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题名《将仲子》的诗。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墙的功能,大致有三:第一,抵挡的作用,使那个执着的求爱者,难以长驱直入;第二,保护的作用,那位女子和那些种植物,身处墙内,便有了相对的安全;第三,遮掩的作用,至于她的父母兄长,究竟是认可他俩结合呢,还是坚决要拆散,墙外的那个邻家二哥,是休想了解到女方家庭的态度的。
  据清人凤韶《凤氏经说·墉墙》:“古者屋下柱间墙曰墉,屋外四周墙曰垣,垣即所谓宫墙也。垣、墉皆得称墙,而墉不得称垣。”无论为墉,为垣,为墙,只要是能使空间一分为二的措施,都意味着内外的区隔,人我的轸域。实体的墙,如此;虚拟的“墙”,也如此。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作“Great Wall”,直译过来,就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住了中国人建筑学的要义。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的帝王,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
  中国人的筑墙,防卫外来者的同时,很大程度也是将自己紧闭住了。所以,四合院的要义,必垒四堵墙。这墙,就是居住者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王公貴族的府邸,高官显宦的豪宅,是用围墙围起的大型四合院;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是用城墙、护城河围起的巨无霸四合院。老北京城,一个由无数四合院组成的城市,也是一个无数堵墙林立在你眼前的城市。北京城里,那磨砖对缝、敦实厚密的四合院,为什么所有的外墙窗户,既高且小?为什么所有的对外门户,虽设常关?
  由此可知,中国人造墙的目的,在于“隔”,物质的墙,起到分隔、间隔、区隔的作用;精神的墙,产生隔离、隔膜、隔阂的影响。如此,四合院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了。第一,重门叠户,莫测高深;第二,内敛外藏,自我封闭;第三,狭隘局促,关门独大;第四,壁垒心态,害怕开放。
  明清两代,之所以闭关锁国,自我隔绝于世界文明,畏之避之于时代潮流,之所以愚昧保守,以老大自居,落后挨打于帝国列强,与紫禁城里的最高统治者,跳不出“四合院”那四堵墙的束缚拘囿,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更何况,紫禁城的墙,更高,更厚,更坚固,更严密呢!
  然而对长期生活在四合院的老百姓来说,这四堵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墙,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的墙。走出有形的墙,也许不难做到,要想走出精神的墙,却非一件易事。蛹在茧里,自我束缚,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僵蚕,成为蛹干,只有破茧而出,才能成蝶升华,开创新天新地。
  美文点读
  李国文先生的散文,厚重,大气,渊博,每每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墙》即具有这样的特点。文章由《诗经》中的一首妙趣横生的《将仲子》导入,介绍了墙的起源、作用及其分类。而后从小“墙”写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大“墙”;由“墙”的物质上的功用,写到了“墙”在精神上的作用以及副作用,层层拓展,步步深入,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选材上,作者特别选取了北京城里的代表建筑——被重门叠墙所包裹的四合院,作为描写和剖析的重点,将这一建筑的特点和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活而养成的人物性格剖析得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
其他文献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初中时背诵的《木兰辞》依稀在耳畔回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让多少女性为自己重新定位,宣示自己的权利。本以为浩浩荡荡的起义活动会有助于提高女性地位,反观当下,“男女平等”仍败在了“女子不如男”的古训之下。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为男生新增了几条条例——“让女生走马路内侧”“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等。我不知该大學是以何种心态列下这几条行为规范的,难道只为了多产生几个“国民暖男”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新增加的《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引发网友热议,其中“让女生走在马路内侧”“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走路避开女生背包的一侧”,格外受关注。有人直呼做到那样就是暖男了,也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涉嫌歧视女性……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期刊
恍惚之间,我看见一个女子正推开沉重的朱红色大门,向远处奔去。  她,是李清照。  作为大户人家的小姐,她身份高贵,本应羞坐于深闺之中。然而,李清照却一刻也待不住,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写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她有时只穿一件薄衫,头发也不好好整理,只插一根金钗,就站在秋千上荡起来,荡得汗水湿透了罗衣才回去。有时嫌房里太闷,她就冲出家门,带上仆人,租一条小船,带一壶小酒,在湖面上一边赏景
期刊
心 态  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  喜对天下,处处可喜;悲对天下,无事不悲;善对天下,多有善意;仇对天下,四面皆仇。笑对天下,这事到头来都成了“乐儿”啦。  耐心高于智慧,耐心重于道德,耐心战胜了而且必将继续战胜任何对手。  一个人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理想来超越自己的成熟和经验,又总能够用自己的成熟和经验来校正和丰富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
期刊
【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不仅要表达得巧妙,而且要能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情,所以要以事实为依据,精心剪裁。设置悬念要有“悬”有“释”,且适度、自然。  2.运用抑扬技法构思时,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偏重后者。拿欲扬先抑来说,抑起的是衬垫作用,扬才是重点。对二者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3.使用误会铺陈时,文章描述的事件必须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设置的误会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
期刊
“滴答、滴答……”墙上的时钟发出规律的响声,我伏在书桌上,余光瞧见母亲倚着门,专注地看着我,不知已经看了多久。  “时间不早了,怎么还没睡?”她的声音总是很轻。  心里莫名一股烦躁,只想打发她快点离开,“行了行了,我再看会儿书,你先去睡吧!”  母亲没说话,又在门边站了会儿,才转身离去。  不知道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多久。母亲与我之间,似乎总隔着一道沉默的墙。透明但不透风,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一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
期刊
身处复杂的环境,我们难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难以从命运之神的手里挣脱,难以从现实中有耕必收,更加难以坚守本心。年龄渐增,学识渐长,可我们却丢掉了单纯,丢掉了纯粹的初心,丢掉了最真实的自己。  人人都有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有无忧无虑的時光。那时候,我们很单纯,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淅淅沥沥甚或暴风骤雨,我们眼中的天永远透蓝,蓝得引人遐想,蓝到万里无边。那时候,我们很贪玩,春天站在榆树下跟麻雀说话,夏天预备吹
期刊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