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运动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来源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Fland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猛烈冲击的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危机的直接表现,也是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 “五四”运动的文化意蕴,是由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所决定的。19世纪初,西方文化开始渗入中国。最初,是输入数学、天文一类的自然科学知识,它们并不带有火药味儿,且由于它们是理智方面的东西,正好与重感性的中国文化构成互补。因此,尽管有些高傲的中国人鄙夷地称其为“奇技淫巧”,但由于这“奇技淫巧”确是先进、有用,故未造成文化冲突。如果中西文化的交流只限于自然科学知识,那么这两种文化或许就会相安无事的长期和平共处下去。然而,19世纪中叶以降,西方向中国输入的不再仅是《几何》、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is a cultural movement that profoundly reflects on and violently attack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emendous crisi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tens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determined by a series of major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modern China. Early 19th century, Western culture began to infiltrate into China. Initially, it was a natural science into 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 They did not have the smell of gunpowder. And because they are intellectual things,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the Chinese culture of perceptual importance. Therefore, although some arrogant Chinese despisely call them “miraculous tricks,” they did not create any cultural conflicts because they were indeed advanced and useful. If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limited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n the two cultures may live in peace for a long time in peace. However, the import from the West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o China was no longer just “geometry”
其他文献
《消费经济》编辑部发起《精神文化消费》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问题已经到非大声疾呼、认真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人所共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文体家”和“风俗画家”。其带着浪漫的情调在“湘西世界”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生活,以诗化的文体将湘西人编织在“梦幻
自孔子提出“郑声淫”以后,历代学者产生了对“郑声”内涵的争议。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和近代学者钱锺书对孔子“郑声淫”的见解大致能代表历来有关孔子“郑声”的两种看法:前者
鼎在中国文明史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器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首位礼器。 Ding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ys a very imp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当代“理论”区别于20世纪之前的“哲学”的关键就在于它不再自命不凡地声称有着包打天下的雄心与意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的“文艺学”学科传统中,尽管不存在“少数民族
二十世纪以来的词学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经过几代学人的开拓与探索,举凡文献整理、史料钩沉、词史建构、鉴赏与批评等诸多词学应有之义,皆有
<正> 在重庆解放40周年、建市60周年、定名800周年之际,周勇主编的11章40万字的学术著作《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作为国家“七五”期间重点课题——近代重庆城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从此,重庆有了第一部城市通史。重庆是座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确有很多东西可写。古代有以头谢楚保三城的巴蔓子,有坚守钓鱼城抗击蒙军、功高震主并因而服毒自杀的余阶和置蒙哥汗于死地的王坚。近代有写《革命军》、为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理论奠基的邹容,有为无
<正>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藏族文化研究论著的发表和典籍的出版,一直大规模地持续不衰。这就使“藏学”在它的故乡成为一门显学。如果拿目前的这种状况同三十年代国人开始用近代科学方法对藏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的成果相比较,则那时的成就犹如在学术领域中的几颗明亮而寥落的晨星,而今日这方面的成绩就好像冉冉上升的朝日。作为一名初学者,对于这样光辉灿烂的景象,只有欢喜赞叹,仔细想来,一门学问得以如此的发展,固然经过了三代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政治形势的要求和人民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则是起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