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公羊学到奉“衣带诏”:重审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康有为方案”

来源 :孔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在学术和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进入实质阶段的时代.“康有为方案”新酒旧装,其历史进化论、变法改制、制度设计等思想资源以及治学方法,皆沿袭了董仲舒以降的公羊学学脉.“康有为方案”主张“同为国民,务合一之”,反对排满革命;“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坚持君主立宪;“析疆增吏,废省强道”,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并重;既引进西学,又倡立孔教,以统一国民精神.评价康有为奉“衣带诏”行为,不能脱离其公羊学的学术背景.
其他文献
亲亲之恩既具公共普遍意义,又有个人特殊性,其公私双重意涵使得儒家公私观复杂且吊诡,也造成了实践中的难题.这在为政者的政治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朱熹之前的儒家或倡导政
心与理是理学的基本范畴,主心、主理被视为朱陆异同的重要尺度.作为承袭朱子之学而来的元儒陈栎、胡炳文,提出了“此心此理”“心即天”“心即堂”“本心”“心外无理”“传
儒家礼学思想在西方汉学界的传播跨越了宗教对立与现代价值质疑双重障碍.在芬格莱特开启了用西方哲学架构“礼”的先河之后,对礼学的关注与探讨在西方学界形成了对话的形态.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荀子倍加关注,并对荀子褒贬参半而以贬为主.这些展示了两人荀子观的一致性,也使两人一起成为近代排荀的主将.事实上,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既隐藏着不同
牟宗三自觉地把吸纳科学作为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关键环节,对中国科学传统有较为系统的反思.他认为虽然科学最先在西方发展出来,但中国也有自己的科学传统,即羲和传统.科学作
智慧侦查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侦查措施,契合了智慧城市对安全有序环境的治理需求,强化智慧侦查也是信息化时代深化公安改革的必然路径。智慧侦查的独有特性是从思维、资源、模式归纳出的"内脑+外脑"联合性思维、"内部+外部"整合性资源、"同一+统一"立体性模式。当前智慧侦查在具备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同时还存在数据信息孱弱、内部规划窒碍、重要机制体制遗缺、部分法律规制阙如的实践应用困境,需要通过在机制创新上的智
杰克逊和布拉德福德(Jackson and Bradford)在一篇讨论测量警察合法性的方法论的重要文章中警告不要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作为警察合法性的可能来源和组成部分的一种判断工具.
在文明冲突依然频繁发生的21世纪,有关对话的吁求也不断出现.然而,全球性对话不能仅仅依赖临时联结起来的地方性立场.关键的问题是找到可以进行对话的原点,建立能够被普遍接
王弼易学中的“象”“意”理论,其学术渊源可溯及两汉乃至先秦.《易传》提出了“立象尽意”的“象”“意”观.此“象”“意”观由先秦传入汉代,成为汉代易学家治易的一条重要
《鲁春秋》是鲁国的“史记旧闻”,是周礼的重要载体.孔子所作《春秋》是一部蕴含“微言大义”的“经书”,也是一部为后世立法的“礼书”.司马迁继承董仲舒首重《春秋》的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