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本文就此进行简述。
【关键词】“三观”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本人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不断更新对课改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种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全体性,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第二,基础性,即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第三,发展性,即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启迪孩子们的心智、孕育潜力、增强终身发展的后劲上来。所以我理解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以前大家非常信奉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充实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我想这个“欲”不仅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学生的积极、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更新了自己的学生观
目前老师们的认识普遍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一,有些教师凭借经验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学生,再花功夫调研意义不大;误区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与成年人相比较起来比较单纯、比较片面,一眼就可看透不用大费周折进行研究;误区三,一些学校班级容量大,调研方法不好操作,调研学生占用教师许多精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大家就放弃了调研。出现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轻视了学生们的需要,还是在固守着“教师本位”,所谓的“以学生为本”还停留在形式,教学、教育效果不好也就在预料之中:
调研学生要从了解他们的需求入手。学生的需要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主观需求,即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客观需求,即社会对学生的未来要具备什么样的公民素养的具体要求。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主观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产生满足、愉悦的积极心理体验。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笔者通过问卷和谈话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服饰、文字、建筑、艺术、舞蹈、京剧几种中,所以我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特点时,笔者就没有蜻蜓点水式地向学生列举所有文化,而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分析:大家关注的这几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当前,是什么冲击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假如一代代的中国人逐渐地失去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会有什么后果?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下来不是我们为师者“告诉”他们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而是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同时,笔者还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在于:中华文化有着如此魅力,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不如外国人?甚至出现抛弃中华文化,盲目崇拜他国文化的现象?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了分析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上,引用了“紫禁城里的星巴克”这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既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又意识到当前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华儿女当务之急是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正是对学生的调研,才能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主观需要与我们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思辨能力,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整堂课充实且富有实效。
三、更新了自己的课程观
教师要有大背景、大视野的意识,秉承“教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能力”的理念,把课堂当作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现、不断创新的德育课堂。在讲授“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笔者把学生活动环节设计为“说说你喜欢的中华文化,你将如何弘扬它?”有位同学很喜欢临摹《兰亭序》,她利用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汉字的写法,并以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作为背景音乐,在这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同学们享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与魅力。展示完成后笔者顺势让同学们谈谈感受,有个学生说“周杰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经过创新后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就会魅力四射,没有周杰伦的创新也许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兰亭序》,不知道中国书法的魅力,我们要向他学习。”虽然他的想法还很稚嫩,但是笔者感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观点就是笔者想达到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完成这个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三观”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本人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不断更新对课改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种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全体性,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第二,基础性,即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第三,发展性,即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启迪孩子们的心智、孕育潜力、增强终身发展的后劲上来。所以我理解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以前大家非常信奉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充实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我想这个“欲”不仅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学生的积极、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更新了自己的学生观
目前老师们的认识普遍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一,有些教师凭借经验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学生,再花功夫调研意义不大;误区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与成年人相比较起来比较单纯、比较片面,一眼就可看透不用大费周折进行研究;误区三,一些学校班级容量大,调研方法不好操作,调研学生占用教师许多精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大家就放弃了调研。出现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轻视了学生们的需要,还是在固守着“教师本位”,所谓的“以学生为本”还停留在形式,教学、教育效果不好也就在预料之中:
调研学生要从了解他们的需求入手。学生的需要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主观需求,即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客观需求,即社会对学生的未来要具备什么样的公民素养的具体要求。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主观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产生满足、愉悦的积极心理体验。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笔者通过问卷和谈话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服饰、文字、建筑、艺术、舞蹈、京剧几种中,所以我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特点时,笔者就没有蜻蜓点水式地向学生列举所有文化,而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分析:大家关注的这几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当前,是什么冲击了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假如一代代的中国人逐渐地失去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会有什么后果?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下来不是我们为师者“告诉”他们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而是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同时,笔者还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在于:中华文化有着如此魅力,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不如外国人?甚至出现抛弃中华文化,盲目崇拜他国文化的现象?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了分析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上,引用了“紫禁城里的星巴克”这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既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又意识到当前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华儿女当务之急是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正是对学生的调研,才能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主观需要与我们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思辨能力,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整堂课充实且富有实效。
三、更新了自己的课程观
教师要有大背景、大视野的意识,秉承“教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能力”的理念,把课堂当作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现、不断创新的德育课堂。在讲授“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笔者把学生活动环节设计为“说说你喜欢的中华文化,你将如何弘扬它?”有位同学很喜欢临摹《兰亭序》,她利用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汉字的写法,并以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作为背景音乐,在这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同学们享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与魅力。展示完成后笔者顺势让同学们谈谈感受,有个学生说“周杰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经过创新后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就会魅力四射,没有周杰伦的创新也许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兰亭序》,不知道中国书法的魅力,我们要向他学习。”虽然他的想法还很稚嫩,但是笔者感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观点就是笔者想达到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完成这个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