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smb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启蒙” 学习字词
  师:在你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快乐的,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纳凉,说着悄悄话;在他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可以细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我心中,夏天的夜晚是温馨的,当柔和的月色洒满大地,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妙。在诗人孙友田的心中,他的童年夏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月光启蒙》。
  师:(板书:月光启蒙)“蒙”,草字头,表示用草木枝叶遮蔽,秃宝盖下面有一横,千万别丢掉。
  (生读课题,要求不拖音,读准确。)
  师:课前,我检查了大家的预习单,预习很充分。相信这些词你们一定能读好。
  (师出示第一组:篱笆 时辰 亮堂堂 俺娘俩)
  师:这四个词,咱们铜陵人很难读好。
  (一生读,“亮堂堂”的“堂”读成了二声,“娘俩”的“n”“l”分不清。)
  师:前两个词轻声读得非常准确,后两个词读得不准确,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当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师出示第二组:混沌 莲花落 高深莫测 豁然开朗)
  师:“开火车”读第二组词。
  (生依次读,师随时纠正读音。)
  师:知道什么是“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演唱的内容是民间故事。
  师:看来这个同学预习时查了资料,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词中“混”和“落”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另外的读音并组词吗?
  生:混(hùn)沌 ,混(hún)蛋。
  生:莲花落(lào), 落(luò)叶。
  师:这个字还有个读音,你知道吗?(指“落”,生摇头。)
  师:谁来补充?
  生:丢三落(là)四。
  师:“高深莫测”指的是——
  生: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师:“莫”的意思是——
  生:无法。
  师:你一定能说出带“莫”的四字词语,比如——
  生:百口莫辩、变化莫测、后悔莫及、莫名其妙、一筹莫展……
  师:“莫”多数表示“无、没有”的意思。谁有过豁然开朗的经历?
  生:每当我有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一点拨,那真是豁然开朗啊!
  生:当故事情节解开的那一刻,原来如此,我豁然开朗。
  师:跟她一样,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生:爬上山顶之后,我眼前豁然开朗,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师: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了。你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咱们把这些词语每个读两遍,记住不要拖音。
  (生齐读)
  师:在预习书写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哪个字最难写美观?
  生:我觉得“割”字最容易写错,左半边的“害”里是“丰”,那一竖要出头。
  生:我觉得“轿”字的车字旁容易写错,是“提”不是“横”。
  师:这个提醒真好。哪个字难写美观?
  生:我觉得是“澡”字,因为右半部分上面三个“口”,下面是“木”,大小安排不好,就写得很丑。
  生:我觉得是“凤”字,我怎么写都写不好看。
  师:书法中有一说法,如果“家、风、飞”三个字写好了,你的字就不会差。这“凤”与“风”都有一个风字框。怎么写好呢?请看——(边范写边讲解)第一笔撇往里收,第二笔往上斜再顿笔,斜钩也要收一收,比撇写的长一点,特别要注意,框不宜太宽,里面的“■”写得瘦一点。关键这两笔(指撇与横斜钩)都要往里收一收,这样才有美感。拿出笔来,把“凤”和你觉得写不好或易错的那个字再写一遍,一定要比照着书中田字格的字写。
  (生书写,师巡视评价。)
  二、初解“启蒙” 感知全文
  师:咱们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课题中“启蒙”是什么
  意思?
  生:开导蒙昧,一下子就明白道理。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说
  的直白点就是从不明白到明白。其实文中有句话也解释了这个意思,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生找句子)
  生:是这一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从哪些词体现出“我”从不明白到明白?
  生:从“混沌”和“豁然开朗”知道的。
  师:把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圈起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
  生:启蒙。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
  生: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故事、童谣、谜语启蒙了“我”。
  (板书:歌谣 童谣 谜语 故事)
  师:你能将这些词带入这句话说说吗?
  生:母亲用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说得很好,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
  生:主要内容。
  三、赏读“歌谣” 还原意境
  师:先请同学们用横线、波
  浪线、虚线、双横线画出歌谣、童谣、谜语、故事的语句。
  (生边默读边画)
  师:一起看看大家画的句子是否正确。
  (师依次通过大屏幕出示歌谣、童谣、谜语、故事,生一一对照。)   师:放声读读吧,争取读好它们。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你对哪个最感兴趣,你就为大家读哪个。
  生:我喜欢歌谣,我为大家读第二首。(读得很俏皮)
  师:你读得真好!为什么这样读啊?
  生:我觉得这个童谣特别好玩,所以就这样读。
  师:你还觉得童谣怎样呢?
  生:我觉得童谣风趣幽默,
  有意思。我读着特别高兴。我觉得特别有节奏感。
  师:同学们语感很好!怎样读出“有趣和节奏感”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如这节奏怎么体现出来?
  生:三个字和三个字中间稍作停顿,就能读出节奏。
  生:用手打着节拍读也行。
  师:你来试试。
  (生拍手读,读得很有节奏感。)
  师:感受到节奏了吗?掌声送给他!又怎样读出它的有趣呢?想一想。
  生:老师,我觉得可以做动作读。
  师:准备读哪一首呢?
  (生做动作读第三首,读得特别好玩。)
  师:我觉得可以用方言读。
  (生用铜陵方言读第二首,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这么一读,童谣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生:老师,他读得方言不地道,我用县里的方言读。
  (生读得特别起劲。更热烈的掌声,笑声。)
  师:听到了吗?你获得的掌声最热烈,说明你读得最有趣。母亲是在农村长大的,肯定会像你们一样用家乡话读的,这样听起来更亲切。接下来,让我们合作读读,一、二、三组分别读第一、二、三首,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去读吧!
  (生分组读,做动作读,打节奏读,用方言读。)
  师:夏夜里的童谣好玩吧?咱们再一起去看看那美妙的歌谣。
  (生读第一首)
  师:你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可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的?咱们一起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
  (生读)
  师:相信你一定知道该怎么读了。
  (生读第一首)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
  柔呢?
  生:因为这里说,“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所以要读得轻柔点。
  师:你体会得真好,真会
  读书。
  (另一生读第二首,“南楼”读了两次。)
  师:虽然有点小瑕疵,但不影响整体的感觉。前半部分将我带入了柔美的情境,读错的地方一下子又把我唤回到现实。(笑声)
  (另一男生读第二首,边摇动着身体,边用手慢慢打着节拍。)
  师:你读得真有感觉,我要跟这位会读书的学生握握手。边读边摇着身子,还打着舒缓的拍子,你这种感觉就像是母亲在吟唱。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同学们轻轻地合上眼睛,静静地享受。
  师:“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唱歌谣)
  师:听着动听的歌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两位学生分别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闻到芳香的音韵了吗?
  生:没闻到,但听到了。
  师:这个同学说是“听到了”, 感觉到哪个词用得很特别?
  生: “芳香的音韵”用得很特别,音韵怎么能用鼻子闻呢,应该是听到的呀。
  师:这“芳香的音韵”其实是指什么呀?
  生:是妈妈的声音特别动
  听,很甜美、很轻柔。
  师:谢谢你说的三个词,请大家在芳香旁边写下“动听”“甜美”“轻柔”。
  生:还因为妈妈搂着“我”,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温馨。
  师:写下“温馨”。看看“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生:是在柔和的月色里,妈妈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生:妈妈洗过澡后,也有香香的味道。
  师:是啊,这是爱的味道,写下“爱”。一个“芳香”,咱们读出了这么多的感觉,真好!
  四、品悟“启蒙” 融合意象
  师:同学们,就在那一个个如水的月色里,小时候的作者就这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唱歌谣、童谣。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或是从这歌谣、童谣中,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生:从“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我知道有劳动就有收获,就有饭吃。千万不能像小老鼠那样做偷盗的事,要靠自己的劳动。
  生:我想到了人要乐观勤
  劳,就会有吃有喝有穿的。
  师:只要勤劳,一切都会
  有的。
  生:虽然作者生活不够富裕,但过得特别幸福。妈妈每天晚上都搂着他,唱着歌谣、童谣,他感觉特别温馨。
  生:我从“凤凰”这一首,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师:你能结合歌谣内容去体会,挺好的。
  生:我觉得作者小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我挺羡慕他的。作者长大后肯定特别怀念童年,怀念母亲,所以才写下这篇散文。
  师:虽说是你猜想的,但确实是这样,这正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生:我想象到月光那么纯洁,母亲一定很美丽,搂着作者,母亲一定很爱他。而且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再累晚上都要为孩子唱歌谣。不像我妈妈,就知道看韩剧、玩手机。
  师: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相信你妈妈也很爱你。
  生:我觉得母亲唱的这些歌谣很像诗,在作者小时候的心里播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所以作者长大后就成了诗人。
  生:老师,我给她补充。我们以前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孙友田写的,那首诗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作者的想象力那么丰富,都是因为小时候在月光下听妈妈唱歌谣、童谣时,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为这两位同学精彩的发言鼓掌!(掌声)同学们不仅从文字想象到画面,从文字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还走进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掌声再一次响起!
  师:母亲唱的歌谣、童谣一下子让我明白了那么多, 让我知道该做什么, 该向往什么, 让我——
  生: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
  开朗。
  师:(手指板书)这就是母亲给我的——
  生:月光启蒙。
  五、延伸“启蒙” 对接生活
  师:听着看着,你会不会也想到与母亲在一起的某个温馨快乐的场景呢?让我们的心再一次静下来,拿出笔来,写一写你回忆里的某个画面,如果能用上一段环境描写会更好。
  (生写,师巡视。)
  生:中秋节的那个晚上,我和妈妈走在洒满月光的小径上,妈妈为我唱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听着优美的旋律,望着天空中那轮玉盘似的月亮,不禁思绪飞扬。
  生:在老家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每晚,妈妈都会陪着我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乡下的夜静静的,能听到蛐蛐的欢叫,青蛙的鸣唱,不时能看到几只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妈妈唱的童谣总是随着微风吹进我的心里,令人心旷神怡。
  ……
  师:你们所描述的这些,就是《月光启蒙》给我们的启蒙。(指板书)在月光下,母亲的启蒙可不仅仅只有歌谣、童谣,还有故事、谜语,这些又能给作者带来怎样终生难忘的启蒙呢?咱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评析】
  在启蒙中豁然开朗
  《月光启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单这题目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意动神摇,语文之美就在这样的意境和文字中徐徐展开。行走其间,我们或聆听、或品鉴、或沉吟、或遥想。作者的情思、文字的温度、形象的风韵都在行走中一一相遇。在我们将孩童引入到这美妙的情境中时,巨大的“风险”也不约而至。这“风险”就在于,我们极有可能因为美好意境的迷醉而遮蔽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极有可能在形象与情绪的沉浸中忘乎所以,将“语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丢在一边。“风险”的另一种可能便是,因其唯美,便极易因为我们的一不小心,或是拙劣的解读使得原本美妙的整体变得支离破碎,原本和谐的生态变得面目可憎,使文本原有的风味变质了、原有的气象逼仄了、原有的神采夭折了。所幸的是,钱娟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出现这
  样的“风险”,她的成功规避,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把握,对人文与语用关系的恰当厘定和处理。我以为,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一、于寻常处下功夫
  现今课堂,真的愿意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寻常处下“笨”功夫的老师并不多,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老师们更钟情于文本空白点的开掘、人物形象的研读、外接文化的铺排。似乎这样的环节才足够震撼、足够有趣、足够精彩。却不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和字、词、句、段、篇有关的平实训练。钱老师的入课没有什么花哨的形式,只是在写课题时提醒学生容易写错的笔画,只是一组组地呈现本课生字词语,并根据本地人的语音缺陷有针对性地正音,只是就难以理解的“莲花落”等词语不厌其烦地引导,只是在写字教学中做细致入微的点拨。这些环节和过程不精彩,但必要;不热闹,但高效。指导读的都是真的难读的字,指导写的都是真的难写的字,指导理解的都是真的难以理解的词。如此真实而平静地在寻常处花气力,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理念和目标达成的信念。
  二、于纷繁处理脉络
  大道至简。教学的智慧就在于能否以约驭繁,以少胜多。这篇课文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篇散文。作者兴之所至,情之所止,无拘无束又自成建构,随心所欲却又斐然成章。这里面既有夏夜场院的渲染描摹,又有母亲形象的艺术表现;既有母亲唱的歌谣、童谣,又有母亲讲的谜语、故事;既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忆,又有对母亲启蒙“我”走向文学道路的深深思索。钱老师在这样庞杂的文本内容中,紧紧锁定“启蒙”一词,层层剥笋,一以贯之。从对“启蒙”字面义的理解,到通俗的理解,即从不明白到明白,再到结合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 最后梳理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和结构主线:“母亲不仅仅用歌谣启蒙了我,还用故事、童谣、谜语启蒙了我。”这样的主线在师生谈话中生长出来,水到渠成,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于关键处品真味
  语文课便要上出语文味来。凡味,不品则等同于无味。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文本阅读不仅品不出味,而且还会引发学生对文本之味的漠视和误判。品味之要,不在文本的每个细枝末节平均用力,而在寻找最“有味”的关键处,对话、勾连、沉潜、玩味。钱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定位恰当,“打击精准”,不仅品出了文字之味,还再现了形象,读活了文本。钱老师让学生自由地在歌谣与童谣中诵读品味,体会其风趣幽默、富有节奏的特点。接着,师生创造朗读的节奏玩味童谣。最后用本地的方言转化童谣。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在鲜活的情境中,在文本关键处多走几个来回。如此,语文味方能悄然弥散,学生方能在语言中迷醉并欣然吸纳。这样的环节接地气、有力道、见实效。理解“芳香的音韵”也是这一课的难点所在。钱老师以此为关键点,引导提炼出“动听”“甜美”“轻柔”这三个与音韵有关的要素。借助这些要素,学生渐次就能探寻到作者那份微妙的通感。“看看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此问一出,学生的思绪就自然地向着那个特定的场景延伸。“是啊,这是爱的味道。”教师的点拨将这一关键点的研读瞬间升华。音韵便是爱的音韵,芳香便是爱的芳香,真爱如歌,真爱最香!
  四、于启蒙处得启蒙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两种姿态,一种是入乎其中,另一种是出乎其外。我们既要同学生一起潜心会文,与作者、与人物同悲同喜,同甘共苦,感同身受,还要跳出文本,跳出当时的场景,将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将学生人格的引领和培育引入教学。语文教学又何尝只是文本本身的学习,它更是对学生未来人格与灵魂的启蒙。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得到母亲启蒙的历程和缘由后,让学生再次沉浸在歌谣与童谣中感受、思考,最后回想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启蒙的场景。如此,启蒙真实地落地,真切地映入童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珍视每一个与父母精神交汇的时光,会领会父母对于自己的良苦用心和悉心启蒙。
  钱老师的课给予我们的收益不仅在课堂之内,也在课堂之外。启蒙就是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它给予生命的是美好的回忆,是前行的力量,亦是人生的智慧。语文课堂的改造与优化又何尝不需要一份回忆、一股力量、一种智慧呢?我们的教学境界不断登堂入室、更上一层楼又何尝不是从新的“混沌”走向新的“豁然开朗”呢?如此,每一次教学的研磨与呈现便是自我的启蒙、超越和“豁然开朗”。而这,也许就是一个卓越的小语人最恒定的职业姿态。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新苑小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的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园师幼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救和防范能力,做到在火灾发生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消防逃生路線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泰和幼儿园开展了火警消防疏散演习。  摄影报道/ 杨 萍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意思是说:“眺望远方,重峦层林遮住视线,不禁愁肠百转,宛如眼前江流曲折。”我们的教改之路,亦如这“九曲江流”一样,不可能一马平川,一节节展示新课程理念的教改课,便令人“几多欢喜几多愁”。  这里说的“教改课”,是指有意识地去追求教改新理念的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老师们以高度的创新精神投身实践,涌现
一、美景导入,初解题意  师:同学们,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屏幕。(出示松山湖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草、灯笼。  师:美不美?  生:美。  师:猜一猜,老师拍的这些照片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写春天的古诗,请把小手伸出来,跟我一起写课题。  (生书空)  师:诗人是——  生:杨万里。  师:课题会读的请举手。  (一生举手读) 
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与程惠萍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两样东西在人生成长道路上所产生的力量。程老师一直行走在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路上,因为她心中永远充满着希望;她不断成长着,因为她不断在汲取接纳!  从初次相逢于广州到现在,与程老师的相识算算也有十几年了。十年磨一剑,十年时间,她在蜕变,她在成长。  初识程老师是在2002年,她作为全国第
写景类文章,也就是描写景物的文章,是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它们有的描摹山川名胜,有的讲述地域风情,有的描写自然风光……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丰富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他们的人格情操。可以说,在所有的文体中,写景类文章最能够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也最值得我们去精读品味。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所有文本划分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说明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说起海,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先不急,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海底风光图。  (师配乐播放海底世界的一组图片)  师:看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景色迷人。  生:风景如画。  生:景色奇异。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异的海底世界。请同学们读读课题。  (一生读课题,然后全班齐读课题。)  师:“底”是本课的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底,广字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此,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學以快闪的方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母亲表达真挚而美好的祝福。朝气蓬勃的学生们还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向祖国母亲“告白”:200名学生手持五星红旗,自发地齐聚绿茵足球场,组成了“中国地图”和“中国梦”的字样。  摄影报道 / 王海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读出教学价值点。诸多教学价值点,在带来教学丰富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的模糊性:哪些是这一课该教的,哪些是这一课不该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根据编者的编排意图、文本特点、课后习题,依次筛选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什么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呢?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认为,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一般会感到比较枯燥,认为文言文难学难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