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狭长海岸线的挪威,诞生了一群天生的航海家,罗弗敦群岛便是古代维京人的家园之一。已发掘的历史古迹表明,早在2000年以前,这里便已经有人居住。当Stian告诉我附近有座维京博物馆,而且是一座考古遗址时,我马上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冒着大雪,我们来到位于Borg的这座Lofotr Viking Museum,北极圈里唯一一座关于维京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1983年,考古学家在原址上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维京时代的长屋(Chieftain House),可惜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这座船形木屋是复制品,长83米,在原址附近重建,内部真实还原了维京时代的生活风貌。
由于提前打了招呼,原本这个季节不是每天都开放的博物馆,今天特地为我一个人开馆,包场待遇,一定要好好参观下。工作人员一身维京人的装束,看起来比较内向,但讲起维京历史和文化来滔滔不绝。
“酋长大厅”里,我见到维京时代的各种生活用品,男人负责耕作,学习战斗技巧和航海术,制造工具和武器;女人则在家里纺线织布,她们把羊毛、亚麻纺成线,再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的颜色。维京人日常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维京人的生活很简单,娱乐有限,喜欢饮酒。在这里可以喝到传统的维京蜂蜜酒,酒精、蜂蜜和香料制成的蜂蜜酒甜甜的,很好喝。我对维京人使用的酒杯最感兴趣,漏斗形状,无法放平,只能拿着,于是必须一饮而尽。参观完博物馆,我特地在附属的工艺品店里挑选了两只酒杯带回国。
维京人是挪威、冰岛、瑞典和丹麦人共同的祖先,在北欧的语言中,维京Viking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那些生活于公元800年至1066年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当时欧洲人更多将之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他们则自称“维京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然而当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时,却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到了20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其意义扩展为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
面前的头盔、甲衣还有武器,都是维京海盗的“标配”,让我联想到狂暴的武士、独眼船长以及以骷髅为酒器豪饮的人们。维京人能够称霸一方,除了骁勇善战,还与精湛的造船工艺及强大的制海权息息相关。他们建造的海盗船船体狭长坚固,船首高高翘起,航行方便快速。
数百年来,维京人扮演的海盗角色并不光彩,他们对征服地掠夺杀戮,残暴行为几乎殃及所有欧洲沿海地区。然而,海盗的形象也有铁骨铮铮的一面—维京人这种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动,必须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在取得胜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维京人这个词从中世纪强烈的贬义,到了今天,又有了从严寒冰冷中而来的勇气的含义。今天的北欧人骨子里依然有一种骄傲,在他们看来,海盗祖先侵略、杀戮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勇敢、无畏和豪爽的冒险精神却流传下来,值得后代崇拜。这个犹如情景剧场的维京博物馆,让原本遥远陌生的古代维京文化变得清晰、可触摸,神勇、无畏、热爱挑战和与自然共融共生,也许用“传奇”二字描述那个时代再恰当不过了。
荒野追极光
“小时候不听话,妈妈就会吓唬我说,极光会带走小孩儿,那时对极光充满了恐惧。”极光向导Petter告诉我。我问Stian是否记得第一次看到极光的情景,他说大概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感觉非常神奇。对于当地人,极光司空见惯,即使作为摄影师的Stian,也不是每次都有拍摄的冲动。比起我们这些为了看一眼极光,万里迢迢过来的外国人,他们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由于领土三分之一在北极圈里,在挪威观赏北极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我们这里有个‘Aurora Park’(极光公园)。”从2016年冬季开始,Petter将正式成为专业的极光向导,带领摄影爱好者在罗弗敦群岛追拍极光。他提到的“极光公园”在距离斯沃尔韦尔大约30公里的小镇Gims?ya,因为周边人造光源少,景物典型且变化多,是拍摄极光的理想之地。
晚上9点左右,我和Petter动身出发,除了天气预报,经验也非常重要。今晚天气不错,眼看天边若隐若现淡淡的绿色,极光已经开始准备“登场”了。Petter首先带我来到海边一处废弃的渔民小木屋前,不错,正是我要找的前景。我支好三脚架,拍摄了十几分钟,那晚的极光强度比较弱,KP2-3之间(极光指数kp分为十级:0-9,9 最强,范围也最大)。
第二天晚上,极光出现得更早,不到8点便悄然而至。我幸运地看到一道绚烂的绿光从海对面的雪山后面抽出,撒向天空,轨迹非常漂亮,鳕鱼架、木屋、鱼加工厂,没有比这些更棒的前景了。
看来今晚的极光状态不错,我和Petter商量了一下,决定去P?bel涂鸦的那间废屋。四周漆黑一片,借着头灯的光,我扛着三脚架费劲地踩着深至膝盖的积雪走到房子前。白天看起来诡异的图案,夜晚愈发阴森。连续拍摄了几张,镜头下出现了仿佛不属于这个星球的景致,天空一片莹绿,墙上注视着蝴蝶的潜水员好像外星来客,好美,让我顿时忘记了恐惧和寒冷。
那晚的极光强度在KP3-4之间,持续时间长,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移步换景,海边、溪流、雪山,极光挑战的不仅仅是摄影师的技术,更是头脑。
拍够了,手指从快门上放下,我站起来,仰望天空,炫舞的极光女神,绿色中偶尔还夹杂着淡淡的粉红,轻盈地飘荡在天幕中。想起当地关于极光的各种传说—一座通往天堂的桥,引导逝者的魂灵,一扇时空之门……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种光芒比极光更有神秘、更魅惑。在漫长的旅途中,总会有这么一束光,让我们肃然起敬。
冒着大雪,我们来到位于Borg的这座Lofotr Viking Museum,北极圈里唯一一座关于维京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1983年,考古学家在原址上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维京时代的长屋(Chieftain House),可惜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这座船形木屋是复制品,长83米,在原址附近重建,内部真实还原了维京时代的生活风貌。
由于提前打了招呼,原本这个季节不是每天都开放的博物馆,今天特地为我一个人开馆,包场待遇,一定要好好参观下。工作人员一身维京人的装束,看起来比较内向,但讲起维京历史和文化来滔滔不绝。
“酋长大厅”里,我见到维京时代的各种生活用品,男人负责耕作,学习战斗技巧和航海术,制造工具和武器;女人则在家里纺线织布,她们把羊毛、亚麻纺成线,再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的颜色。维京人日常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维京人的生活很简单,娱乐有限,喜欢饮酒。在这里可以喝到传统的维京蜂蜜酒,酒精、蜂蜜和香料制成的蜂蜜酒甜甜的,很好喝。我对维京人使用的酒杯最感兴趣,漏斗形状,无法放平,只能拿着,于是必须一饮而尽。参观完博物馆,我特地在附属的工艺品店里挑选了两只酒杯带回国。
维京人是挪威、冰岛、瑞典和丹麦人共同的祖先,在北欧的语言中,维京Viking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那些生活于公元800年至1066年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当时欧洲人更多将之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他们则自称“维京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然而当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时,却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到了20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其意义扩展为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
面前的头盔、甲衣还有武器,都是维京海盗的“标配”,让我联想到狂暴的武士、独眼船长以及以骷髅为酒器豪饮的人们。维京人能够称霸一方,除了骁勇善战,还与精湛的造船工艺及强大的制海权息息相关。他们建造的海盗船船体狭长坚固,船首高高翘起,航行方便快速。
数百年来,维京人扮演的海盗角色并不光彩,他们对征服地掠夺杀戮,残暴行为几乎殃及所有欧洲沿海地区。然而,海盗的形象也有铁骨铮铮的一面—维京人这种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动,必须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在取得胜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维京人这个词从中世纪强烈的贬义,到了今天,又有了从严寒冰冷中而来的勇气的含义。今天的北欧人骨子里依然有一种骄傲,在他们看来,海盗祖先侵略、杀戮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勇敢、无畏和豪爽的冒险精神却流传下来,值得后代崇拜。这个犹如情景剧场的维京博物馆,让原本遥远陌生的古代维京文化变得清晰、可触摸,神勇、无畏、热爱挑战和与自然共融共生,也许用“传奇”二字描述那个时代再恰当不过了。
荒野追极光
“小时候不听话,妈妈就会吓唬我说,极光会带走小孩儿,那时对极光充满了恐惧。”极光向导Petter告诉我。我问Stian是否记得第一次看到极光的情景,他说大概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感觉非常神奇。对于当地人,极光司空见惯,即使作为摄影师的Stian,也不是每次都有拍摄的冲动。比起我们这些为了看一眼极光,万里迢迢过来的外国人,他们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由于领土三分之一在北极圈里,在挪威观赏北极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我们这里有个‘Aurora Park’(极光公园)。”从2016年冬季开始,Petter将正式成为专业的极光向导,带领摄影爱好者在罗弗敦群岛追拍极光。他提到的“极光公园”在距离斯沃尔韦尔大约30公里的小镇Gims?ya,因为周边人造光源少,景物典型且变化多,是拍摄极光的理想之地。
晚上9点左右,我和Petter动身出发,除了天气预报,经验也非常重要。今晚天气不错,眼看天边若隐若现淡淡的绿色,极光已经开始准备“登场”了。Petter首先带我来到海边一处废弃的渔民小木屋前,不错,正是我要找的前景。我支好三脚架,拍摄了十几分钟,那晚的极光强度比较弱,KP2-3之间(极光指数kp分为十级:0-9,9 最强,范围也最大)。
第二天晚上,极光出现得更早,不到8点便悄然而至。我幸运地看到一道绚烂的绿光从海对面的雪山后面抽出,撒向天空,轨迹非常漂亮,鳕鱼架、木屋、鱼加工厂,没有比这些更棒的前景了。
看来今晚的极光状态不错,我和Petter商量了一下,决定去P?bel涂鸦的那间废屋。四周漆黑一片,借着头灯的光,我扛着三脚架费劲地踩着深至膝盖的积雪走到房子前。白天看起来诡异的图案,夜晚愈发阴森。连续拍摄了几张,镜头下出现了仿佛不属于这个星球的景致,天空一片莹绿,墙上注视着蝴蝶的潜水员好像外星来客,好美,让我顿时忘记了恐惧和寒冷。
那晚的极光强度在KP3-4之间,持续时间长,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移步换景,海边、溪流、雪山,极光挑战的不仅仅是摄影师的技术,更是头脑。
拍够了,手指从快门上放下,我站起来,仰望天空,炫舞的极光女神,绿色中偶尔还夹杂着淡淡的粉红,轻盈地飘荡在天幕中。想起当地关于极光的各种传说—一座通往天堂的桥,引导逝者的魂灵,一扇时空之门……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种光芒比极光更有神秘、更魅惑。在漫长的旅途中,总会有这么一束光,让我们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