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每况愈下,学生们原本喜欢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也往往因内容单一、过于注重操作的程式化而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厌学从而弃学正日益成为教师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人是一名钳工实习指导教师,面对这个头疼问题我试着在钳工实训中做了一些改进,其核心是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肢体思维优势,通过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操作的肢体感觉中体会事物的差异,进而激发出思索、探求差异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出差异的原因及道理,初步掌握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改进的过程与结果说明我们的中职学生是想学、愿学且能学的。
[关键词]肢体思维 教学模式 实训案例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52-01
一、 关于肢体思维
众所周知,钳工操作中的“手感”是相当重要的,凭手感可知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可知工件的钳工工艺性、可知一次操作后加工余量的多少、可知配合件配合的性质及误差等等,“手感”是一名优秀钳工的首要条件。出色的手感不仅是一种肢体感觉,也是一种智能类型, 多元智能理论称之为肢体运作智能。我们的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而厌学,这些年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从反面说明了我们建立在传统的、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念不适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质,不适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对用语言阐述的逻辑过程反应迟钝甚至厌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透过肢体感觉来思考的。在他们的智能组合中,肢体运作智能占主导地位。本文把具有这种智能特质的思维模式称作肢体思维。肢体思维并非不用脑,仅指脑的思维源于且成长于肢体感受而不是语言和逻辑感觉。
二、建立在肢体思维模式上的钳工实训案例
案例1:在“划线”实训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低碳钢三种不同硬度的钢板上实施,在完成划线操作规范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划线过程中手的不同感觉,部分学生马上就会问个究竟,个别学生会给出或多或少、或对或误的解释。此时的教师须敏锐观察,及时综合出学生思维的脉络,并给予进一步的激励与引导。如可以让学生用一个钢块的尖角在另外两个钢块上划线,体味手感、观察结果,然后调换钢块再试;可以让学生观看对应钢块膜片的金相显微照片或直接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起来是钢的划规能在其他钢块上划线;最终达到学生掌握以下知识:A.金属材料硬度的概念;(可以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而不强求学术化的科学定义。)B.不同的钢块因内部组织形态不同从而导致硬度不同;C.钢的含碳量对硬度的影响;高、中、低碳钢的力学性能;D.钢的牌号;E.合金钢。对硬度的认知可以贯穿于整个钳工实训中;若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可在砂轮机上演示不同材料的打磨火花图。
案例2:在“鸭嘴锤制作”实训中,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钢20、钢40、钢60为坯材加工成小锤。加工难度的不同肯定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不论学生高兴与否,教师均要坚持按图纸严格要求,并在冷加工结束后组织学生通过不同材料的锤头锤击硬物的效果领悟材料的工艺性能、产品的使用性能、两者的矛盾;在接下来的热处理加工中,教师可根据实训的设备条件安排若干热处理工艺,每一工艺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感受鸭嘴锤硬度的改变。项目结束时学生基本掌握了:A.材料的冷加工工艺性;B.热处理工艺及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性;C.产品的经济性及使用性能;D.高、中、低碳钢及常见合金钢的使用范围。
案例3:在凹凸组合体实训中,先给出仅有尺寸公差与接缝要求的图纸,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套。其结果必然是合格产品也不能保证调面后的合格对接,各套件的单件调换更是不可能实现。由此引导学生领悟零件的互换性概念、互换要求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及行位误差的技术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给出有完整技术要求的图纸,两组分别制作凹件与凸件,分别检测出合格产品。检测过程中学生就能领悟平面度、平行度的技术内涵,并掌握检测方法与要领;最后从两组的合格产品中任选一件配对,结果均能实现对接要求。
三、肢体思维教学模式的讨论
1.上述案例曾在多个机类班级实施过,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较强的领悟、理解能力,这充分说明从整体上看,我们学生的智能强项就在肢体运作。认不清这一点,教师乃至学校的一切努力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就像他们初中所领受的教育那样。
2.以肢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关键在于肢体运作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师对以下几点应有清晰的认识:A.试图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某个知识点,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以往教学思维惯性所至,总以为道理简单可以讲述清楚。且讲述的方法最容易实现,因此这也是教师教学惰性的表现;B.认知新事物时,肢体思维的大体过程是:肢体运作——肢体感觉(如手感)——反复运作——领悟——继续运作——认知成型。过程中,肢体运作既是思维的源,也是思维层次上升的本。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慎重挑选运作的项目,使之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形成与进步;C.教师不讲解教学并非放任,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的肢体运作,除及时指出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予示范外,还需敏锐地察觉学生思维的层次,适时地给出激励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的总结发言在学生感悟知识之后,切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解释、给出结论。
3.以肢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应不止在钳工实训中进行,(因职责范围所限,本人的实验只能在实训课中实施。)它理应成为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至少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推行此模式。要重设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利器。
4.案例中仍有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提不起兴趣。本人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以后会从事这一职业,认为真正要用时再学也不迟。“要用时再学也不迟”是否是肢体运作智能型学生的“通病”?肢体运作是现实的,他不可能“至远”。如果真是这样,那整个中职教育的体制就必须改,它不应在职前,至少应安排在入职的前两年,像德国的“二元职业教育”那样。当然,这不是本人考虑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钳 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关键词]肢体思维 教学模式 实训案例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52-01
一、 关于肢体思维
众所周知,钳工操作中的“手感”是相当重要的,凭手感可知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可知工件的钳工工艺性、可知一次操作后加工余量的多少、可知配合件配合的性质及误差等等,“手感”是一名优秀钳工的首要条件。出色的手感不仅是一种肢体感觉,也是一种智能类型, 多元智能理论称之为肢体运作智能。我们的学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而厌学,这些年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从反面说明了我们建立在传统的、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理念不适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质,不适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对用语言阐述的逻辑过程反应迟钝甚至厌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透过肢体感觉来思考的。在他们的智能组合中,肢体运作智能占主导地位。本文把具有这种智能特质的思维模式称作肢体思维。肢体思维并非不用脑,仅指脑的思维源于且成长于肢体感受而不是语言和逻辑感觉。
二、建立在肢体思维模式上的钳工实训案例
案例1:在“划线”实训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低碳钢三种不同硬度的钢板上实施,在完成划线操作规范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划线过程中手的不同感觉,部分学生马上就会问个究竟,个别学生会给出或多或少、或对或误的解释。此时的教师须敏锐观察,及时综合出学生思维的脉络,并给予进一步的激励与引导。如可以让学生用一个钢块的尖角在另外两个钢块上划线,体味手感、观察结果,然后调换钢块再试;可以让学生观看对应钢块膜片的金相显微照片或直接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起来是钢的划规能在其他钢块上划线;最终达到学生掌握以下知识:A.金属材料硬度的概念;(可以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而不强求学术化的科学定义。)B.不同的钢块因内部组织形态不同从而导致硬度不同;C.钢的含碳量对硬度的影响;高、中、低碳钢的力学性能;D.钢的牌号;E.合金钢。对硬度的认知可以贯穿于整个钳工实训中;若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可在砂轮机上演示不同材料的打磨火花图。
案例2:在“鸭嘴锤制作”实训中,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钢20、钢40、钢60为坯材加工成小锤。加工难度的不同肯定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不论学生高兴与否,教师均要坚持按图纸严格要求,并在冷加工结束后组织学生通过不同材料的锤头锤击硬物的效果领悟材料的工艺性能、产品的使用性能、两者的矛盾;在接下来的热处理加工中,教师可根据实训的设备条件安排若干热处理工艺,每一工艺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感受鸭嘴锤硬度的改变。项目结束时学生基本掌握了:A.材料的冷加工工艺性;B.热处理工艺及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性;C.产品的经济性及使用性能;D.高、中、低碳钢及常见合金钢的使用范围。
案例3:在凹凸组合体实训中,先给出仅有尺寸公差与接缝要求的图纸,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套。其结果必然是合格产品也不能保证调面后的合格对接,各套件的单件调换更是不可能实现。由此引导学生领悟零件的互换性概念、互换要求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及行位误差的技术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给出有完整技术要求的图纸,两组分别制作凹件与凸件,分别检测出合格产品。检测过程中学生就能领悟平面度、平行度的技术内涵,并掌握检测方法与要领;最后从两组的合格产品中任选一件配对,结果均能实现对接要求。
三、肢体思维教学模式的讨论
1.上述案例曾在多个机类班级实施过,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较强的领悟、理解能力,这充分说明从整体上看,我们学生的智能强项就在肢体运作。认不清这一点,教师乃至学校的一切努力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就像他们初中所领受的教育那样。
2.以肢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关键在于肢体运作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师对以下几点应有清晰的认识:A.试图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某个知识点,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以往教学思维惯性所至,总以为道理简单可以讲述清楚。且讲述的方法最容易实现,因此这也是教师教学惰性的表现;B.认知新事物时,肢体思维的大体过程是:肢体运作——肢体感觉(如手感)——反复运作——领悟——继续运作——认知成型。过程中,肢体运作既是思维的源,也是思维层次上升的本。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慎重挑选运作的项目,使之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形成与进步;C.教师不讲解教学并非放任,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的肢体运作,除及时指出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予示范外,还需敏锐地察觉学生思维的层次,适时地给出激励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的总结发言在学生感悟知识之后,切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解释、给出结论。
3.以肢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应不止在钳工实训中进行,(因职责范围所限,本人的实验只能在实训课中实施。)它理应成为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至少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推行此模式。要重设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利器。
4.案例中仍有少数学生积极性不高,提不起兴趣。本人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以后会从事这一职业,认为真正要用时再学也不迟。“要用时再学也不迟”是否是肢体运作智能型学生的“通病”?肢体运作是现实的,他不可能“至远”。如果真是这样,那整个中职教育的体制就必须改,它不应在职前,至少应安排在入职的前两年,像德国的“二元职业教育”那样。当然,这不是本人考虑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钳 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