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城市买一本书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到一段文字,突然就被打动了,心里暖暖的。
  文字说是全国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马慧娟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买一本书,郑重地写下日期和地点。然后在隐秘的空间写下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字,行人、街景、公交车、远处的灯火、高楼林中悬挂的月亮,以及认识的新老朋友。
  在《城市夜行》一文中,作家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要在北京天黑之后一个人出去。地图显示,皮村在两个小时车程之外,就无所顾忌地出去了,然后就坐错了车,手机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电。没有放弃,趁手机有电,给公交卡充了钱,努力记住路线,尽量节省用电,随着人流继续出发了。
  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一路颠簸,到了皮村西口,没到站台,车被车流堵了下来,司机招呼让下车。顺着人流又向前走了一百米左右,就看到了一个高高的楼牌,上面写着——皮村。没有想象的繁华。搜了一下,离村委会还有一公里,没有路灯,连个商铺都没有。可来都来了,只好硬着头皮穿过无人区,最后干脆跑了起来,但又怕招来一只狗,心情那叫一個纠结。但奔着光明而去,总是没错的。
  昏暗的灯光,寒冷的夜,一群人在皮村没有暖气的一间屋子里谈论着文学。不得不承认,这种魅力是其他东西给不了的,所以,冷也不怕,远也不怕,就来了。
  不难看出,作家的夜行,不是没有目的,而是为了文学。只有热爱文学、看重文学的人,才会如此看重书和文字。也才会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都会千方百计地买一本书留着。现在,这样爱书、买书、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更何况每到一个城市,还要不嫌其沉重地买一本书带着,这一定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值得深交的人。
  其实,我也有着同样的爱好,每到一个城市,总是想千方百计地买一本与这个城市有关的书,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这座城市。因为我到过的城市,往往都是一面之缘,或者路过住一晚,或者最多停留一到两天,不可能有长时间的停留,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停留。因此,对一个城市的了解总是浮浅的,表面的,片面的,要想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唯有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书,才能比较全面地讲述有关这个城市的一切。让你即便是离开了之后,也可以继续了解这座城市,用阅读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缺憾。
  同时,到一个城市之后,通过参观、接触,或者一些社交活动,总会对一个城市有所感悟,哪怕是随意看到的,或者别人讲解听到的,都会在某一刻,或者某种程度上触动一个人内心的某根隐秘神经,让你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而要把这些想法和感悟写出来,变成文字,自然离不开与这座城市有关的背景、环境、人文和历史。而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一切不可能都留存在你的记忆里,当写作需要某方面的内容或者延伸到某些内容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找,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从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书里去找。
  在陌生的城市买一本书,对这个城市将不再陌生。因为一本书里有这座城市的温度和记录,而这座城市也一定会因为这本书的存在而更精彩、更丰满。也许,作家马慧娟买的书和我买的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本书一定留存着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信息,或者记忆。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喜欢读纸质书的本来就不多,许多人根本就不会选择买一本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外出的过程中,买一本书带着,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让沉重的行李增加不少分量。
  有人坚持这么做,努力这么做,就更显得难能和可贵,也更值得尊敬和推崇。
  (编辑
其他文献
1985年,曾在北京的一个拉链厂当临时工的冯远征,被人艺学员班录取,他的班主任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林连昆老师,当时老师经常要求同学们做观察生活的练习。一次,冯远征和一名同学前一天没出去观察,半夜两人睡不着觉,商量第二天的观察生活课怎么演,没有想出好办法,最后兩人达成一致,只好现编了。观察课上,俩人编了一段小品,自我感觉良好,在同学和老师的笑声中结束了表演。老师总结说挺好的,冯远征和那位同学也挺高兴,
在我儿时的乡村,人们都不太喜欢夏天。酷暑难当,何况还要头顶烈日,去田间地头忙农活,汗流不止,却又无处可逃,尤其是抢收抢种。因此,乡人们都称夏天为“苦夏”。  但孩子们对夏天却是满怀期待的,一则,放暑假了,不用再去上学;二则,只有夏天,才能吃到冰棒。  白晶晶、透心凉的冰棒,是夏天的绝配,越是炎热,冰棒越是诱人!但想要美美吃上一支,也绝非易事。那时的乡下,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一律没有。  想吃冰棒,
必须理解生活中的一种情形:特别希望人生中最浓烈的时刻到来,又十分害怕它的到来。  因为,拥有意味着失落,抵达意味着结束。也就是说,什么都来了,什么也就都没了。  这看起来是个悖论,却客观存在。这样巨大的失落感,只有真正成功过的人才会有。夏虫不可语于冰,青蛙不可语于海,就是说有些东西,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懂的。  或者,人一旦到了某个高处,将注定是孤独的。这时候,他对低处所有的回望和眷恋,都会被
2008年暑假,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市(1993年由长葛县改设)。怀着对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走访了儿时的伙伴、长葛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魏占军。魏主任赠给我一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编簸的《长葛县志》。这部县志中,收录了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带领中央工作组来长葛纠正浮夸风、共产风的一些珍贵资料。其中,有习仲勋写给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两份调查报告,有习仲勋当年在长葛县委扩大
奥利弗·B·亚当斯原来只是新英格兰一家小杂货店的伙计,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这一切,缘于亚当斯给过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亚当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父亲意外因病去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亚当斯辍学后开始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不过,在那里只干了3年的时间,老板斯诺便将杂货店转卖了出去,亚当斯随即也跟着失业。  走投无路之际,亚当斯揣着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去了纽
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搬新家了,并告诉我新家的地址。  听了老同学的话,我大吃一惊,忙问道,你怎么又换了一套新房?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已是你最近几年来换的第三套房子了!  老同学回答道,没办法啊,现在房子更新太快了,这边买了住了没几年,那边又盖了更新颖、更美观的住房了。这次自己想一步到位,共贷款加借债有100多万元,并卖了自己原有的一套住房,一下子买了这套300多平方米还带有自家小车
16岁,父亲拜师学艺,跟一位有名的泥瓦匠,学习造房子。起初,他只能给师傅打下手:拌拌水泥浆,递递砖头。如此三年,师傅才肯将瓦刀下的功夫,倾囊相传。垒筑地基,砌砖抹墙,铺贴盖瓦,父亲渐渐样样精熟,出了师,独当一面。  请父亲造房盖屋的,大都是附近乡邻,他们对房屋的要求不高,只要结实耐住便可。可父亲却未因此懈怠,他说,拿起瓦刀就要砌好墙,父亲不断自我加压,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细小之处,也用心至极。很快,
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是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烽火硝烟,世事更迭,然而青史上却殷殷记载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忠勇将士陈伯钧之间存续多年且鲜为人知的深厚友情。  枪下留人生死情  1928年春,陈伯钧在红四军教导队任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一次战斗中,陈伯钧缴获了一支手枪,因枪有锈斑拉不动枪栓,教导队长吕赤开玩笑说:“什么破枪,‘半斤铁’,扔了算
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幅常年展出的画作,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  那幅画展现的是一个近景:一位赶路的人,以肘枕额俯身在一棵树上,他把包袱丢在脚旁,做出一副忧思状。树干只画到了一人高处,即使如此,参观者仍然能够联想到,这是一棵参天大树。画面中没有道路,但谁都能看得出,这人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这幅画被作者题名为“任重道远”,我三次去博物馆游览,每次都会在它面前驻足呆看。  也许是受到这幅画作的激励,几年后
春色撩人,真的很难说。似乎,也明白,也朦胧。  如果你把“色”仅仅看成“景”,春天的景象就摆在那儿,自然是很明白了;然而,那“色”,难道只就是“景”吗?就没有人的感受吗?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人的感受,就复杂了,就模糊了,就朦胧了。不过,美的意蕴,也就更丰富了。  最喜欢那个“撩”字,像有人用一根细物,轻轻地扫着你的脚心,痒痒的,难以自禁;像一位美女,柔婉的秋波一送,讓人温情地享受着,不可遏止。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