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领跑“后哈啤”时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全球第一大啤酒商安海斯(Anheuser-Busch,以下简称“AB”)完成了对哈尔滨啤酒厂(简称哈啤)的要约收购,最终以50多亿港元获得哈啤99.9%股份的股权。
  与此同时,世界第二大酿酒商SAB Miller PLC(以下简称SAB)在江苏连下三城。尽管在“哈啤争夺战”败给AB,但转让29.4%的哈啤股份給竞争对手使SAB净赚1.24亿美元。凭借收购所得,SAB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9月15日,由SAB与华润创业有限公司合资的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斥资7100万美元收购了狮王公司(Lion Nathan Ltd.)旗下在华啤酒业务,其中包括狮王公司位于江苏苏州、无锡和常州的三家啤酒厂共计5.16亿公升的生产能力。
  观察家认为,哈啤之争已成为外资在中国市场争夺的一个分水岭,在哈啤争夺战之后,外国啤酒业巨头们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势头已锐不可挡。随着更多的并购到来,谁将称雄于今后的中国市场?
  市场份额至上
  “这些外资公司争相进来的首要目的是抢地盘,他们并不指望能在短期内赚钱,”第一上海证券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峻彦说。啤酒行业由于保鲜、运输成本等原因,有很强的区域性。随着整合行动的加剧,国际巨头们正在全国版图上争取尽可能多地获得地盘。
  在华润雪花啤酒的此宗收购中,华润啤酒将为狮王公司承担8300万美元的债务,成交总额高达1.54亿美元,远高于狮王公司业务的账面价值1.2亿澳元。自此,“太湖水”“莱克”和“世好”品牌归于华润啤酒名下,而进入中国市场长达九年的狮王公司在极度激烈的中国啤酒业竞争中正式宣告退场。
  据公开数字显示,在过去九年里狮王公司在中国亏损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仅2003年10月至今年3月间,亏损就达7000万元。
  SAB非洲和亚洲部门董事总经理帕克(Andre Parker)对《财经》解释称,狮王在中国只有三家酿酒厂,因规模所限一直亏损,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已拥有的36家厂和销售渠道将有效解决此问题。其次,狮王旗下酿酒厂的产能使用率只有40%50%,剩余产能正好可用于华润雪花啤酒拳头品牌雪花啤酒的生产。
  此外,有利的地理位置也是促成收购的重要因素。收购所涉的三家厂位于江苏省南部,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带的经济起重要作用。SAB计划在该地建造SAB精装生啤的生产基地。
  此前SAB和AB争夺的哈啤也体现了同样的特点——市场份额至上,已成为外国啤酒业巨头们的收购要诀。哈啤虽然盈利,但在双方数个回合的抬价后,AB公司最终以50多亿港元的价格获得了哈尔滨啤酒全部的股权,比收购前的30多亿市值高出许多,从财务上来看并不划算。但商战爆发地是啤酒年销量350万吨、占全国总销量七分之一的东北地区,对AB而言,策略性意义显然大于财务意义。
  AB公司CEO伯乐斯在回顾该收购时对《财经》称,他对该次收购非常满意,收购哈啤有利于加强AB公司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并将在今后为AB、青岛啤酒及哈啤本身提供更多提高产量和利润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哈啤在东北地区的销售渠道,必会为AB旗下的其他品牌开进东北市场奠定基础。
  伯乐斯介绍,AB公司的全球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将百威打造成领先的国际品牌,另一则是向重要的地方酿酒厂进行投资。而哈啤正是中国市场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投资对象。
  业内人士分析,AB在国内惟一的生产厂家百威啤酒明确定位于高端市场,其能力不足以支撑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而另一个AB参股的品牌青啤鉴于自身所处的定位,也是主打中高端市场。获得哈啤后,AB即拥有了在中、低端市场非常强势的全国第四大品牌,为其在中低端市场上布局发力。
  在目前的东北市场上,华润啤酒占据32%的市场份额,哈啤占据30%的市场。
  SAB非洲和亚洲部门董事总经理帕克向《财经》说,确实,一些啤酒企业市场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上更看重的是市场份额而非利润。他说,SAB认为,AB在收购哈啤所付出的高价已远离纯粹商业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利润。
  下一个战场?
  哈啤争战的高价已将整个啤酒市场的外资竞购带入白热化的阶段。然而,在现阶段, “谁是领跑者,还看不太清楚。”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峰说。
  AB与SAB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两家啤酒商,其2003年全球年产值分别约为130亿美元与 91亿美元。目前,AB在中国的持股企业包括百威、青岛、哈啤和金星,其主要势力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山东、东北、西北。 SAB持股49%的华润雪花啤酒拥有39家啤酒厂,约占市场份额12%,SAB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外资盈利厂商。
  此外,英特布鲁(Interbrew)不仅有珠啤股份24%的股权,今年3月收购了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中国啤酒业务50%的股权后,还拿到了金狮旗下11家啤酒厂的管理权,它在中国参控股的企业已达16家,年销售量超过230万吨,市场占有率9%。嘉士伯(Gal’sberg)则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啤酒制造企业大理啤酒,并在西北、西南市场均占有相当份额。
  第一上海证券董事总经理王峻彦的观点代表了业内的普遍看法,“谁得到燕京,谁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燕京啤酒是国内大型啤酒企业中惟一还没有外资进入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约10%,位列三甲,其中北京市场高达90%,是华北区域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
  不过,王峻彦估计,在哈啤后,收购价格已被大幅拉高,在短期内,外资企业不太可能对大型啤酒企业进行收购或直面争夺。因此,异地建厂已成为近来外资及国内啤酒企业“抢占地盘”的另一着重棋。AB旗下的金星集团日前即宣布,拟投资4亿元,在四川建设年产30万吨啤酒的生产基地。而华润啤酒也宣布挺进广东市场,要在广东东莞投资6.8亿元建一个30万吨的啤酒厂。
  实际上,这已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次热潮。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峰指出,在这一轮中,外资公司在策略和经营方式上都作出了调整与变化。
  1984年,中国合资江苏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啤酒业引进第一笔外资。90年代中期, 外资啤酒大肆抢滩中国市场,在此期间,百威、生力、喜力、嘉士伯、蓝带和科罗娜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外商当时进来时都是雄心勃勃,很多厂商选择以独资方式经营,带来自己的外国品牌,针对高端市场。”王峰认为,但由于价格定得过高,而且进入时投入过高,销售策略没有本地化,加上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和价格大战等严重,在市场上不断受挫,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退潮”。仅2000年一年,先后发生了英国巴斯啤酒撤资吉林金士百、嘉士伯将上海厂的控股权出让给青啤、美国亚洲投资集团“撤出”北京双合五星啤酒等事件。据悉,当年外资啤酒90%以上都出现了亏损。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年后,中国再次成为国外啤酒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AB公司CEO 伯乐斯(Steve Burrows)认为,中国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啤酒市场。原因有三:其一,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啤酒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已连续两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其二,中国啤酒消费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最快的,大约每年保持在6%至7%,而欧美等国的年增幅只有1%至2%;其三,中国人均啤酒消费目前还是全球比较低的,大概只有18升/年,而全球是80升/年。
  经过近几年国内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兼并浪潮,中国啤酒业已经形成了青啤、燕京、华润、哈啤等几大啤酒业巨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实施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政策杠杆和财政手段被大大削弱。这些都为外资啤酒进入提供了更多机会。
  自2002年以来,SAB、AB公司和英特布鲁都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收购,2004年1月,荷兰喜力又将21%的粤海啤酒股权成功收入囊中,哈啤争购战更将收购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经历了第一次进入中国的溃败教训之后,外资公司在策略上已经有所调整,重点从品牌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并更加倾向于以合资的方式进入,对很多收购来的本地品牌也作了保留。“外资公司意识到国内品牌在市场认知度方面也有其优势。”王峰认为。就整体趋势而言,啤酒业最后必然会高度集中,而外资现阶段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正是为中国啤酒业集约化生产提速。
其他文献
原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牛和恩7月21日在广州市中级法院出庭受审,他被检方指控受贿和滥用职权两项罪名。  这是近年来接连不断的交通厅长腐败案中,最新一名受审者。此前,包括原河南省三任交通厅厅长在内的国内10多名交通厅长已纷纷被判。就在牛和恩受审前两月,原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偷越国境三项罪名被一审判处死刑。  广东交通系统内部人士透露,牛和恩案正是由卢万里案牵出。而联结粤黔二省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贡献.本文从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毛泽东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原因,以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能源问题上出现的诸多死结,几乎都与僵硬的价格机制以及投融资体制有关。
2003年全国大面积缺电,既有电源建设方面的原因,也与电网建设的现状密不可分。近年来,国家对两方面都有所加强。但是,电网建设不足已是多年以来形成的“沉疴”,要改善这一境况,任务
实行火电上网价格联动,短期内有利于缓解煤电“顶牛”困局,但被批评为破坏市场公平和正在进行中的电力改革。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