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已知信息的表现形式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语篇中,已知信息通常代表着作者的言语立场。讀者能否正确地理解已知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对语篇的有效解读。《钴鉧潭西小丘记》语篇中表示已知信息的词汇手段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下文复现上文所提现象、前文意义逻辑推导等。
  【关键词】文学语篇;已知信息;词汇手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33-02
  一、引言
  功能语法学家历来重视对信息的研究。Halliday发展了布拉格学派把信息分为两种范畴的观点,即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Wallace L.Chafe(1970)论述了新、旧信息在研究句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冯学芳(2008)强调了已知信息的重要性,语篇的构成是新信息不断转化为已知信息, 并又引出更新信息的动态过程。胡曙中(2012)认为每一个信息单位是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组成。已知信息就是受话者已经知道的信息,新信息就是受话者还不知道的信息。
  山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笔调清新隽永,寓意婉转,语言凝练,是散文中的传世佳作。论文依据史铁强(2016)对表示已知的词汇手段的分类,结合所选语篇已知信息的特点,介绍表达已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词汇手段。现将语篇置于此,方便查阅。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山)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鱼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1(人称代词,它的)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2(指示代词,那些)嵚然相累而下者(石,若牛马之饮于溪;其2(指示代词,那些)冲然角列而上者(石),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1(人称代词,它的)主,曰:“唐氏(主)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1(人称代词,它的)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1(人称代词,它的)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这个)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西山和丘),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这个)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这里)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四百),连岁不能售(货而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皆大喜,出自意外),是(这)其3(副词,难道)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这个)丘之遭(遭)也。(《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二、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文学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是表示已知信息最常用的手段。语篇的某个中心话题(现象/事件/人物等)一旦在上文中明确后,下文提及之处不必用相同的表述方式数次重复显得生硬,可以用相关的代词来指代。文章首段第三句引出中心话题“丘”,即钴鉧潭西边的小丘。“其1”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它的”,用来称代小丘这个已知信息,有效地避开了“丘”这个地名的重复使用。“其3”为副词,相当于“难道”,用于加强反诘语气(与已知信息无关,不做讨论)。
  指示代词有远指和近指之分,都有指代已知信息的功能。
  远指代词“其2”,相当于“那、那些”,指代上文提到过的小丘上的石头,是已知信息。那些高峻的相互堆叠向下的石头,好像牛马在小溪里饮水;那些上冲的像兽角排列向上的石头,好像马熊在山上攀登。
  近指代词有“兹”“是”,表示“这、这个、这里”等。“兹丘”指的就是这个小丘。“兹”指代上文所描写的中心景观钴鉧潭西边的小丘。对读者来说,这是已知信息。“今弃是州也”作者感叹小丘如今被遗弃在永州这里。此处不说“永州”,而说“是州”,也是上文的一个已知信息。《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已经交代过游览的地方在永州。“是其果有遭乎”作者在买下这个小丘之后,不禁责问:这难道果真是遇到吗?言下之意是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是”的信息量相当大,指代了前面所说的整个事件。“然”虽然也有近指代词的用法,但是文中几个“然”的用例都是助词,不做讨论。
  三、下文复现上文所提现象
  语篇中上文提到某一现象、事件、地点、人物等,下文又用相关词语来复现上文所提的内容,下文中的内容自然还是已知信息。可用原来的名词(或相关名词)进行复现,用原来的语句(或相关语句)进行复现。“山口”复现前一分句的“西山”。“梁”复现前句的“鱼梁”。“者”复现前句的“石”,意为“……的石头”,需要说明的是“者”为助词,但用于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之后,可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唐氏”复现前一分句的小丘的“主”人。“异地者二”复现文章开头提到的“西山”和钴鉧潭的小“丘”。第三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写于作者游览西山之后的第八天,游赏西山之后,作者不禁发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感慨,被西山的胜景所折服。严格来说“异地者二”复现的不仅是此篇文章的开头,更是第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提到的西山,这样的复现跨了一个语篇。“贾四百”的“四百”原词复现上文“止四百”中的“四百”。“连岁不能售”复现上文的“货而不售”。“独喜得之”复现上文的“皆大喜,出自意外”。“贺兹丘之遭”的“遭”复现前句的“是其果有遭乎”的“遭”。
  复现的形式有近程复现和远程复现。近程复现的上下文可以在同一个小句之内或相隔不远的小句之间。下一个分句复现上一个分句,后一个(或两、三个)小句复现上一个小句。远程复现的上下文往往跨度比较大,相隔多个完整句,或相隔一个或多个语段,甚至是语篇。复现的功能在于进一步强化已知信息的重要性,尤其是远程复现的部分往往是作者比较关注的焦点所在。   四、前文意义逻辑推导
  有时不是所有的已知信息都能依据在语篇中是否提及来确定。有些事物可能在前文中没有提及,但凭着人们的共有知识可以推导出新事物与上文的关系,因此这种类型的新事物不算作新知,而是可看作已知的一种。前文意义的逻辑推导可以在小句之内的分句与分句之间,小句与小句之间,语段、语篇之间。
  “唐氏之弃地”带有明显的隐喻。前文没有任何提及关于唐氏的信息,但是可以凭借着对柳宗元写作这篇散文的背景信息,了解到“唐氏”不是单纯地指某一姓唐的人家,而是指李唐宗室。作者经历永贞革新失败后,受牵连被贬永州,前途一片晦暗,如同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同出一辙。因此“唐氏之弃地”在此仍是已知信息,可以为读者根据共有的背景知识推导出来。《始得西山宴游记》首句已交代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个时期的柳宗元远离了唐王朝的政治权利中心,孤独无助,惶恐不安。
  柳宗元欣赏了小丘的奇特精巧之后,打听小丘的主人和价格。读者可以从中推导作者打听的目的极有可能是想买小丘,下文“余怜而售之”,作者把小丘买了下来,印证了推导的合理性,所以“余怜而售之”是已知信息。买下小丘自然少不了要裝扮一番,铲除杂草,砍去不好的树木,点一把火烧掉。读者能够推导烧除之后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景象,这景象肯定比先前好很多,果然下文“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可以被大致推导出来,是已知信息。
  末段作者发出遗憾的叹息,认为凭借小丘优美的风景,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赏之人一定会争相购买,每日增加几千文钱也买不到。事实上小丘不可能被放到繁华的京都附近,但读者能够作者的话语中推导出其目的是称赞小丘有着不同寻常的美景却在永州受到冷落。下文“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刚好印证了读者的推导是正确的,因此能够依据前文意义推导出来的信息还是已知信息。但是小丘终究还是幸运的,得到柳宗元和友人的喜爱和欣赏,有了新的主人,“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作者明写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作者自身的遭遇。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小丘遇上了新主人而贺喜。相形之下,满含悲怆地叩问自己的命运在何方,会像小丘一样再遇明主,再为国为朝廷效力吗?“贺”转忧为喜,喜衬深悲。读者对作者的心境感同身受,共有知识的推导和情感的共鸣,丝毫不影响对“贺兹丘之遭”深层含义的理解,所以这仍是已知信息。
  综上,这篇散文的已知信息内容丰富,有语篇中前文已经出现过的信息、上下文语境中提示的信息、读者与作者所共知的背景信息、读者可以推导的信息等,这也客观地决定了已知信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讨论了这篇散文的几种主要表达已知信息的词汇手段,但手段远不局限于此。读者只有宏观地对已知信息有了充分的认知之后,才能微观地去接收作者所要传达的每一个新信息,从而正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204.
  [2]Wallace L.Chafe.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15.
  [3]冯学芳.微观语篇信息推进中的词汇语义手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104.
  [4]胡曙中.语篇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94.
  [5]史铁强.语篇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6]曾林.古代汉语字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杨锦,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马华新生代作家黎紫书创作对人性和社會思考细致,作品着重思考、重读马共历史、揣摩当代社会人世的心理、尝试解读宗教神学。同时,她在小说创作中以敏锐的笔触立足于女性世界,创作的主题和叙述的故事也主要表现了明显或隐晦的女性立场或女性意识,具体体现在黎紫书小说中对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创造、女性意识的构建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上。  【关键词】黎紫书;女性意识;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巴托克的音乐思维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加深齐鲁民间音乐与巴托克的共融性研究,特别是在五声性音乐元素方面,从而开垦民间多声领域的处女地,在齐鲁民间音乐建设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挖掘其内在规律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从而在齐鲁音乐创作、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中开创更加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优秀的齐鲁民间音乐走出山东,走向世界。  【关键词】巴托克;齐鲁民间音乐
期刊
【摘要】 不同语言表现致使结构的手段不尽相同。但因人类语言的发展具有普遍共性,纷繁复杂的语言在语言类型学领域中被总结出了相应的共性规律。本文通过对汉语、维吾尔语、英语双重致使结构的举例和分析,阐释共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最终达到为语言学习及翻译活动提供帮助的目的。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双重致使;共性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也是促进全民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一定要大力地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明白,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去发挥出它的文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公共图书馆为基本论点,探究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文坛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包含着非常强烈的悲剧意识,尤其是在爱情与婚姻的创作方面蕴含了极强的悲观色彩。本文主要针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针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体现进行探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21-02  张爱玲的小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对《红楼梦》中所涉及的艺术元素进行研究,从而创作出以《红楼梦》为主题的系列艺术作品。充分发挥《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艺术创作梳理出独特的工艺价值和艺术特色。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红楼梦》主题系列艺术创作的现状和发展,将其中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艺术特色与现代流行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比较大,特别是20世纪从“五四”到“文革”阶段,中国文学在借鉴俄罗斯文学创作理念的基础上,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发展现象。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的影响可谓无可替代,不仅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还对中国读者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刘鹗《老残游记》被鲁迅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行侠仗义的主人公老残为中心,描述了老残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小说反思了儒家传统文化,提出了在当时尖锐的社会问题。本文将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与《老残游记》文本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作品的表层主题与深层内涵,希望推动符号矩阵理论应用的发展,也旨推动儒家文化的反思与发展,并为其他相关文本的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关键词】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老残
期刊
【摘要】 在博物馆藏品陈列展示中,文化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展示不单单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呈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并且也拥有着超高的艺术魅力,将深层、隐性的文化通过藏品外显出来,借助一系列的艺术手段对文化历史予以大力发扬和传播,且更加凸显藏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博物馆
期刊
【摘要】随着媒介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曾经的巅峰艺术形式——话剧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当然,如今仍有一些优秀的话剧,通过演员过硬的演技、精心编排的剧本以及充满创新的表演形式,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精神与品味。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话剧与电影该如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些是本文想要研究和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电影;话剧;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