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挑战.在很多人眼里,高中数学课堂已失去了枯燥、乏味、晦涩与抽象.而且高中阶段直击高考,教师要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为了节省更多时间,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便轻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感方面的培养.
其实情感目标的达成贯穿在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要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从而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学也就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达成学生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1.合理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积极情感.相对于纯粹的数学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提问学生的同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印度舍罕王在宫廷单调、乏味的生活苦恼中,发现了也就是现今的国际象棋如此的有趣和奥妙之后,决定要重赏发明人——他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让他随意选择奖品,宰相要求的赏赐是:在棋盘的第一格内赏他一粒麦子,第二格内赏他两粒麦子,第三格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每一格上的麦子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国王一听,几粒麦子,加起来也不过一小袋,他就答应了宰相的要求.实际上国王能满足宰相的要求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最后的结果,学习兴趣很高.
2.合理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偶然产生暂时性的积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及时对这种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它转变为稳定持久的积极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注重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对学生付出努力而获得的任何成果给予及时肯定,使他们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并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达到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的目的.
此外增加成功的替代经验同样会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相当者的活动,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肯定,它使观察者相信自己处于类似情境下也能获得同样成就.针对数学教学特点,分组学习、共同讨论便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成功替代经验的方式.如学完两套诱导公式后,可让学生分组进行两套诱导公式的讨论学习,当组中有人初步观察出规律时,会激发组内其余同学完善此规律.
3.合理交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学生能否形成学习心理问题的关键.文喆教授认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不但应该充满知识,而且应该尽量宽松.只有抛开个人得失计较的自由讨论,才能促进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发展.”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发现,不唯师、不唯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合理发展,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都不同,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状态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知难而上,越挫越勇,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品质;而有些学生则会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从数学的角度,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第一,倡导合作,提升进取品质.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多有任性、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集体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另一方面,鼓励挑战,培养质疑精神.“人云亦云,不敢于提出問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是绝不会取得创新成果的.”丰富的数学史知识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证明某一数学定理所付出的努力,甚至在面对各种迫害时所表现出的执著顽强精神,这些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知识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情感目标的实现,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它注重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和意志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 黄桂坚)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挑战.在很多人眼里,高中数学课堂已失去了枯燥、乏味、晦涩与抽象.而且高中阶段直击高考,教师要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为了节省更多时间,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便轻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感方面的培养.
其实情感目标的达成贯穿在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要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从而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学也就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达成学生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1.合理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积极情感.相对于纯粹的数学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提问学生的同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印度舍罕王在宫廷单调、乏味的生活苦恼中,发现了也就是现今的国际象棋如此的有趣和奥妙之后,决定要重赏发明人——他的宰相西萨班达依尔,让他随意选择奖品,宰相要求的赏赐是:在棋盘的第一格内赏他一粒麦子,第二格内赏他两粒麦子,第三格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每一格上的麦子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国王一听,几粒麦子,加起来也不过一小袋,他就答应了宰相的要求.实际上国王能满足宰相的要求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最后的结果,学习兴趣很高.
2.合理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偶然产生暂时性的积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及时对这种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它转变为稳定持久的积极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注重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对学生付出努力而获得的任何成果给予及时肯定,使他们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并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达到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的目的.
此外增加成功的替代经验同样会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相当者的活动,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肯定,它使观察者相信自己处于类似情境下也能获得同样成就.针对数学教学特点,分组学习、共同讨论便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学生成功替代经验的方式.如学完两套诱导公式后,可让学生分组进行两套诱导公式的讨论学习,当组中有人初步观察出规律时,会激发组内其余同学完善此规律.
3.合理交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学生能否形成学习心理问题的关键.文喆教授认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不但应该充满知识,而且应该尽量宽松.只有抛开个人得失计较的自由讨论,才能促进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发展.”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发现,不唯师、不唯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合理发展,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都不同,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状态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知难而上,越挫越勇,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品质;而有些学生则会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从数学的角度,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第一,倡导合作,提升进取品质.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多有任性、孤僻、不善于与人合作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集体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另一方面,鼓励挑战,培养质疑精神.“人云亦云,不敢于提出問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是绝不会取得创新成果的.”丰富的数学史知识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为解决某一数学问题,证明某一数学定理所付出的努力,甚至在面对各种迫害时所表现出的执著顽强精神,这些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知识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情感目标的实现,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它注重对学生数学情感、态度和意志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责任编辑 黄桂坚)