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生活的环境就是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包括物质性环境和人文性环境。物质性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其他公共环境;人文性环境是指上述物质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氛围。因此环境除了提供物质性资源以外,还影响个体对环境与自我的认识。已有的研究发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包括内隐的态度倾向和外显的行为特征,婴幼儿也不例外。婴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兴趣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因此,了解环境对婴幼儿的意义就是了解婴幼儿的行为、能力、兴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我们了解婴幼儿的发展水平。
对于生活的场所,婴幼儿不仅是其中的居住者、使用者,而且是空间的改造者。环境给婴幼儿提供了安全、健康的保证,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也提供了练习、探索的机会。婴幼儿在环境中可以辨识事物,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模仿、积累各种社会经验。这些能力是婴幼儿通过感知觉活动获得的,比如“看到”“听到”“嗅到”“摸到”等。除了这些外显的活动过程和行为表现,婴幼儿还有可能获得未必外显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兴奋”“激动”等。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脑是“搜索式”的器官,而不是“接受式”的器官。因此,早期教育应该以让儿童在丰富的环境中积极探索为特征,即为儿童创造足够的与人交往的机会,支持儿童与生俱来的对辨别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秩序和积累各种生活经验的需要。无论是家庭还是教养机构都需要规划和设置环境,以引导婴幼儿行为、能力和兴趣的表现和发展。
随着对早期教养工作的研究,0~3岁婴幼儿的教养环境被主观划分为“养育”和“教育”两部分,两者的功能不同。养育的功能指向“促进发育”“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教育的功能指向“感知体验”“能力训练”“经验构建”。当然,成人在婴幼儿生活中是无法将养育和教育截然分开的。婴幼儿教养环境的规划、设置要经过“功能定位与主题(内容)选择”“区域定位与表现形式”“材料选择与制作完善”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呈现为“作品”“场景”“专题墙”和“专用室(区域)”等。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归纳出理想的教养环境的特征,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描述一些基本的要素。
首先,婴幼儿需要相对固定的区域
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保证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同时,相对固定的区域也便于整理和管理,有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规划后的活动区域中,玩具和其他物品的数量要合适,以免分散婴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要便于清洁与分类整理,促进婴幼儿秩序感的发展。
其次,婴幼儿需要丰富的环境
丰富的环境是指环境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有多变性,即具有一定数量的材料或主题,并在一定的时间段后作些变化。丰富的环境能给婴幼儿提供多种刺激,吸引婴幼儿多感官参与,诱导他们表现出行为、能力和兴趣。
例如,婴儿出生6个月以后会通过连续翻滚、移动身体的位置拿取远距离的玩具或食物,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婴儿动作发展的需要,教养机构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运动空间”,包括锻炼粗大动作的场地。最理想的是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如果没有,机构外的花园、公园等也可以。
在家庭中,成人可以让婴儿进行爬行、走楼梯等活动。
●给婴儿床四周围上高度超过70厘米的坚固的栏杆,床的周边不要摆放家具,床内不要放过大的玩具,以免婴儿爬上玩具翻过栏杆,坠落地面。可让婴儿趴在床上,将色彩鲜艳的皮球放在婴儿能摸到的地方,让他努力移动手脚,并逐渐学会调整方向朝皮球爬行。
●可利用橱柜、墙角、床边、沙发、椅子等围出一块“运动空间”,地面铺上塑料地板、地毯或席子,任婴儿翻滚、爬行,或引导婴儿练习扶物站立、移动身体。
●可利用垫子、木板、椅子、台阶、楼梯等生活设施与用具,让婴儿在情绪好的时候运动、锻炼,但要保证婴儿的安全。
●可利用坡道(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婴儿从高处走向低处或从低处走向高处。此时成人须在一旁牵扶,以防婴儿摔跌。
再次,婴幼儿需要游戏的环境
婴幼儿需要能够让他们“动起来”的环境,而不是强调视觉欣赏、忽视实践操作的环境。可以摆弄的材料会吸引婴幼儿不断操作,这符合0~3岁婴幼儿“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尝试模仿,喜欢重复”的行为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电器包装盒、饼干盒、蛋糕盒、牙膏盒、药品盒等让婴幼儿充分操作。大的可以用于运动性活动,如钻、爬等;中等大小的可以用于垒高;小的可以玩“放进去、倒出来”的游戏。盒子本身的形状、颜色、材质等都是很好的认识对象,我们也可以将盒子和其他材料组合,改制成其他玩具。有时在空盒子里放一些物品,让婴幼儿摇动听听声音,说说里面“有”还是“没有”,再打开看看、说说里面放了什么物品。用豆腐盒制作成小拖拉车,装上蔬菜、水果、积木等,让婴幼儿拉着玩玩、说说。
最后,婴幼儿需要刺激适度的环境
我们常常发现,婴幼儿没有按照我们既定的程序或意图操作玩具或材料,这是由于玩具或材料的刺激超出了个体能承受的程度。目前,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存在着把“适度”演变成“超前”的现象。已有的研究发现,应用生活化场景和生活化材料是比较好的方式,它能把各种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充分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即以“生活化”为教养环境的基本形态,把教育隐含在生活环境中。以就餐和盥洗为例,就餐区的高椅子能让婴儿明白吃饭的时间到了;盥洗室挂一个网兜,装上玩水的玩具和水中温度计等,能让婴幼儿知道这是玩水的活动区。生活化的材料并非指要全部使用生活用品,而是可以用生活环境中的材料制作活动材料,把废旧物品当作玩具或改制成玩具,以辅助婴幼儿进行运动训练和能力开发,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
●图片。许多广告宣传图片颜色鲜艳、印刷精美,可以改制成游戏材料,让婴幼儿认识日常物品、练习不同难度的拼图等。
●瓶子和罐子。收集用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作的瓶子和罐子进行游戏。如可在小瓶的每一面用即时贴贴上各种几何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或不同颜色(红、绿、黄)的纸片,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图案或颜色的纸片,让婴幼儿一边配对一边说“某某和某某是一样的”。在洗净的各类空瓶子、空罐头中分别放入黄豆、小石子、沙等材料并拧紧盖子,摇晃这些瓶子或罐头,使其发出声响。瓶子中的物品可根据婴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
●布料和绳子。布料和各种绳子制成的玩具轻便柔软,非常适合婴幼儿使用。如把两片剪成圆形的布缝合起来制成一个软式飞碟;在质地柔软的布袋里分别装入米、绿豆、花生等物品,让婴幼儿在布袋外面触摸,感受所装物品的颗粒大小等;用手帕、布料中同类的、相似的、相关的图案剪贴制作成图片或布书;用布条、绒线、包装绳等编成小辫子,制成金鱼、毛毛虫、小花、小树等,让婴幼儿边看边说。
无论我们规划、设置怎样的物质性环境,实际上婴幼儿最喜欢的还是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我们要利用环境观察婴幼儿的活动,和他们一起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
对于生活的场所,婴幼儿不仅是其中的居住者、使用者,而且是空间的改造者。环境给婴幼儿提供了安全、健康的保证,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也提供了练习、探索的机会。婴幼儿在环境中可以辨识事物,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模仿、积累各种社会经验。这些能力是婴幼儿通过感知觉活动获得的,比如“看到”“听到”“嗅到”“摸到”等。除了这些外显的活动过程和行为表现,婴幼儿还有可能获得未必外显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兴奋”“激动”等。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脑是“搜索式”的器官,而不是“接受式”的器官。因此,早期教育应该以让儿童在丰富的环境中积极探索为特征,即为儿童创造足够的与人交往的机会,支持儿童与生俱来的对辨别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秩序和积累各种生活经验的需要。无论是家庭还是教养机构都需要规划和设置环境,以引导婴幼儿行为、能力和兴趣的表现和发展。
随着对早期教养工作的研究,0~3岁婴幼儿的教养环境被主观划分为“养育”和“教育”两部分,两者的功能不同。养育的功能指向“促进发育”“身体健康”“情绪愉快”,教育的功能指向“感知体验”“能力训练”“经验构建”。当然,成人在婴幼儿生活中是无法将养育和教育截然分开的。婴幼儿教养环境的规划、设置要经过“功能定位与主题(内容)选择”“区域定位与表现形式”“材料选择与制作完善”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呈现为“作品”“场景”“专题墙”和“专用室(区域)”等。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归纳出理想的教养环境的特征,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描述一些基本的要素。
首先,婴幼儿需要相对固定的区域
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保证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同时,相对固定的区域也便于整理和管理,有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规划后的活动区域中,玩具和其他物品的数量要合适,以免分散婴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要便于清洁与分类整理,促进婴幼儿秩序感的发展。
其次,婴幼儿需要丰富的环境
丰富的环境是指环境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有多变性,即具有一定数量的材料或主题,并在一定的时间段后作些变化。丰富的环境能给婴幼儿提供多种刺激,吸引婴幼儿多感官参与,诱导他们表现出行为、能力和兴趣。
例如,婴儿出生6个月以后会通过连续翻滚、移动身体的位置拿取远距离的玩具或食物,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婴儿动作发展的需要,教养机构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运动空间”,包括锻炼粗大动作的场地。最理想的是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如果没有,机构外的花园、公园等也可以。
在家庭中,成人可以让婴儿进行爬行、走楼梯等活动。
●给婴儿床四周围上高度超过70厘米的坚固的栏杆,床的周边不要摆放家具,床内不要放过大的玩具,以免婴儿爬上玩具翻过栏杆,坠落地面。可让婴儿趴在床上,将色彩鲜艳的皮球放在婴儿能摸到的地方,让他努力移动手脚,并逐渐学会调整方向朝皮球爬行。
●可利用橱柜、墙角、床边、沙发、椅子等围出一块“运动空间”,地面铺上塑料地板、地毯或席子,任婴儿翻滚、爬行,或引导婴儿练习扶物站立、移动身体。
●可利用垫子、木板、椅子、台阶、楼梯等生活设施与用具,让婴儿在情绪好的时候运动、锻炼,但要保证婴儿的安全。
●可利用坡道(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婴儿从高处走向低处或从低处走向高处。此时成人须在一旁牵扶,以防婴儿摔跌。
再次,婴幼儿需要游戏的环境
婴幼儿需要能够让他们“动起来”的环境,而不是强调视觉欣赏、忽视实践操作的环境。可以摆弄的材料会吸引婴幼儿不断操作,这符合0~3岁婴幼儿“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尝试模仿,喜欢重复”的行为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电器包装盒、饼干盒、蛋糕盒、牙膏盒、药品盒等让婴幼儿充分操作。大的可以用于运动性活动,如钻、爬等;中等大小的可以用于垒高;小的可以玩“放进去、倒出来”的游戏。盒子本身的形状、颜色、材质等都是很好的认识对象,我们也可以将盒子和其他材料组合,改制成其他玩具。有时在空盒子里放一些物品,让婴幼儿摇动听听声音,说说里面“有”还是“没有”,再打开看看、说说里面放了什么物品。用豆腐盒制作成小拖拉车,装上蔬菜、水果、积木等,让婴幼儿拉着玩玩、说说。
最后,婴幼儿需要刺激适度的环境
我们常常发现,婴幼儿没有按照我们既定的程序或意图操作玩具或材料,这是由于玩具或材料的刺激超出了个体能承受的程度。目前,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存在着把“适度”演变成“超前”的现象。已有的研究发现,应用生活化场景和生活化材料是比较好的方式,它能把各种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充分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即以“生活化”为教养环境的基本形态,把教育隐含在生活环境中。以就餐和盥洗为例,就餐区的高椅子能让婴儿明白吃饭的时间到了;盥洗室挂一个网兜,装上玩水的玩具和水中温度计等,能让婴幼儿知道这是玩水的活动区。生活化的材料并非指要全部使用生活用品,而是可以用生活环境中的材料制作活动材料,把废旧物品当作玩具或改制成玩具,以辅助婴幼儿进行运动训练和能力开发,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
●图片。许多广告宣传图片颜色鲜艳、印刷精美,可以改制成游戏材料,让婴幼儿认识日常物品、练习不同难度的拼图等。
●瓶子和罐子。收集用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作的瓶子和罐子进行游戏。如可在小瓶的每一面用即时贴贴上各种几何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或不同颜色(红、绿、黄)的纸片,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图案或颜色的纸片,让婴幼儿一边配对一边说“某某和某某是一样的”。在洗净的各类空瓶子、空罐头中分别放入黄豆、小石子、沙等材料并拧紧盖子,摇晃这些瓶子或罐头,使其发出声响。瓶子中的物品可根据婴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
●布料和绳子。布料和各种绳子制成的玩具轻便柔软,非常适合婴幼儿使用。如把两片剪成圆形的布缝合起来制成一个软式飞碟;在质地柔软的布袋里分别装入米、绿豆、花生等物品,让婴幼儿在布袋外面触摸,感受所装物品的颗粒大小等;用手帕、布料中同类的、相似的、相关的图案剪贴制作成图片或布书;用布条、绒线、包装绳等编成小辫子,制成金鱼、毛毛虫、小花、小树等,让婴幼儿边看边说。
无论我们规划、设置怎样的物质性环境,实际上婴幼儿最喜欢的还是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我们要利用环境观察婴幼儿的活动,和他们一起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