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流程:指导→模仿→借鉴→情境激励→创新→积累→规范,从诗意角度分别对各个环节进行界定、考量。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诗意流程;能力;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其可以概括为如下七个环节的诗意流程。
一、众里呵护千百度——教师指导性作文,贯穿始终
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通过不断地练笔和积累达到的。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且这一指导是贯穿始终的。老师的指导具体、全面:方法指导,技巧指导,积累指导,训练指导,规范指导等。见进步提升即赞赏鼓励,遇浮躁粗糙则鞭策警示;细心呵护,百般扶持。因此,初中生学作文,尤其要重视老师指导。这样,有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众里呵护千百度,学生才能少走弯路,能力方可快速提升。
二、绝知此事先模仿——模仿性写作,必由之路
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增长,作文要求相应提高。不少学生刚开始不知所措,不敢下笔。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绝知此事先模仿,最可行的办法是,老师指导学生模仿学过的课文,模仿其选材、段落、立意、结构等。
例如,描写人物模仿《我的老师》:开头点题,结尾照应;中间叙事,夹以抒情、议论;贴近学生生活选材。记叙家庭生活模仿《散步》,描摹人物动作模仿《背影》,再现童年生活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课堂活动模仿《最后一课》,表现自然景物模仿《春》《济南的冬天》等。
模仿性作文的形式可多样化。既可就某一文本进行整篇模仿,也可就某一精彩段落、语句进行仿写;既可就灵动的句式、生动的修辞等进行仿写,也可从表达方法、意蕴内涵等方面进行仿写;既可学生间竞赛,也可师生间互动。力求让学生一直参与整个过程。
三、他山之玉可攻“玉”——借鉴性作文,形神兼备
如果说模仿作文从名家、大师处“借来”了“形”,那么借鉴性作文将逐步摆脱模仿的“形”迹,渐进到内在“神”韵,获得作文的机巧,走向独立作文。因此,可谓他山之玉可攻“玉”。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阮籍)之渊放……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刘熙载文集》之《艺概·诗概》)此语道出了借鉴性写作的重要性。借鉴性写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初中生作文也须借鉴此法。练笔中,对大师、名家文章的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特色等进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作文风格,独立可作文,并能形神兼备。
可就文本某一突出亮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手法等方法之一进行针对性迁移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表达作者情感是一亮点,此种情景交融之法可以借鉴。
也可进行多篇借鉴,取人之长。比如《王几何》《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都是写人叙事佳篇,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有选择性练笔,必然会有所领悟。
还可从名著经典阅读中摄取营养,多向借鉴,博采众长。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为借鉴写作的至高境界。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鲁迅先生说得更形象:“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给颜黎民先生的一封信》)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名著经典阅读进军,完成借鉴。
四、高楼望尽天涯路——情境激励性作文,动力源泉
“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此语用于作文教学,尤为恰如其分。所谓激励性作文就是利用特定情境唤醒学生心中还在沉睡的作文激情,让他们拥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句)的独特体验,产生不竭的动力。
要善于抓取如下特定情境,指导作文:(1)激情涌动之时,比如,学生关注的学校重大活动,新近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都可进行激励性作文;(2)真情流露之机,诸如,与朋友断交,受师长误解,生病亲人照顾,考试失利等,引导学生情之所至,文之所达;(3)摩拳擦掌之际,比如,来个师生作文擂台赛,学生跃跃欲试,“东风吹,战鼓擂,当今时代谁怕谁?”充分调动学生作文激情。
一些文笔较好、可读性较强的习作,老师可进一步指导,鼓励向社会投稿。一旦发表,学生获得的动力激励是可想而知的。
五、灵犀点透双飞翼——创新性作文,灵感跃动
有了以上铺垫,作文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进行创作性作文 训练。指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倾吐之间表现个性与特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诗意流程;能力;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其可以概括为如下七个环节的诗意流程。
一、众里呵护千百度——教师指导性作文,贯穿始终
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通过不断地练笔和积累达到的。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且这一指导是贯穿始终的。老师的指导具体、全面:方法指导,技巧指导,积累指导,训练指导,规范指导等。见进步提升即赞赏鼓励,遇浮躁粗糙则鞭策警示;细心呵护,百般扶持。因此,初中生学作文,尤其要重视老师指导。这样,有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众里呵护千百度,学生才能少走弯路,能力方可快速提升。
二、绝知此事先模仿——模仿性写作,必由之路
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增长,作文要求相应提高。不少学生刚开始不知所措,不敢下笔。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绝知此事先模仿,最可行的办法是,老师指导学生模仿学过的课文,模仿其选材、段落、立意、结构等。
例如,描写人物模仿《我的老师》:开头点题,结尾照应;中间叙事,夹以抒情、议论;贴近学生生活选材。记叙家庭生活模仿《散步》,描摹人物动作模仿《背影》,再现童年生活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课堂活动模仿《最后一课》,表现自然景物模仿《春》《济南的冬天》等。
模仿性作文的形式可多样化。既可就某一文本进行整篇模仿,也可就某一精彩段落、语句进行仿写;既可就灵动的句式、生动的修辞等进行仿写,也可从表达方法、意蕴内涵等方面进行仿写;既可学生间竞赛,也可师生间互动。力求让学生一直参与整个过程。
三、他山之玉可攻“玉”——借鉴性作文,形神兼备
如果说模仿作文从名家、大师处“借来”了“形”,那么借鉴性作文将逐步摆脱模仿的“形”迹,渐进到内在“神”韵,获得作文的机巧,走向独立作文。因此,可谓他山之玉可攻“玉”。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阮籍)之渊放……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刘熙载文集》之《艺概·诗概》)此语道出了借鉴性写作的重要性。借鉴性写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初中生作文也须借鉴此法。练笔中,对大师、名家文章的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特色等进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作文风格,独立可作文,并能形神兼备。
可就文本某一突出亮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手法等方法之一进行针对性迁移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表达作者情感是一亮点,此种情景交融之法可以借鉴。
也可进行多篇借鉴,取人之长。比如《王几何》《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都是写人叙事佳篇,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有选择性练笔,必然会有所领悟。
还可从名著经典阅读中摄取营养,多向借鉴,博采众长。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为借鉴写作的至高境界。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鲁迅先生说得更形象:“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给颜黎民先生的一封信》)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名著经典阅读进军,完成借鉴。
四、高楼望尽天涯路——情境激励性作文,动力源泉
“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此语用于作文教学,尤为恰如其分。所谓激励性作文就是利用特定情境唤醒学生心中还在沉睡的作文激情,让他们拥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句)的独特体验,产生不竭的动力。
要善于抓取如下特定情境,指导作文:(1)激情涌动之时,比如,学生关注的学校重大活动,新近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都可进行激励性作文;(2)真情流露之机,诸如,与朋友断交,受师长误解,生病亲人照顾,考试失利等,引导学生情之所至,文之所达;(3)摩拳擦掌之际,比如,来个师生作文擂台赛,学生跃跃欲试,“东风吹,战鼓擂,当今时代谁怕谁?”充分调动学生作文激情。
一些文笔较好、可读性较强的习作,老师可进一步指导,鼓励向社会投稿。一旦发表,学生获得的动力激励是可想而知的。
五、灵犀点透双飞翼——创新性作文,灵感跃动
有了以上铺垫,作文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进行创作性作文 训练。指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倾吐之间表现个性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