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爷在村子里辈分最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村子里最小辈分的,叫三爷大太的时候,前面要加三个老字。
  这还怎么叫?叫来叫去,全村的人不全变成了结巴嘴?真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智慧有经验的老人们,经过深思熟虑,统一了一个称呼:三爷。
  三爷笑眯眯的,觉得这称呼比抽烟喝酒打麻将牌受用。黑白相间的胡子,在他消瘦的脸庞上跳来跳去。
  大年初一,村子里时兴挨家挨户拜大年,大伙儿不约而同地往村东头跑。村子的最东头,住着三爷。按照老少排序,拜年得从三爷家开始。
  这一天,三爷家的人头最稠,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如同逢大集赶春会似的。
  三爷家的院子不大,屋子也窄。天气好的时候,三爷干脆将茶桌摆在门前的老榆树底下。
  老榆树有三百年之久,具体在哪个朝代栽种的,只有三爺心里最清楚。依然枝繁叶茂的老榆树,就像村里的一面旗帜,在岁月的风雨里猎猎有声。
  三爷端着装满花生瓜子的大盘子,让过这个让那个,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三爷好脾气,待人接物大大方方,大人孩娃都喜欢他。
  三爷最惬意的事情,当数村子里的孩子们给他捋胡子。
  三爷将身子前倾,下巴上挑,把一脸黑白混杂的胡子递到孩子们面前。胆大一点儿的孩子,觉得十分好玩,捋过来捋过去,将三爷的眼泪捋得汪汪的;碰到胆小一点儿的孩子,三爷的胡子扎着手,哇哇哇地哭起来。三爷赶紧从腰里掏块糖,左哄右哄。大人们并不恼,任由孩子哭闹,倒是一脸笑盈盈的春光。
  时间长了,三爷变得最会哄孩子。若是谁家的孩子哭人闹人,大人会从田间地头抱来,让三爷看看,哄哄。
  三爷郑重其事地看来看去,说不要紧,孩子他奶奶疼的。抱在怀里,颠颠晃晃,一会儿便睡着了。
  大人很吃惊。孩子奶奶年前就死了,埋在黑土地里,怎么会过来疼孩子?过后,到集上买几刀烧纸,扑倒在孩子奶奶坟上哭几声。这么一哭,前世的恩恩怨怨,仿佛夜风一样吹过,一切堵心的事儿就烟消云散了。
  三爷说,孩子不哭不闹了,还要在老榆树上拴个红布条子,许个愿,保佑全家平平安安。
  大人们都会按三爷的说法做。绿荫如盖的老榆树上,长年累月飘着红布条子,惹得麻雀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那一年,公社的造反小将们听说,东南庄有个叫三爷的,借一棵老榆树的名义,搞封建迷信活动。他们一干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村子,要批斗三爷。三爷笑眯眯地站在老榆树下,说要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可是,村子里的老少爷们不愿意,自发地拿出杈把扫帚扬场锨,准备跟他们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斗。
  三爷生了一场大气,身体每况愈下。
  三爷的孙子当村主任。小伙子很能干,带领全村直奔小康路。三爷长了脸,逢人便说,自己很器重这个小家伙儿。
  有一天,村主任领来一群开小轿车的人,围着老榆树转来转去,手机相机的闪光灯亮个不停。酒足饭饱之后,一群人扔下五万块钱,说其余的十五万货到付款。村主任笑眯眯的,想着用这笔钱办个企业。
  三爷说,啥?你小子敢动老榆树,老子跟你拼了。
  爷孙二人争执不下,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全村的人,支持了三爷。老榆树是三爷的命,也是全村人的命。
  村主任一气之下,去了南方,将肩上的挑子撂下来。
  三爷寿终正寝,享年93岁。
  老榆树还在,仍然矗立在村子的风雨中。村里的人常说,那不是一棵简单的树,是前世的祖宗,在世的三爷。
  选自《亳州晚报》
其他文献
乾隆年间的一天,广东省三水县的县衙前人声鼎沸,万头攒动。戏班子搭起了舞台,今天要演整整一天的戏。主打剧目是《乌盆记》,包青天断乌盆,在那个年代可是恐怖悬疑大片。  前面四场,演的是刘世昌遇害后冤魂求张别古替他找包公告状,第五场轮到包公上场。观众们眼巴巴盯住舞台。  “包公”上台来,在公案后面落座。突然,他双目圆睁,大吼一声:“你是何人?为何跪在台上?”原本有点喧闹的台下,刹那间寂静如死。因为“包公
期刊
这天黄昏,鲁玉匠终于做好一套活,仔细端详,他有些心神不宁。这是他精心雕琢的一套活,花去了他一个月的时间。这是一套玉塞,说白了就是堵塞死人耳、鼻、口、肛门的东西。玉塞是玉石市场上的大老板申二狗给他老婆做的,材质是普通的南阳玉,形制也是申二狗亲自设计的,让鲁玉匠照样做。  鲁玉匠开始并没有在意,做好后仔细端详,突然一阵心惊,玉塞样式颇为古怪,顶上一只老龟盘踞在上。  鲁玉匠搬出古书找到这幅图,惊得下巴
期刊
彭城不大,东西各有一家武馆,东面的叫“震威武馆”,馆主姓杨;西边的是“汗青武馆”,馆主姓李。两家武馆祖师爷本是同门师兄弟,无奈一山不容二虎,两家的关系越走越冷,这一代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为了称雄一方,杨馆主向李馆主下了战书,欲比武打擂,三局两胜,一决雌雄,输的那家遣散弟子,关闭武馆。  比武那天,擂台旁人山人海。第一局中,杨馆主的大徒弟走上擂台,汗青武馆的一个选手也跃上擂台。杨馆主一看,对
期刊
杜飞的家在本市一条偏僻的老街上,街上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了,年轻人都搬走了,只有一些老人念旧还住在这里。杜飞住在这里没有搬走的原因是要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另外经济窘迫,没有搬走的基础。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他内心似乎还有些什么,那就是他在等人,至于是谁,他不知道。  老街有一家卖镜子的小店,老板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老街的人无论大小都尊称他叫镜伯。镜伯除了卖镜子之外,还有一个绝活就是补镜面,谁家镜面破了
期刊
夜深人静,海关大楼的钟声寂寞地响了十二下。子夜了。洛克大校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盯着天花板,猛抽着雪茄。三年来,对亡妻的思念与愧疚使得他夜不能眠。三年前,洛克大校和心爱的女友詹妮结婚,新婚燕尔来到位于大洋彼岸的一个友邦国家,在边陲的一个著名风景区住下度蜜月。这里空气清新、风景旖旎,保持着19世纪的古朴风貌与民俗。  这天,小夫妻俩漫步走在景区的林阴小道上,边走边聊,憧憬着美好的将来。突然詹妮惊喜地叫
期刊
张壁古堡的主街叫红顺街,过去街上开着一家当铺,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关掉,可一提起当铺的往事,贾家人个个都神秘兮兮的。  乾隆年间,在外经商三年多的贾锦荣突然回到堡里来,拿着一件皮马夹要当在铺子里,按典当行规矩,皮货无袱不当,虽说铺子的掌柜是族人,但生意还得照规矩做,店掌柜自然不肯收这件当品。再说贾锦荣是个生意人,再穷也不至于当一件小皮马夹换钱吧。可是,当贾锦荣提出成交条件时,店家心动了:皮马甲当银
期刊
我刚端起泡面,吴大妈就打来电话,焦急地说,姜警官,你赶紧来吧,老耿头和二胖儿打起来了!  咋又打起来了?不由地心头一震,撂下方便面拔腿就跑。提起老耿头和二胖儿俩人,我脑袋就疼,天底下最难治的主就他俩。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老耿头和二胖儿,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楼上楼下住着,一道楼板相隔,近的不能再近了,邻的不能再邻了。年龄相差悬殊,观念上、思维上、习俗上风马牛不
期刊
滨州民间有四大名品,葫芦王的葫芦名列第一。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为福如东海、五子登科,有辟邪祈福之意,历来为王孙贵族、名人雅士、豪绅地主,抑或平民百姓所青睐。不是有一句俗语吗──家有葫芦在,福禄自己来!  所以,在滨州,无论貧贱,家里缺啥也不能缺了葫芦,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吧。  葫芦王姓张,五十多岁,大鼻子、大嘴、大块头,背头一丝不乱,团花绸褂,颗颗布袢排列整齐,长年鼻烟壶在手,
期刊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俊伟再忙都会搬个板凳坐在自家门前的老梨树下深思一会儿,媳妇就说,瞧,又犯花痴了。  也算犯花痴吧,瞧着满山遍野的白,有种想哭的冲动,梨花,你过得还好吗?  门前的老梨树干就像它的年轮一样,开裂成时间隧道。他的思想就顺着这时间隧道又回到了过去……  漫山遍野的梨花正开得轰轰烈烈。哥,你说这梨花像啥?梨花银铃般的声音真好听。  像新娘子头上的婚纱,戴在你头上,一定好看。俊伟望着连绵不
期刊
钱从善是镇上的首富,为人低调,又乐善好施。民国二十一年夏,钱从善给八十岁的老母亲大办寿宴,邀请了上百名亲朋好友前来赴宴。一时间,钱府鼓乐齐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忙乱中,钱从善最小的儿子钱途无人看管,起初在门口玩耍,后来离家门渐远,竟被土匪骗到郊外,绑走了。土匪留下了一封信,只有十几个字:三天后,带三千个大洋到蜈蚣岭下赎人。  钱途刚刚八岁,那是钱从善最疼爱的一个儿子,也是钱从善老母亲的命根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