艺术吗?守陵人疑惑地看着我,怎么对兵器这样认识?
  直曰:屡屡求教考古人,自设悬疑倒雾水。
  慢慢走出兵俑展馆,外面是一片浓浓的绿荫,守陵人指着一棵参天古槐说道,那支军队护卫的这方皇家陵寝,不光是为了展现秦始皇的梦想,也是为了捍卫千古一帝的荣华。大秦帝王那年本来是去泰山问天的,没想到天之骄子梦碎齐鲁,也把博大的气魄带回这片黄土。当年这里曾经覆盖着一片恢宏建筑,当时秦国每灭一国,便在临潼以西复建一座降国的宫殿,一路过关斩将,灭掉的大小诸侯国少有几十个了,可想当时那些宫殿多么巍峨壮观,由此可见秦国真的是想把关中大地作为一个城市来建设的,气魄之大亘古不闻。当然那可不是今天司空见惯的微缩景观,而是货真价实的“国家象征”,走在帝国的大道上,胜利者会有豪迈生发出来,失败者也会流连忘返,可惜经过多年兵燹,如今只见夯土而不见城垣了。不过,建筑永远都是和艺术捆绑在一起的,那块直径六十厘米的瓦当就在昭示着当年的伟岸,上面的夔龙纹饰精美绝伦暂且不论,这瓦当一定是置于屋顶正中保护檩头的,而这般粗壮的房梁,所撑起的建筑该有多么巍峨,似把雄才大略诠释得登峰造极。   犹如:披荆斩棘创新史,浩气长存始皇帝。
  后来守陵人把我领进一处偌大的“工棚”,我进去环顾,竟是水禽栖息游弋的场所。呵呵,这当然不是我们见过的水生动物残骸,而是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青铜尤物。有鸭,两两相依,互相示意;有鹅,伸长脖颈,眺望主人;有龟,慢慢爬行,送上寿福;有鹤,低头噙鱼,摆尾乞怜……这的确是一个水禽乐园,显然这么多灵性齐聚到这儿全是为了祛除主人的寂寞。不过,当主人的灵魂在这里休闲漫步养足精神,一定会转过身去寻找旁边大殿里的铜车马,遨游四方,一展宏图的……守陵人小心告诉我一个秘密,现在展出的那两乘马车,只是辅助皇帝出巡的安车和立车,皇帝的坐骑一定还埋在哪片黄土坑里等待发掘呢。是这样啊?那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已经震惊世界,车辇华盖,骖马驻立,立车在前,安车在后,整整七八千个部件,严丝合缝,一丝不苟,这样经典的艺术创造,似乎已经完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即使放在今天也会让工艺家难堪的,如果……
  正是:铜车铜马铜铃铛,一代枭雄属秦王!
  我们告别那两舆铜车马,乘车前往秦王的陵丘,一路上那守陵人滔滔不绝。如今已探明秦陵封土之下是一个九层高台,里面是高达十五米的泱泱地宫。饶有趣味的是这秦陵探明的陪葬坑已有六百多处,不但发掘出了负责饮食的衙门,还发现了乐府官署和军队指挥机构。显然大秦帝國的掌门人绝对相信人类有阴阳之分的,他竭力想把生前的奢侈搬到地下,地下俨然一座浩浩皇城。史载秦始皇甫一登基就开始了修造陵寝的工程,参加的工匠多达七十万人,往坑里装进的珍宝车拉肩扛运了十多年。看来这位大秦皇帝绝对想把地面生活凝固在封土之下的。似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位帝王能把陵寝修造得这般奢华。史载那年项羽率领楚军攻进咸阳城,烧毁了阿房宫,又掘开了始皇陵,且不知那地宫浸泡在江湖般的水银里是否挡住了复仇的脚步。后来有羊群钻进坑道,牧羊娃手举火把进去寻找,一不小心把坑道点燃,大火竟然烧了九十天才渐渐熄灭,以致我们今天看到的兵俑身上都有炭烧的痕迹,似已无法考证有多少艺术品在这个过程毁于一旦了。
  呜呼:巍巍秦陵披风尘,空前绝后秦地宫!
  不过,今日的守陵人似乎仍想承接先帝的“梦想”,居然规划将秦陵与兵俑馆联结起来,以展示大秦帝国的丰功伟绩。但我告诉守陵人,浩浩秦陵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存,更是秦朝艺术成就集大成,我们要想办法把当时的艺术家从遗存后面推到台前,揭开这些艺术大师头上的面纱,让世界知晓中国古代艺术的伟大,而这似乎就是今日展览的一个缺憾啊!果然,绿荫丛中的帝陵愈发繁闹了,专家们纷纷从世界各地奔赴这里,只为能复现昔日帝王的气魄添上一笔,也悄悄为当地百姓谱写一段福音……
其他文献
驴好像是诗人专有的坐骑,《古今诗话》记载,有人问郑棨:“近为新诗否?”答曰:“诗思在灀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古代诗人与“驴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有不解之缘
滕 瑛 笔名木兰,湖南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24期学员,著有散文集《草木染》。  说起冬虫夏草,原是只会想起它的贵,身份贵、价格贵,是中药界的名贵药材,不知多少人为它趋之若鹜。前几年一位老人喜滋滋地掏出他从传销商那里廉价买来的虫草供我们观赏,那成色实在不敢恭维,黯淡无光,条形干瘪清瘦,可是老人仍然视若珍宝,仿佛得了冬虫夏草,日渐式微的生命就上了道保险,那每一根眉梢上颤抖着的喜悦我至今
有一天我妈从地里回来,反复向我夸赞今天遇到的一只神猫:“它寸步不离地跟着人走。人到哪儿,它也到哪儿。我都见过它好几次了,每次都是这样。”  我说:“这有什么稀奇的。”  她问:“那你见过整天跟着人到处跑的猫吗?”  我细细一想,还真没见过。  我见过的猫统统特立独行,只有人跟着跑的份儿,哪能忍受给人类当走狗——哦不,走猫。  我见过的猫,除非生命遭到威胁。比如如天气极寒,或受伤,或饥饿,或缺少产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有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花园小区中,设计师们按照建筑的理论和审美的标准,修建了许多新颖别致、漂亮幽静的小路。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很多行人并不愿循规蹈矩,按照 There i
清晨,在全家人的热切等待中我拨通了中考查分热线。当知道成绩的瞬间,心中一阵冰凉——我并没有被自己向往的那所重点中学录取。这对我及家人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之后,
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8个人。每当宿舍8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一个游戏,就是把8个人分成两组,每组3个人,组织大家打牌,剩下两个人就打开电脑,打游戏,或者拿出手
世界从来不曾安静,闹得宇宙皱起眉头,散落一颗又一颗糖果般的流星,照亮了心灵。——题记啪啪啪,彼得·潘又在敲谁的窗?或许,你的洋娃娃又趁你不在的时候疯玩了一回;小王子是
春天伊始,绿色的歌便在季节里飞舞,一排心迹的浪冲上春冬边缘的岸石,刻画下一次次深情的拥抱。春天的绿是十分清新诱人的,树木上的新芽、细软轻柔的草地、和天空一样明净的湖
期刊
光阴的故事刚刚奏响序曲,年轻的生命像气球,轻盈,随时欲飞。可有时我们在写作的天空下却无法自由自在地遨游。思想的苍白、材料的匮乏、语言的笨拙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无处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